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英雄符码建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英雄符码建构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3-31 15:16

  作者:熊 鹰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下文简称《水门桥》)延续了前部电影逼真的战争场景,展现志愿军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如果说《长津湖》通过内嵌伍万里的少年英雄成长之路,那么《水门桥》以不断切换的叙事视角、丰富的视觉元素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构筑出符合历史图景与观众感知的英雄符码。

电影《长津湖之水门桥》的英雄符码建构

  视角交错后的悬念迭起

  承接着前部电影的战斗余音,《水门桥》直接将镜头拉到战场前线,以快节奏推进着“进攻下碣隅里”“抢占美军机场”两场战斗,从而凸显出水门桥之战的分量。

  为使观众感受到战场的残酷,深谙武侠电影表现手法的徐克导演将整个影像空间打造成一座视角交错的冰火炼狱:白雪皑皑、枯藤老树、荒凉大地,志愿军战士跋山涉水、昼伏夜出,艰难前行;美军的飞机坦克横行而过、炮声隆隆,火焰喷射器与燃烧弹可随时将战场染成赤红。水门桥居于山地之上,敌军机枪战车碉堡林立,居高临下以逸待劳,我军藏于山坳掩体之下,匍匐前进伺机而动。战场空间看似宽广无垠,实则在色彩、强弱、上下的强烈对比下,集中于狭窄逼仄的战壕、管道、房间之中,整个水门桥成了一座危机四伏的“威虎山”。观众跟随摄影机在绝境般的战场里穿梭,与战士们一同置身于巨大危机下,从而制造了悬念与紧张感。

  废墟创伤中的细节刻画

  不同于以往所惯用的仰拍、大景别镜头来表现英雄角色壮烈牺牲的崇高感,《水门桥》多采用近景、特写甚至特效镜头来放大、放慢身体受创过程,着重展现了战斗中的废墟、残骸与创伤等细节画面。将战士鲜血淋漓、遍体鳞伤的画面着重表现。这些镜头以强烈的感官刺激缩短着银幕内外的距离,使观众不再只是座位上的观察者,而成为直面战士伤痕的见证人。然而,优秀的战争电影绝非一味渲染战场残酷,用暴力与血腥来制造奇观,视剧中人物为观众消费的工具,而是在保有真实感的前提下催发观众的同理心与共情感,从而远离战争、呼唤和平。如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水门桥》中导演正是用镜头将废墟与创伤放大,以鲜活生命在战火中的陨灭来显现出志愿军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生死凝视后的符码重生

  过去,中国战争题材电影除注重庞大的历史叙述和战争的还原表达,大多将镜头对准了由普通士兵构成的人物群像,这样的表现方式往往难以兼顾个体,还形成了一种套路化的描写。而在《水门桥》中,要想让每一位英雄人物都被塑造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就需要思考和平衡镜头设计、台词多寡等问题。此外,为了更好地展示电影的精神内核,迅速搭建起人物与观众之间的共情桥梁,导演在片中设计了多处富含象征意义的镜头:如梅生女儿的照片、捂在胸口的冻土豆、迎风飘扬的红色围巾等。这些被预先设计的符码,在影像中建构出一种独特的意义结构。当观众在导演所构筑的逼真战场里见证英雄人物的创伤后,恰得其时的镜头使观众为志愿军战士精神所感染,能更加催发共情效果。

  也许有观众会对此类象征性镜头产生真实性的质疑,而在上世纪20年代,潘梓年先生便已提出“真实非实在”之思想,即全景式的战争还原固然重要,但化繁为简、去芜存菁式地提炼典型同样是文艺作品表现真实之匙。在《水门桥》中,伍万里在冰天雪地中与兄长化作“冰雕”,又于敌军的烈焰下“化冰重生”是导演与观众共同完成的符码重生,象征着志愿军战士不怕牺牲、保家卫国的大无畏精神与爱国情怀。“重生”后的伍万里化作七连的精神符号,他铿锵有力的报到声暗示着英雄符码由建构到认同这一过程的完成。

  作为一部战争题材电影,《水门桥》再次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只有艰苦卓绝、自强不息才能找到出路的时代。片中的英雄符码建构不仅让人内心充满了力量,更为中国新主旋律电影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熊鹰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在站博士后,湖北经济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本文系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红色文化资源的影视化开发与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19Q148)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纪录片《曹俊》:华彩绽放 丹青无际

  • 刘上生:曹雪芹的“隐秀”之笔——品味《会芳园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