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火与沙”折射古文明的游走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火与沙”折射古文明的游走

来源:北京日报2022-04-06 09:37

  作者:刘垚梦

  玻璃,是由原料石英砂加上助熔剂和着色剂在一定温度下烧制而成的非晶态硅酸盐化合物,被誉为“火与沙”的艺术,其价值在古代堪比黄金。日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年首个特展“异彩纷呈:古代东西文明交流中的玻璃艺术”,以时间为轴,通过玻璃物质材料,展现人类古代世界文明传承与变迁。

  项链 公元前16世纪至前13世纪

  肋纹长颈瓶 公元9世纪至10世纪

  夹金玻璃瓶 公元前1世纪至1世纪

  从青铜时代始,东西方文明交流中就闪烁着玻璃的光辉。两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即现今的伊拉克和叙利亚北部,是世界玻璃制造业孕育与初生的地方。这里的工匠们不仅熟练使用玻璃“截棒”工艺制作各种五彩斑斓的马赛克玻璃器,他们同样善于使用开放的模具制作种类繁多的玻璃瓷片和玻璃吊坠。展览中,一条制作于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3世纪的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玻璃项链,由深蓝、浅蓝和黄色等带有纹路装饰的马赛克玻璃切片穿成,再辅以管珠、圆珠等多种形状的串珠,散发出璀璨的蓝色光芒。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阿卡德人的文献中曾记载“产自山中的天然青金石”以及“产自烧窑的人造青金石”,可见他们对青金石外表呈现的蓝色的偏好。

  古埃及同样拥有久远的玻璃制造历史,而这与他们的陪葬习俗有着密切关联。埃及炎热干燥的气候,也为玻璃的长久保存提供了便利。埃及年代可考的最早玻璃艺术品是一颗玻璃珠和一件护身符,均为墓葬中的陪葬品。展览中一件埃及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玻璃人面饰件,五官刻画准确,眼睛和眉毛均为单独镶嵌,造型写实且具有浮雕的特征,向人们展示了一位埃及贵族男性的面容。这件人面饰件与头发、手足、衣服、身体等其他构件组合镶嵌使用,其质地模仿浅蓝色的绿松石,体现出埃及玻璃工匠以玻璃仿造天然宝石并探索其装饰潜能的制造特色。

  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31年,埃及同其他地中海和西亚地区的国度一样,处于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港生产的精美的玻璃艺术品,从侧面反映出当地人们生活的富庶与文化品位。展览中一块托勒密王朝时期运用截棒切片工艺生产的马赛克人面玻璃饰片,便验证了这一点。在古希腊戏剧表演中,一个演员常常要饰演多个角色,因此要戴着不同的面具进行演出。这块马赛克人面玻璃饰片由两片相同的马赛克玻璃拼合而成,图案是古希腊神话中的森林之神西勒努斯的形象,他也是古希腊戏剧的守护之神、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伴侣和导师。西勒努斯常以秃顶和厚嘴唇的老人形象出现,这一形象来源于希腊化时期的亚历山大地区流行的古希腊戏剧面具。此类戏剧面具人物的马赛克饰片在古代的用途大抵等同于今日剧院的戏票。

  在文艺复兴之前的所有文明中,古罗马使用了数量最多的玻璃制品。古罗马人发明了玻璃的吹制工艺,这项技术堪称自古埃及人发明“型芯成形”技术1500年来,玻璃制造业中最重要的突破性革命。由此,在罗马帝国的大地上,大量的廉价玻璃器皿被生产出来。公元1世纪,工匠们除了运用模具制作玻璃品外,还尝试在透明的玻璃中添加金饰,制成“带状夹金”玻璃器。此次展出的夹金玻璃瓶就是其中一件,蓝色、绿色、褐色的透明玻璃中掺入金粉后烧熔,再通过模具吹制成型,其表面形成天然石材般的复杂纹样,色彩线条如熔岩流淌般奇幻绚丽。

  鼎盛繁荣的中国唐代拥有贯穿东西方贸易的丝绸之路,伴随异域文化传入,大量西方玻璃器皿也输入中华大地。其时,佛教盛行,随之形成了将玻璃作为礼佛用具,盛放舍利等圣物入藏佛塔地宫的特殊传统。展览中一对出土于西安市东郊的唐代长颈玻璃方瓶,出土时瓶内均装有舍利子。由于表面存有厚厚的风化层,使其呈现出类似陶器的黄褐色。此类采用无模自由吹制成型的玻璃方瓶初见于公元1世纪至3世纪的罗马帝国,这两件玻璃方瓶正是唐代东西方文明交流互鉴的珍贵遗存。(刘垚梦)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