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透过动物,回望我们的故乡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透过动物,回望我们的故乡

来源:解放日报2022-03-26 09:29

  作者:赵依  

  梳理中国文学中的动物形象,既有肇始于久远古代生活的蒙昧回响,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志怪文学等叙事传统,又有现当代文学写实品格的昌明,在童话、寓言等儿童文学及类型化创作中被作为基本技法来借用,从而使动物形象以功能性和道具化的身份逐渐脱离文学经典化的视野。

  而稍稍放眼世界文学蔚为大观的动物形象塑造,大批动物文学、生态文学系列不胜枚举,如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均是文学界的经典,勾勒历史、时代与文明之变。也正因这样的文学脉络和阅读期许,再读陈仓的《动物忧伤》,乃至沈石溪的众多动物小说、贾平凹的《怀念狼》等作品,才生发出了文学发展史视域下的动物形象塑造问题,而以“系列”的方法谋划创作,也在绿水青山、生物多样性等被不断纳入生态文明和人类命运中考察的大背景下,成为当代文学的应有之义与独特景观。

  在《动物忧伤》中,陈仓择取“羊”“牛”“猫”“猪”“狗”“鼠”“鸡”“蛇”等动物为章节题名,并由此缔结文本结构与叙事主题,一章围绕一种动物铺展,从中不断打捞记忆与普遍乡愁的印痕。村庄里的动物被陈仓一一放置于乡土文明勾连的劳动现场中:处于劳动伦理关系中的动物之于人,既是生计也是陪伴,是青年艰难成长的见证,也锻炼了兽医专业的技能;而作品中陈仓所致力于深掘的,是城市中的动物及其豢养形态,一方面以此提供着怪异、陌生化的审美异托邦,另一方面也为异乡人在城市的日常伦理中提供难得的温情与独一无二的“用武之地”。

  所以,“我”在上海遇见的猫仿佛被某种文化和象征附体,反倒让人无所适从起来;而西安城墙下的“我”展现本领,“抓起一大把盐,撒在水泥地面上,再掏出埙,把埙当成哨子哔哔哔地吹了起来”,轻而易举地使羊乖乖地卧了下来;在办公楼遭遇老鼠的同事们,在“我”眼里才显得小题大做又残忍了些……陈仓安静地讲述着动物们的过往——与他一样从偏远的土地上跋涉而来,却又得益于这坎坷的路途,与他一样从远古的成语和故事中脱胎,而又以此建言立志,从而吞下命运,拥持着一种敬畏。

  为了让笔下的动物“万岁”(《中国作家》刊发时题目为《动物万岁》,成书时改为《动物忧伤》),陈仓率先选择光大它们古老的历史,乃至那些与祭祀、礼仪相关的掌故。例如,羊的三层字意,“一是哺乳动物,反刍类,分山羊、绵羊、羚羊等多种;二是姓;三是同‘祥’,是‘祥’的通假字。从最后一条可以看出,在古代,羊,祥也,故吉礼用之”。不似将动物形象划归到儿童文学或文化人类学的重要质素,陈仓意欲从农耕文化、乡土文明中探寻动物形象的某种原型意义,以及与之相伴相生的人类习俗观念变迁,由此,以对动物的本体及其历史的关涉探寻动物形象所具有的多方面意蕴和领悟可能,以象征、隐喻或对照的修辞书写人生故事,动物形象在陈仓的创作中显现出一种整体建构的气象和理路。

  尤其是文本中有关人与动物关系的叙事,陈仓以审视的目光,犹疑地想象着动物们的未来——宛若从故事人物“我”的处境里超越,经由人看待千差万别个体生命的方式与文化意义来展开思考,现代生活中人类所致力于的日常价值取向,究竟暗示着怎样的远方。陈仓大胆遥想,“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或者未来某一天,海水上涨,地球被慢慢地淹没,最后能够生存下来的,不是我这样的旱鸭子,应该是这些不起眼的老鼠”。如此,动物形象被塑造为世界的丰富参照,叠加城乡关系下人类的生活、情感、文化等复杂结构的嬗变,并且时时呼应、致意中国古代有关动物的叙事传统和修辞源泉,最终凝结出文本之所以在题名中便高呼“万岁”的原始力量和精神情结。

  倘若熟悉陈仓的创作,不难发现《动物忧伤》在陈仓写作谱系中的位置。曾在回不去的故乡和融不进的城市中徘徊生活的作家,用一系列小说作品为进城者谋求情感心理的共振:人一旦远行就难以真正复返,一经成长便只能在路上。震颤如此剧烈,饱含人的身份难局和漂泊境遇,愈发不可遏制的理性与情感冲突,持续叩问着转型中的诸多现实:进城之后如何安身立命,人的故乡之感如何获得、以何确立?诚如陈仓在这一系列小说中所专注探寻的城乡互动样态,写作范式实际已超出乡土文学命题的范畴,触摸城市文学钢筋水泥的外壳。

  尽管,总是要在那对城市的切近渴望中来实现对乡土世界的回望,陈仓始终将内在的矛盾克制为一种双向的平衡——伫立于城乡两端的感伤情绪与忧患意识,在私语化的成长叙事中抵达普遍的生命底色。陈仓原名陈元喜,陕西商洛丹凤县塔尔坪人,母亲早逝,哥哥在长途汽车坠河时为救他而溺亡,他一直与父亲相依为命,另有两个已出嫁的姐姐。1998年,陈仓翻过秦岭到了西安,在杂志社任编辑记者,写小说、诗歌、散文、纪实文学;后去广州工作,2003年定居上海,在报社工作。

  陈仓在他此前的小说中专注于呈现进城“冒险”所带来的无法避免的成长阵痛,我们借以看到个体被某种宏大的话语锤炼,看他在城市里痴迷、跌落、长大,看这种颇具代表性和现实意味的创作主题所昭示的社会生活与生命含义始终寻求的缩影与表达。而在《动物忧伤》里,读者首先知觉的是一种自然应对,同样是聚焦农家子弟进城的成长叙事,同样饱含生活的艰辛与命运的莫测,《动物忧伤》中的“我”却在爱、理解、疼惜、自立和回馈中把日子过得安静、过出日常,而且越过越好。这正源于动物形象既是“我”的珍贵回忆,“我”也从中不断吸取着某种融入的能力,从而不断融入城市、融入职场、融入家庭,使身份角色和情感关系等尖锐的议题悄然退居生命结构的终极意义之后。来自远古、乡土的质朴力量,以及自然世界这一巨大他者的丰盈观照,连同成长之路上的诸多关节,共同呼唤着人类与动物重回沟通的传统,而“我”也从中觅得校正内心的宽阔维度。

  《动物忧伤》中,那个现在的“我”,已然成了货真价实的城里人……而这一切“实然存在”的应然性,正是“我”所怀揣的观看这世界的难得参照——动物形象的世界,既存乎远古,也近在乡土,如今也在城市,是城市文明里的精神“他乡”,是城市新故乡尚且欠缺的温润土壤。而《动物忧伤》里所采用的以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的策略,连同那些似可对照的作者的真实人生,也重提着小说和散文的文体边界探讨,虚构与非虚构的技法尺度,以及文学与现实的彼此拥有。

  (作者为青年评论家、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纪录片《曹俊》:华彩绽放 丹青无际

  • 刘上生:曹雪芹的“隐秀”之笔——品味《会芳园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