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在生活真实之上的艺术化和审美化创造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在生活真实之上的艺术化和审美化创造

来源:人民日报2022-05-05 10:18

  作者:李京盛

  近年来,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数量屡创新高,播出热度、社会关注度、大众话题度超出其它题材作品。以最近播出的《人世间》(图①)为例,该剧引发观剧热潮,成为媒体热议、专家热评、观众热赞的现象级作品。

  ①

  ②

  现实题材电视剧质量与口碑不断提升,在创作界和评论界引发一系列深度思考。文学创作和影视创作如何进一步深度结合?现实题材作品如何在深入生活中获取更加丰富的题材和养分,在扎根人民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生活本质?面对社会热点,如何表达更加积极的人文关怀?描绘历史发展与时代变化的进程中,如何以大历史观看待历史、观照现实?如何以高于生活的艺术化、审美化标准,来提炼生活和塑造人物?这些思考,无疑对推动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起到重要作用。

  既有现实生活的质感

  又有高于生活的提炼

  《山海情》《装台》《在一起》《我在他乡挺好的》等近年来播出的一大批现实题材剧目,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如果用一个词概括原因,那就是“真实”。剧中的人物,无论是西海固地区急切盼望走出贫困的农民,还是在他乡为生活拼搏奋斗的青年;无论是生活在大城市角落里的一批舞台装卸工,还是四处奔波的武汉快递小哥……他们真实的生活场景,真实的情感状态,真实的汗水和泪水,真实的收获与喜悦,都在剧中被真实呈现。

  生活真实,这一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关键要素,鲜活、生动、具体、形象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这种生活真实感,既来自现实生活本身,也来自创作者充满真情实感地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认知,更是在生活真实之上的艺术化和审美化创造。因此,观众不仅看到了剧中人物真实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更被这种真实蕴藏的内涵与社会进步、时代精神相一致所触动,为拼搏奋斗的信念、希望和人物命运的转机所牵挂,为这些普通人身上平凡质朴善良的底色所深深鼓舞。现实题材电视剧真实的魅力,源于其对现实生活和人物的“原生态”复制,更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通过奋斗改变人物命运的决心和毅力。

  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精炼概括了现实生活与艺术审美之间的关系。有些现实题材电视剧,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呈现并不失真,但缺乏艺术真实度和审美表现力,依然不是成功之作。由生活真实提炼艺术真实,不能简单地流于或变为对生活的“艺术粉饰”,否则是对现实与艺术创作之间关系的背离。

  面对社会热点、民生痛点选取角度、确立主题和获取素材,是近年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显著特点。教育、医疗、住房、生育、养老等民生热点,中年危机、情感纠葛、职场压力等生活困惑,相继进入创作视野。《心居》(图②)《安家》《理想之城》《三十而已》以及直击家庭教育热点的《小别离》《小舍得》《小欢喜》等,受到广泛关注和热议。

  话题性创作直面当下社会生活,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来自现实生活层面和情感心理层面的大众话题,可以增强文艺作品与社会现实间的联系,是鲜活具体、正在发生的事,同时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出现的新职业、新业态、新人群、新观念紧密关联,让观众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对“话题性”的关注,是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对现实生活的积极回应,也让电视剧得以艺术化地介入当下生活,体现电视剧的公共性、观赏性和大众化特征。

  话题性创作不应止步于话题。创作者及时、准确地捕捉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难点、民生痛点,以关怀、理解和疏导的创作视角,在将观众关注的现实转化为戏剧矛盾的同时,还要通过人物和故事,实现文艺作品疏导社会情绪、排解焦虑和抚慰心灵的作用。

  不回避生活矛盾困境

  更显向上向善的力量

  无论是从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活的角度,还是从结构戏剧矛盾、增强戏剧张力和塑造鲜明人物的角度,现实题材电视剧都不可能回避生活中的艰辛、人物命运的曲折、人生的磨难困顿等等。

  通过人物命运的起伏周折、悲欢离合,见证时代社会的发展变化,一直是现实题材创作的特点。备受观众喜爱的《大江大河》《鸡毛飞上天》都是这样的讲述方式。特别是《人世间》,以50年的时间跨度为叙事空间,以“光字片”这一平民社区中的居民和周家三代人的命运为情节主线,描画了从家庭到社会、从农村到城市、从一粥一饭的寻常街巷生活到波澜起伏的中国改革开放、从政治的中国到民间的中国等诸多层面的现实生活,由此构成一幅50年的“人世间”图景,写出了历史进步的必然性。剧中的不少情节,写了普通人所遇到的人生坎坷和生活磨难,真实呈现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但在这些略带艰辛的剧情之中,始终有三束不灭的光芒,照耀着剧情走向和人物内心,这就是:亲情与家的温暖、人心的朴素善良和社会发展进步不可阻挡的力量、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与努力。这三束光芒散发的热量,充盈全剧之中,温暖和感动着观众。这就是生活的希望和历史的走向,是文艺要传达的向上向善的积极力量,也正是现实题材创作应蕴含的历史感、历史与现实交织而成的艺术魅力,更是对“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创作方法的成功践行。

  《我在他乡挺好的》《装台》在追求生活真实的同时,同样在故事和人物身上贯穿三条平行线:不回避现实的粗粝、不质疑人性的美好、不放弃人生的奋斗和希望。这些作品中的普通人,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这与《人世间》始终照亮生活的三束光芒同为一体,形成与生活真实交相辉映的艺术化和审美化特征。

  现实题材创作不能回避现实社会中的矛盾和人生困境,但也不能由此滑入热衷铺排和渲染现实生活的“灰度空间”。创作者要以大历史观的立场和视野来看待和反映现实,将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坚韧和毅力、同情和关怀、信心和希望这些文艺创作的永恒主题传达给观众。

  聚焦日常生活人间世相

  放眼大千世界壮阔气象

  近年来,不少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开掘大众日常生活层面的题材,都市、家庭、婚恋、职场、商战以及青春成长、情感关系等类型剧,占据绝大部分的内容。

  这些创作,往往以日常的、生活的、当下的、熟悉的和“接地气”的创作视角和手法,介入现实生活,描摹人间世相,抒写人生况味。这些作品生活气息浓郁、即时性强,让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当剧中的人物和故事与观众的生活感受相互交叠时,能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是这类作品的优长之处,也是大众文化的特征之一。

  但是,把现实题材创作的主要兴奋点和关注点,仅仅锁闭在“生活剧”的时空之内,不得不说是一种“丰富中的狭窄”。现实题材创作中的“现实性”,并非仅仅体现在作品的“即时性”和“生活性”中;现实主义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应该被淹没在“眼下的”和“庸常的”生活场景之中;现实题材作品的生动性,更不仅仅体现在对琐碎生活形态穷形尽相的逼真还原之中。

  大千世界的气象与风光、生活之上的胸襟与怀抱、熟悉之外的陌生、寻常之外的新奇……这些广阔丰厚和不断涌现出来的社会现实和崭新变化,既是新时代的鲜明特征,更是现实题材创作理应热情拥抱的题材富矿。从这个意义上说,当下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在其题材的丰富性、视野的宽广度、手法的多样化和介入当下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上,依然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作者为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