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英雄符码建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英雄符码建构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3-31 15:16

  作者:熊 鹰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下文简称《水门桥》)延续了前部电影逼真的战争场景,展现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如果说《长津湖》通过内嵌伍万里的少年英雄成长之路,那么《水门桥》以不断切换的叙事视角、丰富的视觉元素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构筑出符合历史图景与观众感知的英雄符码。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英雄符码建构

  视角交错后的悬念迭起

  承接着前部电影的战斗余音,《水门桥》直接将镜头拉到战场前线,以快节奏推进着“进攻下碣隅里”“抢占美军机场”两场战斗,从而凸显出水门桥之战的分量。

  为使观众感受到战场的残酷,深谙武侠电影表现手法的徐克导演将整个影像空间打造成一座视角交错的冰火炼狱:白雪皑皑、枯藤老树、荒凉大地,志愿军战士跋山涉水、昼伏夜出,艰难前行;美军的飞机坦克横行而过、炮声隆隆,火焰喷射器与燃烧弹可随时将战场染成赤红。水门桥居于山地之上,敌军机枪战车碉堡林立,居高临下以逸待劳,我军藏于山坳掩体之下,匍匐前进伺机而动。战场空间看似宽广无垠,实则在色彩、强弱、上下的强烈对比下,集中于狭窄逼仄的战壕、管道、房间之中,整个水门桥成了一座危机四伏的“威虎山”。观众跟随摄影机在绝境般的战场里穿梭,与战士们一同置身于巨大危机下,从而制造了悬念与紧张感。

  废墟创伤中的细节刻画

  不同于以往所惯用的仰拍、大景别镜头来表现英雄角色壮烈牺牲的崇高感,《水门桥》多采用近景、特写甚至特效镜头来放大、放慢身体受创过程,着重展现了战斗中的废墟、残骸与创伤等细节画面。将战士鲜血淋漓、遍体鳞伤的画面着重表现。这些镜头以强烈的感官刺激缩短着银幕内外的距离,使观众不再只是座位上的观察者,而成为直面战士伤痕的见证人。然而,优秀的战争电影绝非一味渲染战场残酷,用暴力与血腥来制造奇观,视剧中人物为观众消费的工具,而是在保有真实感的前提下催发观众的同理心与共情感,从而远离战争、呼唤和平。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水门桥》中导演正是用镜头将废墟与创伤放大,以鲜活生命在战火中的陨灭来显现出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生死凝视后的符码重生

  过去,中国战争题材电影除注重庞大的历史叙述和战争的还原表达,大多将镜头对准了由普通士兵构成的人物群像,这样的表现方式往往难以兼顾个体,还形成了一种套路化的描写。而在《水门桥》中,要想让每一位英雄人物都被塑造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就需要思考和平衡镜头设计、台词多寡等问题。此外,为了更好地展示电影的精神内核,迅速搭建起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共情桥梁,导演在片中设计了多处富含象征意义的镜头:如梅生女儿的照片、捂在胸口的冻土豆、迎风飘扬的红色围巾等。这些被预先设计的符码,在影像中建构出一种独特的意义结构。当观众在导演所构筑的逼真战场里见证英雄人物的创伤后,恰得其时的镜头使观众为志愿军战士精神所感染,能更加催发共情效果。

  也许有观众会对此类象征性镜头产生真实性的质疑,而在上世纪20年代,潘梓年先生便已提出“真实非实在”之思想,即全景式的战争还原固然重要,但化繁为简、去芜存菁式地提炼典型同样是文艺作品表现真实之匙。在《水门桥》中,伍万里在冰天雪地中与兄长化作“冰雕”,又于敌军的烈焰下“化冰重生”是导演与观众共同完成的符码重生,象征着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与爱国情怀。“重生”后的伍万里化作七连的精神符号,他铿锵有力的报到声暗示着英雄符码由建构到认同这一过程的完成。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电影,《水门桥》再次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只有艰苦卓绝、自强不息才能找到出路的时代。片中的英雄符码建构不仅让人内心充满了力量,更为中国新主旋律电影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熊鹰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站博士后,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红色文化资源的影视化开发与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9Q148)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