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典林
近日,根据马伯庸同名小说改编的古装谍战剧《风起陇西》正在热播。该剧以三国时期“街亭案”为背景,讲述了两个秘密情报线上的“小人物”——陈恭与荀诩跌宕起伏的命运变迁,展现了二人生死相依的兄弟情义和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于历史之外谱写了一段英雄传奇。从服化道视听的匠心设计,到故事内核精神的延伸阐释,《风起陇西》打开了古装谍战剧的新类型,树立了国剧品质的新标杆。
照亮历史罅隙,挖掘艺术真实中的全新叙事
史书通常记载的是一些重要的时刻和事件,身处底层的小人物的故事大多被历史淹没。《风起陇西》另辟蹊径,遵循“历史可能性小说”创作原则,在尊重真实历史背景的前提下,以一些有意义和意思的历史时刻为切口,通过合理虚构和艺术创作,在历史的缝隙中寻找不影响大逻辑的故事和人物,发掘传统经典、历史故事的更多看点和想象空间。
《风起陇西》没有将笔墨重点放在庙堂之上,而是花更多心思在市井之中。第一次北伐失败、蜀国痛失街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等名场面被弱化为时代背景,蜀魏两国情报机构的明争暗斗成为故事核心。“白帝”发回的情报失实,蜀汉“司闻曹”认为“白帝”已然叛变;魏国获悉潜伏在军中的蜀国间谍代号是“白帝”,曹魏“间军司”的糜冲认为陈恭疑点重重。“白帝”陈恭被两国怀疑,四面楚歌。此时,来刺杀陈恭的蜀国情报人员荀诩,在考验陈恭之后选择了信任。两人决定联手查出安插在蜀国的间谍“烛龙”。
在真实的历史情境中虚拟人物和故事,故事的线索既有真实存在的历史,又因为虚拟的人物扩大了表达空间。陈恭和荀诩联手追查“烛龙”的过程中,既有国与国之间的博弈,也有国内间的权力斗争。在明快紧凑的叙事节奏中,剧中融入密语传情报、贴身肉搏、严刑拷打等谍战要素,营造出魄人心悬的氛围。为了让观众更有代入感,剧中巧妙利用小人物反映大时代。间谍故事归根结底写的是人性,只要把人性讲透,无论是功名显赫的大英雄还是历史罅隙里小人物,都能够触动观众。
呈现国剧质感,拓展古装剧的创新表达
从人物造型,到光线运用,再到环境布景,《风起陇西》都在追求一种自然感、质朴风的新尝试。如,剧中人物均选用黑、白、灰等饱和度较低的棉麻质地的服饰,为贴合三国时期男性追求“美髯”的潮流,还为人物设计了符合个性的胡子造型。此外,剧中的煮茶、饮茶场景,也从另一种视角展现出了汉末时期的文化氛围,带给观众沉浸式地观剧体验,让他们在服饰之美、饮食之美和礼仪之美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剧集的“皮相”之下,《风起陇西》的“风骨”同样具有质感。从剧中两个主角人物来看,陈恭是一个“英雄间谍”,每天置身于接连不断的危险中,但又能随时应对险境;荀诩更像是一个没有英雄光环的普通人,他坚定而执拗,为查明真相义无反顾。不同的人物性格和行事方式,但两人怀揣共同的人生信条——“大丈夫生于乱世,纵横四海,义之所在,不计生死,好男儿一生当如是”。
在风起云涌的大时代,陈恭和荀诩在一次次危机事件中作出抉择、收获成长,将“光复汉室,不再有战争,你我这样的人都能过上好日子”的理想坚持到底,他们的忠诚道义、家国情怀,生动诠释了以“仁、义、礼、智、信”为内核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潜移默化牵动着观众的内心,展现出信仰背后的精神力量。《风起陇西》在视听品相的塑造、文化品骨的探索、精神品质的表达上呈现了别样的国剧质感,更在历史回溯和艺术想象的平衡探索中,开拓出了古装剧集类型的创新表达。
(作者黄典林系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