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相声创作不应忽略塑造人物这一环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相声创作不应忽略塑造人物这一环

来源:中国作家网2022-04-25 10:25

  作者:许 波

  相声作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通俗艺术形式,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观众群。一代代相声艺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艺术实践,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相声这门通俗艺术发扬光大,不仅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优秀作品,而且总结出了说、学、逗、唱等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深得观众喜爱。

  相较于戏剧、电影、评书等其他艺术形式,塑造人物形象并不是相声艺术所必需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好塑造人物这种艺术表现方法,无疑会对相声艺术的艺术效果和作用产生积极的影响,也会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与欢迎。而前辈相声艺术家们在塑造人物方面也为今天的相声创作提供了诸多可资借鉴的范例以及为数不少的以塑造人物为主的优秀作品。如传统相声《君臣斗》,以刘墉、和珅、乾隆三人相互“算计”、相互打趣、相互“斗嘴”为主要内容,成功塑造了君臣三人的性格特征,在引发观众笑声的同时也使观众记住了这三位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传统相声《解学士》中,那个诙谐、机智、幽默、正直的大学士解缙的形象,通过著名相声演员刘宝瑞先生的演绎,深入观众的内心。似这类以塑造人物为主要内容的“长篇相声”,已然与幽默评书相差无几了。在传统相声中,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性格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也非常丰富,如《日遭三险》中塑造的“急性子”“慢性子”和“爱占小便宜”的形象;再如《假行家》中的“假行家”“满不懂”等形象;又如《山东斗法》中性格豪爽的山东卖肉汉子的形象等等。这些形象早已深入人心,甚至成为观众日常生活中对具有这种性格人物的戏称。

  不只是传统相声,在新中国成立后对相声艺术进行推陈出新的艺术改造后,塑造人物形象仍然是相声创作、相声表演的一个重要内容。以相声大师马三立先生表演的相声《买猴》为例,这个作品将一个对工作极端不负责任、干事儿“马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马大哈”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人们在捧腹之余引发思考,进而起到教育、引导观众的积极效果。而“马大哈”的形象也在观众耳熟能详中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典型形象”。同样是由马三立表演的相声《今晚十点钟开始》,则为观众塑造出了一个好高骛远、只说不干、夸夸其谈的徒有“嘴上功夫”的人物形象。观众在生活中对这类人应该不会陌生,但也没有太过留意,经过马三立先生典型化的提炼,以夸张诙谐的方式展现在舞台上,使观众有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令人发出自然而会心的笑来。再如,提起高英培表演的相声《钓鱼》,观众马上就能想起那句“二他妈妈,给我烙三张糖饼”,以及“二他妈妈,快拿大木盆来”的经典台词,而“二他爸爸”的形象也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观众脑海中。同样是由高英培表演的相声《不正之风》,为观众塑造了一个“关系广、路子多”的“万能胶”形象,批判了“走后门”的歪风,在当时极具“典型性”,在观众哄堂大笑中,引起人们对“不正之风”的注意和批判,进而对改善社会风气起到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

  无论是传统相声还是新相声,它们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内在需要是一脉相承的。这得益于创作者们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验,得益于他们对生活的精心提炼,更得益于他们对人的充分认识与感悟。能够塑造出人物的相声是接地气的相声,是能够真正赢得观众掌声走进观众内心的相声。还是以相声《买猴》为例,创作者首先是敏锐地发现生活中“马大哈”这类人的存在,以及他们对工作、对社会的危害,进而通过对社会上这类人的观察、体验、精心提炼,抓住他们的本质特征进行艺术加工,从而能够成功塑造出“马大哈”这一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形象。

  诚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相声艺术塑造人物的根本在于贴近生活,而贴近生活的相声也一定能够获得观众的认可与喜爱。当下相声创作和表演缺少对人物的塑造,鲜有“马大哈”“万能胶”“假行家”这类能让观众记得住的人物形象。为了相声艺术能够更好地发展与繁荣,提醒广大相声艺术创作者和表演者,千万不要忽略塑造人物这一环。

  (作者系中国电影集团公司《中国电影市场》杂志社社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毛夫国:一只猿的“进化”寓言

  • 杨韵莟:仙侠古偶剧的“工业糖精”何时休?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