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透过动物,回望我们的故乡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透过动物,回望我们的故乡

来源:解放日报2022-03-26 09:29

  作者:赵依  

  梳理中国文学中的动物形象,既有肇始于久远古代生活的蒙昧回响,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志怪文学等叙事传统,又有现当代文学写实品格的昌明,在童话、寓言等儿童文学及类型化创作中被作为基本技法来借用,从而使动物形象以功能性和道具化的身份逐渐脱离文学经典化的视野。

  而稍稍放眼世界文学蔚为大观的动物形象塑造,大批动物文学、生态文学系列不胜枚举,如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均是文学界的经典,勾勒历史、时代与文明之变。也正因这样的文学脉络和阅读期许,再读陈仓的《动物忧伤》,乃至沈石溪的众多动物小说、贾平凹的《怀念狼》等作品,才生发出了文学发展史视域下的动物形象塑造问题,而以“系列”的方法谋划创作,也在绿水青山、生物多样性等被不断纳入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中考察的大背景下,成为当代文学的应有之义与独特景观。

  在《动物忧伤》中,陈仓择取“羊”“牛”“猫”“猪”“狗”“鼠”“鸡”“蛇”等动物为章节题名,并由此缔结文本结构与叙事主题,一章围绕一种动物铺展,从中不断打捞记忆与普遍乡愁的印痕。村庄里的动物被陈仓一一放置于乡土文明勾连的劳动现场中:处于劳动伦理关系中的动物之于人,既是生计也是陪伴,是青年艰难成长的见证,也锻炼了兽医专业的技能;而作品中陈仓所致力于深掘的,是城市中的动物及其豢养形态,一方面以此提供着怪异、陌生化的审美异托邦,另一方面也为异乡人在城市的日常伦理中提供难得的温情与独一无二的“用武之地”。

  所以,“我”在上海遇见的猫仿佛被某种文化和象征附体,反倒让人无所适从起来;而西安城墙下的“我”展现本领,“抓起一大把盐,撒在水泥地面上,再掏出埙,把埙当成哨子哔哔哔地吹了起来”,轻而易举地使羊乖乖地卧了下来;在办公楼遭遇老鼠的同事们,在“我”眼里才显得小题大做又残忍了些……陈仓安静地讲述着动物们的过往——与他一样从偏远的土地上跋涉而来,却又得益于这坎坷的路途,与他一样从远古的成语和故事中脱胎,而又以此建言立志,从而吞下命运,拥持着一种敬畏。

  为了让笔下的动物“万岁”(《中国作家》刊发时题目为《动物万岁》,成书时改为《动物忧伤》),陈仓率先选择光大它们古老的历史,乃至那些与祭祀、礼仪相关的掌故。例如,羊的三层字意,“一是哺乳动物,反刍类,分山羊、绵羊、羚羊等多种;二是姓;三是同‘祥’,是‘祥’的通假字。从最后一条可以看出,在古代,羊,祥也,故吉礼用之”。不似将动物形象划归到儿童文学或文化人类学的重要质素,陈仓意欲从农耕文化、乡土文明中探寻动物形象的某种原型意义,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人类习俗观念变迁,由此,以对动物的本体及其历史的关涉探寻动物形象所具有的多方面意蕴和领悟可能,以象征、隐喻或对照的修辞书写人生故事,动物形象在陈仓的创作中显现出一种整体建构的气象和理路。

  尤其是文本中有关人与动物关系的叙事,陈仓以审视的目光,犹疑地想象着动物们的未来——宛若从故事人物“我”的处境里超越,经由人看待千差万别个体生命的方式与文化意义来展开思考,现代生活中人类所致力于的日常价值取向,究竟暗示着怎样的远方。陈仓大胆遥想,“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或者未来某一天,海水上涨,地球被慢慢地淹没,最后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我这样的旱鸭子,应该是这些不起眼的老鼠”。如此,动物形象被塑造为世界的丰富参照,叠加城乡关系下人类的生活、情感、文化等复杂结构的嬗变,并且时时呼应、致意中国古代有关动物的叙事传统和修辞源泉,最终凝结出文本之所以在题名中便高呼“万岁”的原始力量和精神情结。

  倘若熟悉陈仓的创作,不难发现《动物忧伤》在陈仓写作谱系中的位置。曾在回不去的故乡和融不进的城市中徘徊生活的作家,用一系列小说作品为进城者谋求情感心理的共振:人一旦远行就难以真正复返,一经成长便只能在路上。震颤如此剧烈,饱含人的身份难局和漂泊境遇,愈发不可遏制的理性与情感冲突,持续叩问着转型中的诸多现实:进城之后如何安身立命,人的故乡之感如何获得、以何确立?诚如陈仓在这一系列小说中所专注探寻的城乡互动样态,写作范式实际已超出乡土文学命题的范畴,触摸城市文学钢筋水泥的外壳。

  尽管,总是要在那对城市的切近渴望中来实现对乡土世界的回望,陈仓始终将内在的矛盾克制为一种双向的平衡——伫立于城乡两端的感伤情绪与忧患意识,在私语化的成长叙事中抵达普遍的生命底色。陈仓原名陈元喜,陕西商洛丹凤县塔尔坪人,母亲早逝,哥哥在长途汽车坠河时为救他而溺亡,他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另有两个已出嫁的姐姐。1998年,陈仓翻过秦岭到了西安,在杂志社任编辑记者,写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后去广州工作,2003年定居上海,在报社工作。

  陈仓在他此前的小说中专注于呈现进城“冒险”所带来的无法避免的成长阵痛,我们借以看到个体被某种宏大的话语锤炼,看他在城市里痴迷、跌落、长大,看这种颇具代表性和现实意味的创作主题所昭示的社会生活与生命含义始终寻求的缩影与表达。而在《动物忧伤》里,读者首先知觉的是一种自然应对,同样是聚焦农家子弟进城的成长叙事,同样饱含生活的艰辛与命运的莫测,《动物忧伤》中的“我”却在爱、理解、疼惜、自立和回馈中把日子过得安静、过出日常,而且越过越好。这正源于动物形象既是“我”的珍贵回忆,“我”也从中不断吸取着某种融入的能力,从而不断融入城市、融入职场、融入家庭,使身份角色和情感关系等尖锐的议题悄然退居生命结构的终极意义之后。来自远古、乡土的质朴力量,以及自然世界这一巨大他者的丰盈观照,连同成长之路上的诸多关节,共同呼唤着人类与动物重回沟通的传统,而“我”也从中觅得校正内心的宽阔维度。

  《动物忧伤》中,那个现在的“我”,已然成了货真价实的城里人……而这一切“实然存在”的应然性,正是“我”所怀揣的观看这世界的难得参照——动物形象的世界,既存乎远古,也近在乡土,如今也在城市,是城市文明里的精神“他乡”,是城市新故乡尚且欠缺的温润土壤。而《动物忧伤》里所采用的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的策略,连同那些似可对照的作者的真实人生,也重提着小说和散文的文体边界探讨,虚构与非虚构的技法尺度,以及文学与现实的彼此拥有。

  (作者为青年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地球特派员》:困在合家欢里的孤独突围

  • 《脱口秀和TA的朋友们2》:笑料拼盘难掩内核空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