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实景拍摄的年代剧经得起考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实景拍摄的年代剧经得起考验

来源:北京日报2022-04-03 10:10

  作者:李夏至

  讲述一代洪油商人坎坷创业史的年代剧正在央视八套热播,该剧继《人世间》后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根据酷云实时数据显示,该剧已连续多日收视率超过1%,不少观众也开启了追剧模式。在该剧导演路奇看来,这个看上去有些“过时”的剧种,在当今的社会形态下看属于珍贵的稀有品,但正是这种反差和坚持追求剧作的质感,才让《一代洪商》能够经历时间的考验,得到观众的认可。

  《一代洪商》是国内第一部反映湘商题材的长篇电视剧,该剧以一桶清代底油为切入口,在真实史料的基础之上,架构起一代洪油商人波澜壮阔的人生。剧集史诗般展现了洪商这一特殊群体在历史巨变中的家国情怀、商贾理念,以及三湘文化对近代中国人文发展的深远影响。“洪油在历史上从出现到终结不足百年,但关于洪油商人的故事,时至今日仍在当地广泛流传。”路奇表示,早在3年多前,创作团队在湖南采风时就被洪江厚重的历史感和年代感瞬间击中,立志一定要在这片土地上拍摄一部原汁原味、渗透着湘西文化特色的影视作品,《一代洪商》的创作构想自此而生。

  落实到拍摄层面,洪江景色虽然绝美,但实际拍摄起来却有不少困难。路奇坚持认为,千年古镇的质感是任何影城都不可能复制的,因此该剧舍弃了横店拍摄的常规手段,而选择了去湖南洪江进行实景拍摄。“那些刻满岁月痕迹的古老砖石,以及屋檐青苔泛出的光,是利用任何现代化手段都无法仿造的。”路奇导演表示。

  诚然,当地保存完好的洪江商贸城,封火墙间隔的窨子屋,最具地域特色的吊脚门楼,青苔蔓延的古吊井,以及历经战乱依旧屹立的红砂城墙等景色,都对营造该剧的历史厚重感功不可没。但古镇重脊高檐桥街相连的街巷布局,却限制了大型摄影装备的进驻。为了顺利完成拍摄任务,摄制组采取了最传统的搬运模式——先将大型设备拆解成零散部件,再利用人扛、肩背、手提的方式转运至下一个拍摄点,然后再将设备重新组装使用。“我们绝不会为了节省时间成本和人工成本,放弃对任何一处场地的取景,只要是角度够好,即使再难,我们都要去拍,因为哪怕省略一个镜头,都有可能成为终生遗憾。”路奇说。

  实地取景之外,路奇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邀请当地人做群演。在他看来,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你行走在那些古老的街巷里,看到当地人站在那里,他们就像是从土地上长出来的一样,如此浑然天成的画面,是很难通过表演来实现的。”但对于毫无表演经验的群众来说,这样的决定无疑充满了挑战。为此,路奇要在完成日常工作之外,再担当起义务教学的任务,从行走坐立到眼神表达,事无巨细地将自己的经验悉数传达。耳濡目染兼言传身教的双重加持,让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百姓很快便完成了从“围观群众”到“专业群演”的转变,大家和导演之间也由最初的工作关系,发展成了可以拍肩搭背的兄弟。

  路奇感慨,当地人对家乡的热爱让人十分感动。“他们不仅非常高效地完成了群演工作,当我们有跳江的拍摄场景,因为当地交通不便难以找到专业的替身演员时,当地的群众都是自告奋勇地来完成这些跳江的动作。”他也由衷希望能够透过剧中主角的故事线,传递出特殊年代时爱国商人所秉持的价值观,“在国家山河破碎的时候,华商做生意本身是有很多困难的,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在为国家做自己能做的事。除了要做好自己的产品,更多还是一种爱国情怀。洪油虽然只在历史上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但敢闯敢干的洪江人书写的时代传奇,依然值得我们今天去追寻和感念。”(李夏至)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忘了我记得》:一场充满温情的陪伴之旅

  • 怀念蔡澜,洒脱叙事背后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困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