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审美教育书简》:献给美的告白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审美教育书简》:献给美的告白

来源:齐鲁晚报2022-04-02 09:15

  作者:丁宁

  席勒是德国著名的剧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哲学家和翻译家。这位才情横溢的作家因为剧作《强盗》(1871年)甚至在当时的法国也一度名驰遐迩。同时,他年仅33岁,就在歌德的推荐下获得了耶拿大学历史学的教授席位。也正是在此教职任期里,他连续致信曾经恩惠于己的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弗里德里希·克里斯蒂安,汇报与阐发其对人类审美教育的一系列见地,率先完成西方历史上对此专题所做的最为深入的探讨——《审美教育书简》(1794年)。席勒称此乃“我有生以来做过的最心满意足的事情”。此书也让席勒实至名归地成为欧洲最早的现代知识分子之一。

  《审美教育书简》[德]弗里德里希·席勒冯至 范大灿 译世纪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席勒的写作与法国大革命的感召有关,因而,他是面对现实的,而且从来敏感过人。他对审美教育无以复加的赞许,不仅首而为之,而且也有深刻的启蒙意义。但是应该看到,席勒作为理想主义者又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他对美与自由的高度肯定,某种程度上,恰是一种令人不安的妥协:人的救赎既不依赖宗教,也不求助于科学,而是通过艺术去实现。理所当然,一个可以引申的结论就是,且先远离社会的革命。无疑,席勒在诗意化审美教育时,也就是在对现实(包括法国大革命)予以“诊断”与“纠错”时,或多或少是在飘离大地,天马行空了。

  当然,席勒是独一无二的,他的文字与思考魅力源自其诗人—哲学家的独特气质,与此同时,研究者也发现,他充沛的哲思力量也源于长期博取广纳的积累。他接受的是古典主义的教育,而通过文学阅读和创作,他的心智与感触具有了浪漫派的倾向。除了康德和歌德以外,他还偏爱柏拉图学派与亚里士多德、孟德斯鸠、卢梭、摩西·门德尔松、鲍姆嘉通、埃德蒙·伯克、休谟以及莱辛等。他对古希腊给予毫不吝啬的赞美,甚至笼统地将古典时期的雕塑《观景楼的阿波罗》与希腊化时期的《拉奥孔》等看作是同一风格的典范,都与适时而出的温克尔曼的名著《古代艺术史》(1764年)中所主观概括的希腊文化观(即“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相关,可惜连温克尔曼本人也从未去过希腊,而讨论的对象又几乎都是罗马的复制品而已。换句话说,席勒跟着温克尔曼,也不知不觉地理想化了古希腊。

  当然,席勒的见解并非完全沿袭他人的观点,他的独树一帜依然是显而易见的,就如黑格尔在其《美学》的绪论中曾热情洋溢地指出过,席勒乃是“一位心灵深湛而同时又爱做哲理思考的人,早就走在狭义的哲学之前,凭他的艺术感,要求而且阐明整体与和解的原则,用它来反对那些永无止境的抽象的思考,反对那种为职责而职责的号召,反对把自然与现实、感觉与情感看作只是一种局限和敌对因素的那种抽象的理解。席勒的大功劳就在于克服了康德所了解的思想的主观性与抽象性,敢于设法超越这些局限,在思想上把统一与和解作为真理来了解,并且在艺术里实现这种统一与和解……席勒所专心探讨的是人类心灵的深处”。

  无疑,《审美教育书简》正是对黑格尔如此评价的最好佐证。席勒提出的问题是很值得思究的:艺术怎样才能对实现人的自由做出应有的贡献?由此可以引发出更多的问题,诸如审美领域如何与伦理领域联系在一起?艺术作为人的行为有何意义?其实,席勒在其中所反复阐述的又何尝不是所谓“整体的人”的养成之道。他反对将人予以分解,尤其是他把伦理视作整体的人的修为,而非人的某种特定部分的秘密环节。尤为重要的是,他认定,通过审美感受性的提升有可能实现伦理的教育目的,也就是说,感性的人必须先变成审美的人,才能变成伦理的人。因而,每一个人都有实现理想人性的前景。艺术作为文化的先行者,将人从欲望中解放出来,从而使人走向完美。艺术家就是一种真正实现了感官与精神统一的人。最高的范本就是希腊人,席勒动情地写道:“他们既有丰富的形式,同时又有丰富的内容,既善于哲学思考,又长于形象创造,既温柔,又刚毅,他们把想象的青春和理性的成年结合在一个完美的人性里……试问,有哪个单个的近代人敢于走出来,一对一地同单个的雅典人争夺人的价值?”(第六封信)在席勒看来,人类只有先学会了为美服务,然后才能忠实地为自由服务。有必要首先培养一种美感,为自由的真正孕育而做好准备。无怪乎有学者将席勒这种以整体的人为中心的审美教育思想概括为“人文主义审美教育观”或“审美人类学”。

  某种意义上,《审美教育书简》就是这样一种对美的告白,充满了诗与思的奇光异彩,也是席勒在德国以外影响最大的美学文本。

  在中国,席勒的审美教育思想是在1904年由王国维介绍到中国来的。1917年,曾在德国留学的蔡元培深受德国美学尤其是席勒思想的影响,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因为在他看来,当时的中国显然既不能求诸封建儒教,也不能借力于佛教,而对于国民性的塑造最有效的影响,就是那种可以直抵内心深处的艺术与美,因而,美育就成了不二首选,乃建构中国人现代性的重要根基……这听上去多么像是席勒的声音:“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第二封信);“要使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以外,别无其他途径”(第二十三封信)……

  席勒曾经阐述过的美育途径、标准与理想等,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不仅是不可以绕过去的,而且还富有进一步思考的价值,因为席勒与康德不同,他总是要超越人为的诸种界限,看到对立的方方面面走向均衡、统一的可能性及其非凡的意义。

  就如席勒为贝多芬的巅峰之作《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中的合唱部分《欢乐颂》所作的歌词,如今依然会获得普天之下听众的强烈共鸣一样,他的《审美教育书简》也定会在走向未来的过程中一而再地邀约读者在字里行间感悟美与艺术的奥秘。(丁宁)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