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历史还原与精神描摹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22-05-19 09:02

  作者:纳张元

  反映建党题材的报告文学不容易出新出彩,一是故事耳熟能详,难以发挥;二是人物众多,难以描摹;三是主题宏大,且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难以腾挪想象。军旅作家丁晓平的长篇报告文学《红船启航》(浙江教育出版社),钩沉稽考,发微抉隐,将百年前那一段惊心动魄的史实,清晰而生动地还原给读者。他抽丝剥茧,觅迹寻踪,把“红船精神”的形成与传承过程作了浮雕式的刻画与呈现,于是就有了这本好读又耐读的《红船启航》。

  《红船启航》远远下笔,娓娓道来,开篇没有直接写中共一大召开,而是从1919年9月的上海落笔——“秋老虎”肆虐的时节,王会悟来到上海投奔茅盾。这是个小说式的开头,很出人意料,但细细品味才发现,作者不是故作惊人之语。王会悟是茅盾的表姑,她到上海是来找茅盾的。她被带到老渔阳里2号,见到了“五四运动总司令”陈独秀,并成了陈独秀家的常客。王会悟在这里认识了许多有志之士和热血青年,其中就包括刚从日本归来的青年才俊李达,后来两人喜结良缘。李达是一大代表,代表们在上海报到时,入住的“招待所”博文女校就是王会悟利用自己工作便利安排的,她还负责代表们的后勤保障。当会议中途需要紧急转移时,王会悟建议去她老家嘉兴的南湖,并亲自打前站,做了租船等准备工作;代表们在南湖游船上继续开会时,王会悟坐在船头放哨,成为“一大卫士”。像线穿珍珠般,她串起了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毛泽东等历史人物。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到王会悟,并将她作为切入点和贯穿全书的线索,是丁晓平的慧眼独具和匠心独运。通过这个人物,作者前钩后连,一直写到20世纪50年代末建立南湖革命纪念馆,那时王会悟还在发挥重要作用。

  在对史料的钩沉和稽考上,丁晓平下了一番大功夫。《红船启航》上卷既展现了建党前风云激荡的中国时局和波涛汹涌的社会思潮,又细针密线,将一个个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人物还原成鲜活的人物形象。刚出狱的陈独秀在1919年农历大年三十抵达上海时,哪些人接站、住哪里,他是怎样带病坚持工作,怎样用《新青年》搅动时局、唤醒民众;身在长沙的毛泽东怎样利用《湘江评论》声援陈独秀,传播革命思想;李大钊如何开展“问题”与“主义”之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时是如何专注入迷,以至于粽子蘸着墨汁吃,还说很甜……至于一大召开的曲折经历,更是鲜活细腻、生动翔实,极大增强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和真实性。《红船启航》还将《新青年》《共产党》《湘江评论》等刊物发表的重要文章有机融入叙事中,并做了大量专业和细致的注释,给当下读者提供了原汁原味的历史信息。因此,《红船启航》不仅是一部报告文学,还像是一部学术专著,以强烈的思想性吸引着我们。

  《红船启航》下卷“精神聚人心”系统讲述了南湖革命纪念馆的发展、红船的仿制过程,记录下嘉兴人民保护利用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弘扬红船精神的感人故事。为了追寻历史真相、还原历史现场,一代代嘉兴人做出了艰苦的努力。1958年春天,由郭竹林具体负责,开始筹建南湖革命纪念馆。嘉兴人一丝不苟,为了求证当年开会乘坐的船型,他们查阅档案、走访当事人、请教老船工、召开座谈会、求助周边城市并两赴北京。得知纪念馆建设遇到困难时,中学生于群芳的5元捐款所引发的“我为南湖增光辉”热潮,更是令人动容。书中,作者首次披露了郭竹林、萧海根、于金良、章水强等为代表的嘉兴人民为复原红船和建设三代南湖革命纪念馆所做的努力,凸显了红船不仅具有文物史的意义,更有革命史的价值——它是一种精神象征,烛照和指引今天的我们砥砺前行。

  在《红船启航》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红色血脉的赓续,看到了红船精神的延传,更从开天辟地到共同富裕的百年历史风云中看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看到了从觉醒年代到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初心。

  (作者系大理大学文学院院长)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孙亚儒:夸父逐日式的悲剧美——海子史诗意象解读

  • 《保你平安》:超越个人梦想的平民英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