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雕塑、哲学、书法:熊秉明的“三位一体”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雕塑、哲学、书法:熊秉明的“三位一体”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05-13 10:34

  展览:塑者归来——熊秉明艺术回顾展

  展期:2022年4月15日-5月30日

  地点:中国美术馆

  在熊秉明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塑者归来——熊秉明艺术回顾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以熊秉明的雕塑作品为主线,辅以绘画、书法等众多艺术门类作品150余件,以艺术家创作的哲思为内在逻辑,引导观众见证其从艺的初心与匠心。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正式成立,身在法国巴黎的两名中国留学生吴冠中和熊秉明进行了几次彻夜的长谈,讨论是否立即回国的问题。最终的结果,吴冠中于1950年归国,熊秉明选择继续留在巴黎学习雕塑。等到两个好友再次见面,已是30年之后。1981年冬天,吴冠中以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团长身份赴西非访问,回国时途经巴黎,与熊秉明久别重逢。

  祖籍云南的熊秉明1922年出生于南京。1944年,他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1947年,考取公费留法,到巴黎大学哲学系攻读博士学位,第二年却转习雕塑,直到1980年,他再续前缘,通过了博士论文《张旭与狂草》,1985年出版个人艺术专著《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哲学、雕塑、书法,被熊秉明上下贯通。

《熊秉明头像》 吴为山 青铜 2002年

《无题1》 熊秉明 水墨 年代不详

《孺子牛》 熊秉明 青铜 1969年

《线形猫》 熊秉明 青铜 1966—1997年

《无题》 熊秉明 版画 1973年

《鲁迅头像》 熊秉明 青铜 1998年

《母亲像》 熊秉明 青铜 1979年

《线条鹤》 熊秉明 铁雕 1994年

《骆驼》 熊秉明 青铜 1958—1959年

  从古希腊到罗丹

  故事还是要从雕塑说起。1948年,改攻雕塑的熊秉明进入以肖像雕塑著称的纪蒙工作室学习。纪蒙以古希腊宙斯神殿和巴特农神殿中的雕刻为准绳,以立体的空间语言表现“美与秩序”。1949年后,熊秉明进入雕塑家阿尔弗雷德·穰尼俄的“纪念碑雕塑室”深造。这位老师十分重视雕塑与建筑的完美结合,并从传统意义上歌颂人的形体,强调雕塑的社会性和人间性。这次学习经历使熊秉明将关注点转移到人本身。

  这期间他做了大量的人体素描练习。1952年创作的雕塑《孕妇》可以算作是他在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汇报。从这件造型均衡的人体雕塑上,可知他在古典雕塑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在学院之外,西方艺术早已完成从古典向现代的转变。熊秉明身处西方艺术的核心地区,不可能没有觉察。他何止是知道,其实他早已是心向往之。

  位于巴黎塞纳河南面梵伦纳小路77号的罗丹博物馆成为熊秉明另一个课堂,他在这里与罗丹的雕塑对话。成年累月的沟通汇成了他的《关于罗丹:日记抄译》。他在其中写道:“每天有那么多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从世界各个角落来巴黎罗丹美术馆,在他的雕像间徘徊,沉思。那些青铜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开向生命的窗子。”毫无疑问,罗丹成了熊秉明在雕塑艺术上由古典转向现代的引路人。在西方雕塑史上,罗丹是继文艺复兴的米开朗基罗之后最为重要的西方雕塑家。他的前半生沉浸于古典之中,后半生致力于现代性开拓。罗丹手中的雕刻锤每一下都敲到了西方古典与现代的转折点上。作为未来的雕塑家,熊秉明用什么样的作品来回应罗丹的呼唤呢?

  从罗丹到贾科梅蒂

  牛,远在万里之遥的云南水牛,成为熊秉明倾心抓取的对象。20世纪中叶便旅居海外的熊秉明对故土的眷恋化作一系列青铜水牛形象。田间耕地的牛,缓慢行走于田埂上的牛,伫立水中的大肚牛,低头吃草的小牛,故乡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创作灵感。其中《远行的水牛》在1962年法国青年雕塑沙龙获沙龙年奖。其实在此之前的50年代,熊秉明已经凭借一系列焊制铁雕动物作品逐渐跻身欧洲艺展,如1953年《嚎叫的狼》、1954年《铁丝鸽》、1955年《乌鸦》和1956年《山雀》,还有1959年的《骆驼》等。然而,一旦熊秉明在记忆当中锁定了牛的形象,就再也挥之不去了。

  1969年他创作的《孺子牛》,可以说是一次完美的艺术总结,更是一个高度的人文概括。正如挚友杨振宁为这件作品的题词中所写:“秉明塑造出二十世纪几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认识。”这件原名为《跪牛》的作品因而改称为《孺子牛》。熊秉明曾说:“《跪牛》表现了最艰难状态下欲奋起的那一刹那。”整件作品采用不对称的手法与有意模糊的肌理语言塑造出一个富有寓意的形象。水牛的两腹,沉重的躯体与泥土般的肌理,使人联想到沟壑纵横的田地,唤醒了深沉的乡土情怀。牛前部的动势扭曲强烈,甚至变形错位,似在泥泞中挣扎、低吼,与牛背部钢铁般的骨头与躯体的支撑,形成躯体上的呼应与互补。各部位的模糊与清晰,对称与不对称,产生了综合复杂的块面变化,避免了视觉上的重复感,产生了丰富的多义性。巍峨的骨相在皮、筋、骨的交错之中表现出内在的坚韧与超拔的气质。

  走出古典,致敬罗丹,熊秉明以“牛”做出了最好的回应。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此。曾经的目标大师罗丹,现在已成为新一轮探索的起点。熊秉明从罗丹追求表现人的内在真实感过渡到受原始主义、立体主义和民间艺术多重影响的布朗库西,下一站是受存在主义影响的贾科梅蒂,熊秉明向抽象雕塑迈进。

  铜雕《线形猫》开始构思于1966年,直到1997年才最终完成。这是一尊把减法做到极致的雕塑,除了猫脸一个块面,身体躯干由一条曲线贯穿,其间岔出的旁枝构成猫腿。简简单单几根线收纳下的空间,在观看者心中形成无限的意象拓展。在这只猫身上,不难看到贾科梅蒂的影子,却褪尽了瑞士雕塑大师枯索与颓废的气质。

  从贾科梅蒂到熊秉明

  真正有别于贾科梅蒂的是熊秉明1994年完成的《线条鹤》。这无疑是他最具国际识别度的雕塑作品。这件完全归属于东方气韵的作品也归功于中国书法。简洁明快的几根铁线高度提炼出鹤的骨骼姿态,迎风招展。恰似中国的书法,寥寥几笔却轻盈洒脱。熊秉明将东方的精神意识复归到物象的本真状态。不懂中国书法的人会为鹤的风姿所打动;了解中国书法的人不免会心一笑,同时又茅塞顿开。将东方书写性的线条成功地转换成造型的空间,让气流去塑造鹤的灵动,传递出东方的写意精神。从二维平面的线条到三维空间的立体,编织出最富意涵的形。

  熊秉明对生命意象的挚爱、对生命本体的思索,在每一件物化的外形背后都凝结着他无法言说的深情。从1948年改学雕塑起,肖像一直是他的重点。据说他的《母亲像》用了长达16年的时间进行创作,直到1979年才完工。母亲单薄、瘦小,皱纹满布的脸上目光温润,浅笑安然。

  而他为父亲、著名数学家熊庆来教授所做的半身像更是花费了双倍的时间。从1953年4月开始到1992年4月完成,先后用了39年。从熊秉明专门为纪念父亲所写的文章中摘出一段,最能说明他所投入的精力与传达的深情:“我想表现出从小所认识的父亲。这里有严肃与平易,有刚强与温厚。在表面的平静与含蕴下面潜藏着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对祖国与乡土的深厚的爱。这里有对生命本身的诚实和信念。”

  除了父母,熊秉明的另一件杰作是1998年的鲁迅头像。这件作品采用立体主义拼贴的形式塑造了鲁迅先生钢铁一般的秉性,同时又不乏幽默感。艺术家有意隐去一只眼睛,留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丰富了塑像的内心世界。2000年,熊秉明应邀为中国现代文学馆再次创作了《鲁迅像》,作品以锐利的折线,抽象的叠面,配合生铁的材质,塑造出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精神。

  熊秉明当年赴法攻读哲学博士学位,没想到中途从艺,此后几十年埋头于艺术教学与雕塑创作之中。在他心底,探究人生的真谛才是他生命中的真正动力。那么,他有没有找到呢?中国美术馆展厅中挂了一件他创作的水墨立轴,也许透露出了答案。画幅正中有一条鱼,鱼的上下抄录着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的故事。两千多年前的哲学家庄子回答惠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熊秉明先生不仅用作品讲述了人生的意义,也将哲学家的快乐蕴藏其中。(王建南)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沧海波澄:我的诗词与人生》:叶嘉莹先生与中华诗教

  • 《好东西》:她不再幻想“应有的”生活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