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韩红跨界古典作曲,她行嘛?!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韩红跨界古典作曲,她行嘛?!

来源:北京日报2022-05-10 10:48

  作者:河豚

  河豚语言尽头,音乐响起……

  “时间真快,从开始接触古典音乐,到斗胆动念尝试创作,三年又九个月……丑媳妇总要见公婆,羞红的脸,撕去面纱,它来了……《晨雾》缓缓向你走来。”4月21日,韩红在微博写下这段话。4月23日,韩红首张器乐作品集《晨雾》首发。

  这张专辑由国家大剧院旗下音乐厂牌NCPA Classics推出,以黑胶及CD形式与大家见面。其中收录了韩红创作的四首作品:大提琴、钢琴作品《咏生》、管弦乐作品《初雪》《晨雾》、弦乐四重奏《一个人的旅行》。专辑制作阵容十分亮眼,包括中国爱乐乐团、琥珀四重奏组合、大提琴家莫漠、钢琴家陈萨、金文彬等。

  首发式现场,张艺谋、葛优、姚明、吕思清、吴碧霞等文艺界名人,韩红人生路上的恩师、前辈、好友等,悉数出席,共襄盛举。不知嘉宾们心里是否也有问号:韩红,歌唱得那么好,已然是流行歌坛“天花板”,为何突然跨界转向,且步子迈得如此之大!大胆尝试,诚然可贵,然古典音乐创作是高峰、险峰,想要攀登,绝非一时动念便可,她行嘛?!

  先听再议,许是客观。现场,陈萨、莫漠、琥珀四重奏等音乐家先后登台演奏了韩红专辑里的作品。

  《咏生》是为大提琴和钢琴而作,情感充沛,咏叹生命,曲风温暖、辽阔、深沉、平和,不疾不徐,达观豁然。这首作品创作于三年前,当时韩红参加了武汉战“疫”,感受到人类的渺小与现实的残酷,“我们惊愕、焦虑,然后奋起反抗!从严冬到早春的日日夜夜呀,太多的画面定格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管弦乐作品《初雪》,根据韩红作曲的音乐剧《阿尔兹记忆的爱情》改编,曲风清新、鲜活、灵动、明媚,意趣盎然,生机勃勃。弦乐四重奏《一个人的旅行》是一部3分钟长的古典小品,好似一个人的内心独白,讲述着关于行走、关于独处、关于醒悟的感受。

  管弦乐作品《晨雾》是唱片主打的同名作,据说作为韩红师傅的作曲家谭盾让她前后足足改了11遍。从事古典音乐创作,是韩红的一个梦想,而这也恰恰是《晨雾》的内涵源起,“我原来给这部作品起名叫《雾中风景》,是因为之前很喜欢一部电影的名字也是这个。现在人们都是快节奏的生活,一切都很浮躁,人们的心里是单调的,有时候我希望自己的梦长一点,所以取名为‘晨雾’。‘晨雾’中有观照,也有叩问。”

  对未经专业系统学习的人来说,创作管弦乐作品几乎是难之又难,抛开对旋律的审美追求、对结构的铺陈构思不说,复调与配器绝对是高难技术活儿。韩红的作品中不仅有复调,配器手法也显现出大型交响乐的一丝气象。难怪作曲家谭盾毫不讳言,韩红是一个天才型选手。音乐学家田青也认为,韩红突破了音乐圈的鄙视链,破除了人们对古典音乐及作曲家的迷信……

  师长友人,实乃拳拳之心,语出呵护,意表鼓励。韩红的作品,技法可称熟练,完全不似“小白”。她确实让人敬佩,胆子够大,敢于“白手起家”,她的自信也许来源于一点:有时候,技术会成为艺术的魔咒,摆脱了技术的桎梏,艺术的灵性会更加恣意绽放。

  不过,客观说,与成熟的专业作曲家相比,她尚有距离,就此便称呼韩红为“作曲家”了,更是不妥,想必她本人亦不会如此傲娇。首发活动翌日,她在微信朋友圈写道:“路途漫漫,我才上路,在古典音乐领域里,我只是一年级小学生,我会努力,不辜负您对我的期待并永远做一个善良的人,继续我的音乐之旅,继续我的公益之路。”

  对韩红来说,抬脚踏入古典音乐领域,更像是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人生积淀之后的一种自然而然。她内心有一种突破舒适圈层的冲动,意欲在表达自我、传递价值上另寻觅一条全新路径。

  她从小就热爱古典音乐,曾报考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未果,后来进入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师从邹文琴学习声乐。“搞流行音乐真的是为了养家糊口,现在觉得我岁数大了一些,可以任性了,我想把我赚来的钱,后半辈子都用在古典音乐上,一方面是实现我小时候的梦想,另一方面是希望能够为古典音乐做一点小小的传播。这也是我的一个心愿,希望能让更多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艺术,尽管它不够流行、不够大众,但它来之不易,古典音乐需要更多人的参与和支持。”

  这张专辑耗时三年零九个月打磨完成,韩红为此倾注多少心血,可想而知。就像她在活动现场说的,“唱歌,我唱得很好,但现在我觉得仅仅是唱歌,已经不过瘾了。我还年轻,我愿意尝试做别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在音乐的领域里,我愿意成为一个‘疯子’。”

  古典音乐创作俨然是韩红的心魔。之所以能够成为心魔,不是因为没有得到答案,而是,答案已经不能解决那个问题。于是,她开始另寻出口、另求答案。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当下人生阶段的韩红,选择通过古典音乐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生命的感悟,同时完成对自身的进一步认知,以及对自我的进一步探知。

  想起作家梁晓声对人生的体会,他认为人有三命:父母给的曰天命;生活所赐,曰经验性自我,是对天命的提升;经文化熏陶的,曰重塑之自我。由此,挑战自我、突破自我,对一个人由经验性自我过渡向具有文化灵魂的自我,作用是很大的。

  作家之思,值得细品。如果说,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条宽广的河流,这奔流不息的一生,创造了什么,又留下了什么?无数经典文艺作品追寻叩问生存与生命之意义,试图在有限生命中找寻出永恒价值。

  视野所及,心之所思,行之所至。(河豚)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