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缉魂》:中国电影是否梦见一只科幻全羊?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缉魂》:中国电影是否梦见一只科幻全羊?

来源:文艺报2022-03-28 10:28

  作者:西 夏

  《缉魂》在去年初上映时,曾经引起过某种程度上的轰动。因它改编自科幻作家江波的一篇获奖小说,所以该片的“科幻”属性早早地被注意到,整个科幻文化圈都对影片报以巨大期待,加上近年来的科幻影视热潮、“科幻十条” 等文化环境及政策刺激,这种期待在无形间被放大了许多。

  该片类型杂糅悬疑、惊悚和犯罪,再加上科幻、家庭、伦理、爱情,有人说这是一种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新,也有人认为这种杂糅恰恰显示出创作者在类型定位方面的混乱。因而不但没有扩大受众范围,反而让各类型的特定观众群都发现期待落空,造成某种口碑的反噬。

  作为科幻文化行业从业者,我想重点谈一下这部电影的科幻美学问题,我认为电影在科幻的类型表达上既不科幻、也不科学,也就是说,它似乎不具有科幻电影特有的“类型愉悦”,换言之,就是没有“科幻感”。

  科幻的“外皮”

  在小说中,RNA物质被主角做成了粉末,导致意识不但可以移植,还可以像病毒一样传染扩散。暂且不论观众中的生物学家是否会“吐槽”这个设定,这是原作科幻设定的重要部分,有着巨大的故事空间可以展开,种种惊奇、惊骇、惊恐万状都可以从这里演绎出来。可惜导演在改编时抛弃了这些可能性,只是借了原作设定的一层科幻“外皮”。这个说法不但完全成立,甚至就连这么说都显得多余,事实上这层“皮”根本不需要找科幻作家来借,因为许多网络大电影和网文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设定。苛刻一点来说,倘若把这里的“意识移植”置换成任何一种魔法、巫术、电击、雷劈、喝迷魂汤等法术,故事冲突和人物关系照样成立。对于科幻小说原作来讲,这当然是一种巨大的创意浪费,原著科幻小说框架下丰富而复杂的戏剧冲突也随之冲淡。

  在科幻小说的改编中,如果电影只是借用一层科幻“外皮”,倒也并不一定是一种原罪,关键是这层皮也没得到很好的使用。依据媒体公布的导演访谈,他非常强调并追求现实主义,要把一切都做得真实可信。所以,在“近未来”的视觉设定上,影片没有去强调太超前的科技感,基本都是10年后会实现的技术,诸如曲面屏电脑、语音控制、机场玻璃大屏幕,等等。那么问题来了——在真实性层面上,电影对待一种过于超前的生物科技,是不是就显得随意了些?按照现有的科技发展水平,10年后能实现大脑的意识移植吗?以今天观众的认知水准,会相信意识移植真的可以像拷贝硬盘那么容易吗?我们看到影片中的意识移植过程恰恰就是这么随意甚至简陋,在最需要看到“科幻感”的地方,导演反而放弃了科幻感的呈现,倘若这时还要大张旗鼓地宣称这是一部硬核科幻电影,说明片方从商业形态上没有把握住科幻类型的核心卖点到底是什么,科幻圈层核心受众没法认可也是可想而知的。假如我们硬要观众先接受这是“科幻”,是一个需要预先接受的设定,那么也没问题,但这一设定的影像表达就绝不能是平平常常的现实主义——而必须表达为一种奇迹中的奇迹,同时又合乎自身的内在逻辑,否则就相当于没有说服力。我们可以接受汽车加速到88迈就穿越时空(《回到未来》,1985),可以接受一个工人掉到泡菜坛子里被保存了100年、醒来后在纽约开启冒险历程(《美国泡菜》,2020),但无法接受大脑移植后的李燕不但知道自己变成了王世聪,还同时记得要继续用李燕的身份继承公司并履职,她甚至可以在两个意识之间随心切换。那么,到底是谁在指挥这个切换过程呢?这是一个巨大的接受障碍。我们都知道人的意识脱离不了身体的经验、肉体的记忆,连《你的名字》和《羞羞的铁拳》这类奇幻故事都能照顾到的起码常识,一部号称追求写实的“科幻”电影,却这么敷衍地对待科技设定,这与影片整体上的努力肯定是背道而驰的,它极大地削弱了影片的可信度。

  在江波的原著小说中,被进行了意识移植的人出现了人格分裂的症状,所以被关进了精神病院,故事在精神病院展开,主角是被卷入事件的一位精神科医生。小说篇幅并不长,但情节紧张紧凑,动作感、画面感都很强,而且带有很强的心理惊悚成分,一般导演、制片人都会觉得这个故事适合改编成电影或剧集,但也很容易弄出廉价感,格局上难产生宏大的震撼观感。笔者也在一篇推文中谈到:“……如何让科幻的‘异世界’设定、‘科幻感’、或者说其世界观建构等等都成为(电影的)加分项,这是对创作者美学追求的考验。”

  “惊奇感”与“真实性”

  作家江波作为清华毕业的前IT工程师,在科幻圈以硬科幻著称,其作品常常都有相当程度的技术细节描写,本故事亦不例外,《移魂有术》讲的就是“术”,而电影改编放弃了一种技术奇迹从发现到揭秘的过程,从而丧失了科幻类型美学最核心的特征,那就是惊奇感。于是,影片中的全部科技要素都沦为了图解故事设定的背景板,这样一来,影片对“近未来”的世界观设定呈现出显而易见的敷衍。而且,影片开头就抛出了使用RNA技术的可能性,让观众提前猜到了故事的走向,这样的“铺垫”方式更让科幻美学强调的惊奇感大大降低。

  原作小说的核心设定包含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维度的展开:一方面,个体在两套不同意识的编码作用下,原来的“自我”逐渐被新的自我侵蚀,出现人格紊乱、分裂,清醒时也开始自我怀疑、痛苦挣扎。在种种混乱与惊骇之中,自我身份逐渐崩塌解体,这些都是当代心理—认知—神经科学的前沿研究内容,对它们的展现过程本身正是影像和表演的绝佳材料;另一方面,科学家造出这种携带大脑意识的RNA粉末,一旦开始空气传播,它就会像烈性传染病毒一样,造成巨大的混乱与社会恐慌。小说里面已经展开描写了主角感到的惊骇情形,故事也由此转折进入一种迫近的巨大危机之中,但电影改编放弃了原作的这些潜力,实在可惜。这无关乎电影改编是否尊重原著情节、原著精神,而是关乎科幻的核心美学特质。

  现在看来,一方面由于导演追求“真实性” 而忽略了对技术奇迹的刻画(这两点本身并不矛盾);另一方面,电影对意识移植的过程和结果的描写又缺乏实实在在的、真实的科技美感,没有科学逻辑来支撑其“真实性”。既没有奇迹感也没有真实感,这对一部贴上“科幻”标签的商业电影而言是致命错误。惊奇感必须建立在真实感基础之上,何况这里还有“科学”二字,科技真实感如何营造,是事关科幻类型的诗性特征与真实性原则的对立统一,如果没有较好的把握,就会降低或削弱电影的科幻性。本片改编的唯一亮点是引入了性别议题,但这也带来更多的问题。性别错置的议题作为一种思想实验,本质上还是探讨灵魂和肉体的关系,远不是电影里的惊鸿一瞥可以轻易言说的。因此,在被夸赞为“大胆触碰边界”的同时,该片也因此落下了消费性少数群体的恶名。其实,影片对性别议题的描写与刻画存在着双重危险:一是沦为奇观,二是加深偏见,因此电影最后的反转更像是片末彩蛋,它或许能带来小小的感动,却反倒落下了“女人(李燕)的身体谁做主”的疑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花费大量时间去渲染巫术,最后又对巫术的细节语焉不详,其占据的银幕时间跟故事的科幻设定相去甚远。若要说这是台湾导演试图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跟观众和市场“接地气”的一种努力,尝试建立一种所谓的“东方玄幻科幻”叙事模式,那不妨看看同样是台湾导演拍摄的电影《双瞳》。该片讲述了一个貌似修仙杀人、实则是高科技害命的故事,背后有着周密细致的犯罪计划,带出强大的科学逻辑,倒更有科幻的惊奇感。而《缉魂》显然并没有做到,乃至对于抑郁症等近年逐渐被大众认知的身心疾患,也只有非常肤浅的概念化描写。由于类型混杂、叙事失焦、主题暧昧等问题,导致影片在营销上似乎也找不到话题抓手。

  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部犯罪悬疑商业片,《缉魂》还是具有一定的可看性。但要说本片为中国科幻电影开启了另一种可能,或难承其重。既然导演如其所宣称的那样对科幻美学并不感兴趣,观众也无人再提国产科幻电影的“开门”或“关门”之类的话题,业界同仁大可放下对此一役的焦虑。想要科幻影视繁花似锦,应当放弃对任何一部单独作品的“执念”,毕竟好的科幻故事我们有太多,无论原创还是改编,中国科幻电影未来依然可期。(西 夏)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詹 丹:一本生活与心灵之书的作文年选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