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有个剧叫《我爱我家》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05-01 09:58

  作者:张越

  那个戴眼镜的白胖子导演叫英达

  1994年,那是一个春天。

  我从北京师范学院(现在叫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不久,在一个中专当老师。老师的工作和工资都喂不饱我,所以我兼职为电视台的文艺晚会写喜剧、小品剧本,也在报纸杂志开逗趣儿的专栏。

  一天,我高中同学贾乐松,当时该人在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当编导,她对我说:

  “我想从电视台离职。”

  “为什么?”我很吃惊,那可是电视的鼎盛时期。谁舍得离开电视台呀!

  贾乐松说:

  “有个叫《我爱我家》的电视剧组,找我去给他们当切换导演,那电视剧特好玩儿。”

  “再好玩儿拍个一年半载结束,剧组也就散了,中央台多稳定呀!”

  “这我知道,”贾乐松又摆出上学时文艺女青年那副不顾死活的叛逆表情,“可是特好玩儿,我一看剧本就笑出猪一样的尖叫,我就想去干这个。”

  “好玩儿”,对当时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极高的价值标准。于是贾乐松就离开电视台,奔了《我爱我家》剧组玩儿去了。

  又过了一阵子,贾乐松又找我:

  “你能不能来一趟广播学院(即今天的中国传媒大学)跟我们导演见一面?”

  于是在北京广播学院招待所,我见到了那个戴眼镜的白胖子,唤作英达。一见这白胖汉子,我便心中一喜,这这这……这不是《围城》里的赵辛楣吗?须知《围城》是我最喜欢的电视剧之一,现在赵辛楣当导演了?那这个《我爱我家》还是很值得期待嘛!

  遂与“赵辛楣”各据一床,盘腿而坐。听他聊美国一种叫“情景喜剧”的新鲜东西……那时候剧组通常都驻扎在一些便宜的单位招待所里,同志们在招待所标间的床上、地下各自盘腿打坐,开聊剧本,是创作的常见形态。

  记得英达讲的是一个叫《我爱露西》的美国喜剧,大概就是一个胖胖的黑人妇女去不同的人家当保姆,遇到的各种好玩儿的故事。

  “每集很短,但全剧很长,想拍多久拍多久。”导演说,“剧本一边写一边拍,现实生活中社会上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儿,随时写进去,跟做电视栏目似的,演员能从年轻演到年老,与观众互相陪伴、非常亲近的感觉。”

  “那真新鲜。”我说。

  “所以,我们要拍一个情景喜剧,你来参加写剧本吧。”导演发出邀约。

  “啊……啊?我可不会写。”

  “不会写怕什么?”导演很想得开,“反正谁都不会写,全中国也没人写过,试试呗。”

  “可是我连电视剧都没写过,就会写小品。”

  “所以我才找你呢,”导演说,“在电视台写小品的有个优点,快!固定栏目,每星期到点儿就播,剧本必须写好,不能拖活儿。我这儿现在边写边拍,剧本要得急,编剧忙不过来,所以需要找快手儿。我听人说你写剧本跟上厕所似的,蹲下扑通扑通,一会儿工夫就拉完了,站起来走了。”

  我:“……”

  后来我才了解这个剧组有句口号叫“宁伤交情不伤包袱”——说话必须有哏,为了哏伤了谁的面子都活该,不许生气。

  暴走的编剧组负责人梁左

  那天我跟导演要了几期已完稿的剧本,署名梁左,拿回家一看,我也笑出了猪叫声。兴奋得夜不能寐,索性不睡了,到第二天早晨写出了个上下集,叫《老傅病了》,后改名《真真假假》。就是老爷子为了刷存在感装病求关注,结果被医院误诊得了癌症,大受惊吓,留遗嘱,弄得全家人哭笑不得那个故事。

  导演拿到本子,据说他也乐得睡不着觉。其实里面最好玩儿的段落,是老爷子吹嘘自己的伟大历程,如何与毛主席、周总理并肩战斗,但吹得太厉害有点儿圆不回来……这场戏整个删掉没敢拍,怕被批评不尊重老干部,可惜了那些包袱。

  这两期本子写完就算通过试用期可以正式上岗了。

  “请你于某年某月某日下午某点,去红庙路边某某处对接编剧组负责人梁左。”我得到这个指令。

  后来我才明白为什么是这么奇怪的接头方式,因为梁左老爸在《人民日报》工作,他家住红庙《人民日报》院儿里,所以每周定时在家门口马路边发活儿收本子。

  那天,我到接头地点正赶上两个年轻编剧去交稿儿。好像他们拖期拖得厉害,已经到了马上要拍的时间点,他们的本子质量又不行。作为文学师的梁左应该十分焦虑,于是就暴走了,朝两个年轻编剧大声嚷嚷。我一看,当场就慌了,那时候的职场环境与现在不同,八十年代大学生很珍贵,尤其女大学生在单位通常都被领导同事照顾着,没挨过骂。面对这种有攻击性的激烈场面,完全不知所措,一句话不敢跟梁左说,扭头上了一辆公交车,去广院找导演辞职去了:

  “导演,导演,我不参加了,你们的编剧太厉害,骂人。”

  “他又没骂你。”

  “万一他骂我呢?”

  “有人耽误事儿他才骂的,你不耽误事儿,他骂你干吗?”

  “那万一他骂我呢?”

  “行吧,行吧,你进另外一个编剧组直接对接我吧。”导演勇挑重担。

  具体来说就是有了两个编剧组,一组组长梁左负责差不多所有编剧,二组组长英达只管俩人儿,一个我一个梁欢。我的电视剧创作生涯就这样开始了。

  每周一至周六导演在广院的棚里拍戏,周日回家休息一天。我就去他家谈出一期本子的构想,然后回家写稿。下周日再去他家交上周的本子领下周的构思。印象中他家住东城一个胡同的四合院儿里,我和导演在客厅聊剧本儿,宋丹丹在旁边儿炸饺子热菜,圆乎乎的小巴图在院儿里追跑打闹,时常要被提醒:

  “巴图小点声儿,大人工作呢。”

  有时英若诚老先生也过来聊聊天儿,逗逗趣儿。有一天他开心地显摆了一张卡:

  “看见没有,这叫信用卡。有这个VISA的字样,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都能用。”

  我看得啧啧称奇,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看见VISA卡。

  我眼泪差点儿掉下来

  有一次,我们的工作节奏被打乱了。盛夏一个周四的中午,忽然接到英达导演的电话:

  “写完了吗?”

  我写得差不多了,还差两场,周日交稿毫无压力。忽然虚荣心大作:

  “当然写完了,随时都能交稿。”

  只听电话里说:“那你下楼来,我在你们家门口。”

  我脑子嗡的一声,知道这回下不来台了,赶快救场:

  “那个……门口太热,您去对门亚洲大酒店大堂,那儿有冷气,我两分钟就到。”

  然后我拔了电话,关了寻呼机,趴床上就写,写得字要飞起。差不多一个钟头,赶完最后两场戏。

  后来导演是这样愤怒控诉的:

  “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电话也打不通了。我又不敢走,服务员都看我,这是被谁放了鸽子了?你们敢情都是小孩儿,无所谓,我好歹是一熟脸儿。”

  写完最后一个字,我把笔一扔,抓了稿子就往外跑。完全忘了由于天热,家里又没有空调,我穿着睡觉的粉背心儿绿裤衩儿,还在头上扎了二十来个横七竖八的小辫儿。按导演的说法就是:

  “服务员都等着看我这儿等谁呢。嗨,敢情一精神病,还扎一脑袋小辫儿。”

  后来我再也不敢说瞎话了。

  偶尔,不用上班的时候,我也去广院现场看看拍戏。拍《我爱我家》是带几百个现场观众的,所有的笑声都是现场观众的真实反应。我就坐观众席跟大家一块儿傻乐,特高兴。

  有一天又去看戏,远远就见墙根儿蹲着一人,穿着旧衣服,编俩麻花辫儿,脸蛋儿红扑扑的,还挽一包袱。仔细一看,这不是我的同学贾乐松吗:

  “你不当导播改逃难的啦?”

  原来该同志客串了一个不安分的小保姆,就是剧中那个与小桂竞聘上岗说一口河北话,四处拍马屁,挑拨离间,最后被淘汰的贾小兰。那口河北台词至今是我们同学之间的梗。

  我进入这个剧组比较晚,承担的大部分是起承转合溜缝儿的工作。比如赵明明要离组,我就负责把她写走;蔡明要离组,我也负责把她送去海南;要回来,我就把她写回来。有一个故事我比较喜欢,因为英达是北大心理学系毕业的,一直对心理学念念不忘。我们就商量了一个心理诊所打广告写错地址,把病人都招到贾家来的桥段。不过我那时候真的不懂心理学,把心理疾病跟精神病混为一谈。后来王志文、林丛客串的心理病患怎么看都像精神分裂,这不科学,不过倒挺逗的。

  《我爱我家》意外地成功。其后这拨儿人又做了好几部情景喜剧,我参与的有《临时家庭》《电脑之家》《候车大厅》等,还和梁欢一块儿写过一个哭哭啼啼的言情剧。哪个都未能再现《我爱我家》的辉煌。

  1995年年底,我接受中央电视台《半边天》节目的邀请去当了主持人,就此改行。

  20年后,一个叫郑猛的记者联系我,要求采访我20多年前的这段经历。还叫我去参加一个《我爱我家》播出20周年纪念会,说是《我爱我家》有一个全球影迷会,好几万人呢,大家都盼着20周年好好聚一聚。我没想到自己都快忘了的事儿,居然还有人记得。如约去了纪念会现场——鼓楼西剧场,见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回来的影迷,以及影迷会会长凉油锅。他们差不多全是80后,是在这部剧的陪伴下长大的,在座的人几乎都会背台词儿,只要有一个人站起来说: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几百人一起铿锵:

  “姆们、姆们、姆们……”

  我真的惊了!

  后来这样的纪念活动又搞过好几场,其中《三联生活周刊》的那一场,一个年轻女观众说:

  “《我爱我家》我看过几百遍,但最后两集一直没看。只要不看,这个剧就没有结束,我心里就还有个惦记。”

  我眼泪差点儿掉下来。

  在我短暂的编剧生涯中,第一次学着当编剧就碰到了英达,碰到了《我爱我家》,碰到这样一个剧组和这样一群观众,我觉得自己十分幸运。(张越)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 《展开说说》:女性谈话类综艺的新形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