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潮汐图》:历史织锦背后的回魂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潮汐图》:历史织锦背后的回魂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5-19 09:53

  作者:林好男

  林棹在长篇新作《潮汐图》中以一只雌性巨蛙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颇具魔幻色彩的故事。作者从一开始就提醒读者,蛙是虚拟之物,但蛙眼里斑驳交杂的蜃景之城,却并非全然空无凭依。真实与虚拟的分野如潮汐流向一样难以捉摸,于历史缝隙中破空而出的巨蛙铆接二者,经由它半真半假、亦真亦幻的叙述,一幅悬垂在正史背面的织锦徐徐展开。

《潮汐图》:历史织锦背后的回魂

  《潮汐图》封面

  蛙的旅程自广州开始,终结于半个世界之外。中流沙船的连环浮城见证了蛙的懵懂时代,却也险些成了它的葬身之地。所幸契家姐手起刀落斩落其尾,以命相搏才护得其周全。这是大幸运,却也预示了蛙一生的不幸——从生到死都难以摆脱人类狂热的凝视。这凝视,在水上仔女这里意味着风调雨顺的允诺,在冒险家H那儿是对新知与志业的追索,在帝国动物园则变成了居高临下的俯视与赏玩。人能以武器杀人,却也能以目杀人,尽管有时被包装为温柔的爱抚。此后多年,蛙的断尾成了祠堂船桅顶不落的旗帜,一件祈求出入平安渔获丰收的神秘法器,却也是蛙唯一一次可以全身而退的献祭。

  巨蛙被冒险家H捕获后开始了漫长的囚禁生涯,也由此深深嵌入了风云变幻的历史深处,最终竟与其浑然一体。蛙观看一切也吞咽一切,被精心豢养也被肆意凌辱。蛙遍历了时代的繁盛,也不得不目睹全部的血污与烟土。

  在19世纪的航海贸易图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港口商埠星罗棋布,胆大妄为的冒险家将所有未知之海变成被征服之地,用血与火换回“镶金嵌银的地狱图”。历史的书写者尽情称颂异域的奇珍,那是人类勇气与帝国武力之结晶的馈赠,但他们没有看到成堆的鹿角、象牙、虎皮,以及在狭小憋闷的舱室内等待未知命运的俘虏。身为“死物”无法为自己发声,作为活人的书写者同样不能。唯有这只游走于生死两界之门的蛙,可以在被观看的同时提供完美的观察视点。

  以任何风格论为这个故事下定义都容易流于武断,可以说它是魔幻的,但作者却倾注了大量有关博物学知识的严谨考据与自然主义式的深描,人与兽,光和色,密密仄仄地拥挤在一起,几乎要从文本中挣脱而出,将那个巨变的年代涂抹得水色淋漓又丝丝入扣。如果将巨蛙之眼视为一台摄像机,那么我们几乎难以找到比它更完美的镜头。尘封于历史深处的亡魂重被唤起,召回者用文字布下魔法,而它们的血肉与声色却无一变形。处处都是虚拟,处处尽是事实。

  如果说巨蛙的视角是19世纪风云变幻的寰宇图,巨象则将可考察的年代刻度消融于永恒的世界本质中。故事与寿命有长短,但人类对开疆拓土的渴求、对勇气与鲜血的称颂、对动物的利用与驱使却从未改变。也正是在利珀河口,日耳曼尼亚行省总督瓦卢斯曾带领庞大的罗马军团拔营而去,向着他命定的归宿——条顿堡森林一去不返。漫长的年月与战祸将人与动物统统化为齑粉,水流运载过无穷无尽的野心与金银财宝,也驮走了太多肿胀变形的无名尸体。无论是欧陆之心的河水,还是南洋喜怒无常的潮汐。

  小说虽是线性叙事却时而宕开一笔,虚拟漫游的细节之丰富不输航海题材纪录片,令读者惊异于《潮汐图》的纷繁驳杂。值得注意的是,文本与巨蛙一样滋长、形变,在岭南水上人家,用的是融合了古粤谚、民谣的鲜活方言,在澳门跟随女主人明娜遍览好景花园时,巨蛙习得雅正的官话,而随着“世界号”扬帆远行,远离故土的它在和番人的长期厮混中操持的是更为现代的西式语言。三种风格的语言带来的是截然不同的阅读体验,加上第一与第三人称的自由切换,令文本之外的观察者得以分享巨蛙之眼,与之共同漂流,感受虚实相生的困境。

  小说提供的人物群像耸立于密集的时代风物之中,形成一座座悲剧性的山峰。契家姐是广州水上人家在蒙昧年代挣扎求生的悲歌之一曲,却也是巨蛙一生中罕见的纯真和温存。冒险家H是蛙的捕获者与引路人,直到死前仍在悲叹巨蛙的孤独和待遇之差。他心心念念的是巨蛙的不朽,是它“即使砖石倾覆星移斗转天地变色”仍能在博物馆中被人类膜拜。他爱巨蛙,但这炽烈的凝视更印证了两者间的天堑,这是一个拥有高等智慧的人类对异兽的收集癖与驯服欲。从这一点上讲,H与好景花园里的明娜与宾客们并无本质区别。

  《潮汐图》状物也写人,讲历史也谈永恒。它华丽宏大令人生畏,不乏博物学的精细与动物间微小的共情,它于华语文学的边缘探求地域(岭南)与语言(粤语)实验的可能,但文本的冒险嬉戏并未冲淡其严肃的内核。文本设下的重障既是还原鲜活历史的需要,也构成了横亘在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迷雾,召唤读者进入和破解。

  林棹本人表示,这部作品希望将读者代入“他者”,完成微小的“我——ta”换位。蛙在珍宝苑的大雪中看着被寒冷与饥饿折磨的动物,不禁感叹“我们无视眼前受苦受难的生命,投入自我感动的欢愉。那欢愉无关苦难或福祉、生或死,只关乎审美、新知”。这是反思,更是反讽。巨蛙的虚拟自证了它存在的不可能——作为凝视者的人类已将“我”和“他者”分开,而后者要么丢掉生命,要么在反复的规训中泯灭了残存的自我。

  从这一重意义上讲,巨蛙既是引领读者进入历史的摆渡者,也是历史无法填补的空洞,唯有在小说这种虚拟艺术中才能实现回溯的可能。只是,一代代的人类以文明之名饥渴地观看“他者”,并将其关进囚笼的同时,自身也难免堕入由“审美、新知”组成的概念之笼。《潮汐图》是对二元对立世界观的挑战,而这一挑战充满了飞蛾扑火式的悲壮,因为我们身处的世界依旧拖着旧日的沉重阴影。我们沉迷于观看“他者”,却越来越难以共情,全然不在乎自己是信徒还是囚徒。(林好男)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