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黑胶唱片缘何让人念念不忘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黑胶唱片缘何让人念念不忘

来源:北京晚报2022-03-23 09:26

  作者:高倩

  当唱针划过一圈圈密纹,旋律倾流,时光静谧,在音乐的种种聆听方式里,黑胶唱片承载着独有的仪式感,以及一份相当复古的格调。令人惊奇的是,在越发讲求方便快捷、打开手机就能听歌的当代社会,黑胶唱片并没有成为时代的尘埃。国际唱片业协会(IFPI)曾在2021年发布《全球音乐报告》,2020年,全球实体唱片收入总计42亿美元,同比下跌4.7%,其中,CD收入下降了11.9%。但比CD问世更早的黑胶唱片销售额却增长了23.5%,中国内地的增长率更是达到了359.3%。人们为什么还在听黑胶?一张薄薄的唱片到底有哪些难以割舍的魅力?

  作曲家方岽清收入的第一张黑胶唱片

  珍贵黑胶成镇馆之宝

  岁末年初,青年作曲家方岽清又找出了自己购买的第一张黑胶唱片。1998年12月底,还是学生的方岽清买下了DG公司 出 品的《White Christmas》,它由指挥大师阿瑟·费德勒执棒波士顿通俗管弦乐团,在1970年和1976年录音。

  23年过去,这张黑胶唱片依然在方岽清心中占据着特殊的一角,也总能牵动起远去的记忆。那是方岽清在北京求学的青春年岁,每到周末,他都会和同学到新街口和中关村打卡。“超音波音响花园”橱窗中展示着价格高达6位数的喇叭和一系列琳琅满目的听音器材,“真的让人流连忘返”。

  1996年,方岽清拥有了人生中第一台光碟随身听。“那是一台金属银灰色的、带线控功能的索尼CD机。”方岽清印象深刻,2100元的售价是他一学期的生活费。他的第一张CD唱片购于新街口的“魏师傅”唱片店,由EMI公司出品,曲目是乔治·塞尔执棒伦敦交响乐团录制的马勒《少年魔号角》。自此,方岽清开始了唱片收藏之路。

  黑胶唱片几乎“统治”了整个二十世纪,在方岽清看来,它见证着“古典音乐演奏家的巅峰时代和录音的黄金时代”,也是众多大师在世录音时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传承着人类音乐财富的黑胶唱片,不仅是乐迷个人层面的精神宝藏,很多唱片更为时代留下了印记。

  收藏家汪世林曾向国家大剧院捐赠了400余张黑胶唱片,其中,中国唱片公司录制发行于1958年9月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国第一张33转密纹唱片,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歌舞团演出,时乐濛担任指挥,在收藏领域十分稀缺;还有一张珍贵唱片是1932年由中国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共同录制的《四五花洞》。《五花洞》是中国传统京剧作品,由四大名旦演唱的版本被称为《四五花洞》。“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四大名旦经常同台演戏,但录制唱片仅有一次,因此《四五花洞》唱片也被称为唱片博物馆里的镇馆之宝。”汪世林介绍。

  收藏家汪世林向国家大剧院捐赠黑胶唱片牛小北摄

  黑胶到底好在哪儿?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CD问世并逐渐兴盛,黑胶唱片一度暗淡。但稀缺性和上佳的音质效果,依然让它拥有一批相当忠实的拥趸。近十年来,黑胶唱片再度回热,除了一向追求艺术水准的古典音乐,在流行音乐领域,许多歌手也纷纷为专辑推出黑胶版本,泰勒·斯威夫特、拉娜·德雷、爱莉安娜·格兰德等欧美当红歌手发行的黑胶唱片都有不错的销量。2020年,周杰伦在出道20周年之际推出了黑胶收藏套装,上线发售后迅速售罄,二手市场的价格也相当可观。

  “对歌手或唱片公司来说,卖出一张黑胶唱片所产生的平均播放收益,相当于把这张专辑在流媒体上播出2万到3万次。”乐评人三石一声说,“黑胶唱片的发行量越大,回收专辑制作成本的速度也会越快。”如今,许多歌手都在歌曲制作上花了大力气,他们也希望把最佳的作品品质呈现给歌迷。三石一声记得,五月天曾玩笑地提到,如果用比较压缩的音质或格式收听他们的作品,五月天可能就变成“四月天”,因为鼓声等重低音部分无法得到充分的展现,相比起来,“黑胶唱片的层次感更分明”。三石一声曾用流媒体和CD听过苏打绿的歌曲,购入黑胶版本后,他能感受到“鼓点更明显了,组合中每个人的分工都能被听到”。

  “黑胶与CD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播放方式,即使是同一时期、同一曲目、同一版本的演绎录音,播放介质的不同也会让声音的呈现状态截然不同。”作为中国音乐音响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资深专家,方岽清从专业角度剖析了原因。黑胶唱片是模拟录音巅峰时代的产物,模拟录音以磁记录或机械刻度的方式储存并回放模拟的声波,能极大限度地模拟所有声音的波形,因此还原度高,真实性好。

  而CD诞生于数字时代,“声音以二进制编码被储存在光盘或者数字录音带中。这种方式处理的音频,在情感表达的线性延续上处于弱势,而音乐最需要的恰恰是情感的表达。虽然CD已经具有很强的兼容性、稳定性和便捷性,但从专业的态度看,毕竟还是隶属于压缩格式。”

  尽管黑胶唱片曾因为成本高、不易运输和保存等缺点被CD和流媒体“打压”,但如今,随着社会经济和审美习惯的演进,这些“缺点”反而构建起了一种独特而有格调的仪式感:在恒温恒湿的环境里选片、洗碟、烘干、晾晒、上机、压镇、选择唱头、调整针压……音乐还未播放,一套细致的流程已经将氛围烘托到极致。黑胶唱片不能切歌,必须不间断地听完一面,对听者的耐心和专注程度又提出了要求。“这种从源头开始的情感投入,让音乐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浅层的反馈。”方岽清说。

  方岽清私人近期收入的古典音乐黑胶 方岽清供图

  别让黑胶变为秀优越的道具

  哪些人愿意为黑胶唱片的情怀和音质买单?从对周围朋友的了解来看,三石一声认为,它的受众应该是具备一定经济和审美基础的人群。目前,市面上一张黑胶唱片的价格大致为150元到200元,一些抢手的版本单张价格可以超过1万元,头版未经上机的稀有品甚至能达到单张10万元的“天价”,而配置基础或性价比较高的黑胶唱片机,售价也多为几千元。

  “搭建一个黑胶聆听系统,需要不低的门槛。”方岽清说。即便作为专业的音乐从业者,他购入黑胶唱片时依然有考虑和选择,“通常来讲,收藏唱片,我会先寻觅数字音频文件,尽量能先听到无损格式或未经压缩的WAV.文件,然后再买入CD唱片,确定特别喜欢这张的演绎和录音,再慢慢寻觅,收入黑胶版本”。

  也有人看中了黑胶唱片的另一种“收藏”价值。他们也许并非对音乐本身那么痴迷,家中也不一定购入了唱片机,但黑胶唱片的包装以及各类彩胶唱片很适合变成颇具情调的装饰品,很多家居品牌也相应推出了漂亮的收藏相框,能妥帖地展示碟盘、封套和歌词本。简而言之,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黑胶唱片回潮,是现代人对高进阶感官体验的终极追求,以及一种深层的崇尚美的生活方式。”方岽清说。

  不过,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者、乐评人王纪宴提醒,黑胶唱片的收藏和聆听“需要一种‘去发烧’的心态”。从音质效果来看,经过多年发展,CD的声音“已经非常干净和圆润了”。诚然,早期CD的制作技术不够成熟。卡拉扬大师曾录制过一套名曲集锦,王纪宴同时拥有CD和黑胶版本,播放《威廉·退尔》序曲时,CD版本中,有一小段长号的声音“显得特别扁平,没有共鸣感,也没有质感”,远远逊色于黑胶版本,但类似的现象,尤其在当下已不多见。

  王纪宴不赞同某些黑胶唱片追捧者的优越感,“他们不是在听声音,而是要追逐一种时尚,以此显得高级,或者把收藏量作为炫耀,去攻击那些听CD或者MP3的人,这是让人很不舒服的现象。”数字音乐是历史前进的必然,它高度便捷,也比黑胶唱片和CD更加环保,就像无纸化办公一样是大势所趋,“有些一味标榜黑胶的人无视历史的发展和环保的需要,坚持黑胶要回潮,我个人对此持怀疑态度”。

  王纪宴记得,指挥大师小泽征尔提过,有一次在东京的唱片店里,他看着一架一架的唱片,突然间感到一种厌恶。“他是指挥家,录制的唱片非常多,但他觉得唱片一旦堆在一起被发烧友膜拜,就不再是他想要追求的东西了。”对更优音质的向往无可厚非,但欣赏音乐,并不应该被载体束缚,“如果期待对音乐有更深入、更自然的接触,更需要的是一颗平常之心”。(高倩)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