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创新?俗甚?谜一样的元青花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创新?俗甚?谜一样的元青花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05-20 09:24

  作者:丁雨

  展览:故宫博物院陶瓷馆展览

  展期:暂时闭馆

  地点:故宫博物院武英殿展厅

  2005年,著名藏家埃斯肯纳齐(Giuseppe Eskenazi)以相当于2.3亿元人民币的高价将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收入囊中。这一事件,让原本就备受关注的元青花彻底“出圈”。元青花偌大名声,却疑团重重。最大的疑团或许是,在青瓷与白瓷主导的传统瓷业格局中,怎么横生出这样一种特殊的瓷器?而这种在元代方才萌芽的青花瓷,在若干年后竟取代青瓷,成为国际市场最受欢迎的陶瓷商品之一,风靡全球。这一切,不由让人们对它更觉好奇。

青花“满池娇”图 菱花口折沿盘

青花海水龙纹 八方梅瓶

青花缠枝牡丹 云龙纹罐

青花地留白飞凤麒麟 穿莲花图菱花口折沿盘

青花釉里红镂雕 怪石花卉图盖罐

  “俗甚”

  明初曹昭论及景德镇瓷器,曾有语:“新烧者足大,素者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若看惯了宋代青如玉的官器、白若雪的定器,以为青花瓷落俗,似乎也不无道理。宋代文人雅士推崇的瓷器品类,无不以含蓄雅淡为要。釉色纯净素淡,为重中之重;如欲有所装饰,讲究的是若有似无、隐约朦胧。如汝窑、官窑、龙泉窑,诸般青瓷,将瓷器的玉质感推向一浪高过一浪的峰巅;定器、饶器,略施“粉黛”,不过是在纯白的背景上,以极为流畅的笔画犀利地浅浅刻画出几道淡影般的轮廓——三杯两盏淡酒,多少风流,欲说还休。以此标准而观,青花瓷虽胎白色青,但色彩如此鲜明浓艳,艺术表达如此直白热烈,论其“俗甚”,似无大谬。

  其实,曹昭对青花瓷的品评,或许也可算作“老眼光”看“新事物”的偏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元青花堪称“出道即巅峰”。它的出现,称得上是面向高端市场的成功创新。

  为什么说是创新呢?青瓷、白瓷、青花瓷,看上去好像只是产品种类的不同,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却是制瓷技术与原料选择的不断进阶。白瓷的产生远比青瓷要晚,原因就是白瓷对原料本身或者原料精炼技术有着更高的要求。想要生产出精细白瓷,必须降低胎釉原料中的铁含量。听起来似乎很简单,但从青瓷出现到白瓷出现,中间隔了约两千年。

  白瓷技术的成熟,为彩绘瓷的出现奠定了重要基础——想要在瓷上作画,必须要先创造出白色的界面。白瓷出现之时,白色界面便也存在,“瓷上作画”也随即展开,早有磁州窑白地黑花等瓷器的先例,但值得注意的是,磁州窑窑工用的是白瓷中化腐朽为神奇的化妆白瓷。化妆白瓷本身胎釉条件不佳,全凭一层化妆土遮瑕,再围绕着化妆土做出千般变化、万种妖娆,追求黑白分明的张力,于“通俗”一道登峰造极,不入雅士法眼。在定器、饶器等精细白瓷纤细娇贵的躯体上,从未有如此明目张胆的鲜明开拓。青花瓷的出现,无疑打破了这一局面。其所用的青花色料,发色幽蓝,配以洁白的胎色,在洁净感的整体氛围下,又渗透着色彩对比带来的张力,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陶瓷质感与视觉效果。

  为什么说这一创新面向高端呢?如前所述,青花瓷是在精细白瓷基础之上的创新,其对胎釉原料的标准有更高要求。除此之外,大部分研究者认为,元青花使用的青花料是来自西亚地区的苏麻离青。这种来自远方的进口色料相当珍贵,本身便价值不菲,不会轻易用在一般瓷器上做实验。而近年来的考古证据表明,尽管在一般印象中,元青花几乎已经成了元代景德镇产品乃至元代陶瓷的代表,但其产量实际上非常低。这也证明了青花料和青花瓷的珍稀。数量有限的元青花频繁出土于社会上层人士的墓葬或居址之中,表明它受到了当时权贵与精英的欢迎。

  为什么说这一创新成功呢?元青花的流行状态比较特殊。它和宫廷独宠的官窑、御窑产品,或广受欢迎的民窑产品都不一样。御窑或官窑产品通常质高量小,管控严格,供应范围和渠道极其有限;民窑中的翘楚,通常质优量大,广为流布。元青花则不同,其质量不凡,数量较少,但流传范围却极大。不仅畅销于国内南北各地,在海外也到达了彼时中国商品所能抵达的几乎任何地方——近至东瀛,远至东非,丝路沿岸几乎均有发现。数量尽管不多,但通常并不缺席。在龙泉青瓷称霸的14世纪,星星点点的元青花显得特殊而亮眼。

  这种定位高端而具有世界流传度的产品,让人不禁想要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出现的?它为何会出现?

  青花的由来

  元青花的起源时间至今并无定论。综合各类考古发现,如以相对谨慎的态度而论,元青花的出现当不晚于14世纪30年代。元青花如此精美新颖、卓尔不群,让人不禁把它的出现和当时的统治者联系在一起。这样的思路,并非毫无依据。一来,元朝统治者很早就在景德镇地区设立了“浮梁磁局”,参与瓷器的制作;二来,元青花出现的年代,在位的恰是一位汉文化修养程度较高、艺术修养较好的皇帝元文宗;三来,蒙古族因有“苍狼白鹿”的祖先传说,故色尚蓝白。将这三点综合起来,恰可建构起蒙元宫廷主导元青花出现的逻辑理路。

  但问题是,“浮梁磁局”管理松散,在性质和管理方法上与后来的明清御窑厂明显不同,皇帝的意志果真能够由上而下通过层层传递精确抵达窑工吗?至于色尚之说,似乎刻意规避了蒙古统治者对于其他颜色的爱好,比如我们常见的蒙古大汗御容绘像,便很少见到他们穿蓝白颜色的服装,为何落脚到瓷器便忽然强调起祖先传说?元青花作为一款高档瓷器,或许出现后在宫廷中确实曾受到欢迎,但若说宫廷定要景德镇研发出他们自己也未曾见过的青花瓷来,证据有待加强。

  从青花料的来源入手,细观青花构图中独特的繁密图案设计,很容易开启另一种思路:强调西亚地区和伊斯兰艺术对青花瓷起源的影响。土耳其托普卡帕宫和伊朗阿德比尔神庙的元青花收藏,更证明了海外王室对这类瓷器的偏爱。从元青花的面貌和相关原料,推测出其受域外影响而生,也不无道理。只是,青花瓷产生之时,即便在西亚也未见个能参考的对象——这种瓷器品类实属中土独创。苏麻离青固然助力匪浅,但在从0到1的过程中,设计和想法恐怕比原料的提供或装饰风格更为重要。

  瓷器新产品出现的具体过程或难以复原,单一的推导理路或有瑕疵,但无论是蒙元宫廷还是域外影响,都是不应忽略的时代背景。在陶瓷研究中,宋元往往并称,但历史并非静态,漫长的时间中,宋与元毕竟不同。元青花诞生时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身处于怎样的大时代与小区域中呢?

  相较于辽宋金夏时代政权并立的格局,黄金家族所建立的巨大帝国,无疑更有利于东西交流。从前南宋朝廷为扩大财政来源,鼓励民间对外贸易,南宋朝廷多与海外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但对于元朝统治者来说,西方伊尔汗国的统治者是血亲。统治者间的亲密关系根本不在一个等级。另一方面,蒙古贵族除了热衷于扩大疆土,也爱好赚钱。对外贸易一本万利,何乐而不为?政治纽带与财富追求——双重刺激带动的物资交换与文化互动,自然能更深一步。这一情形,为苏麻离青的东流和青花瓷的西传奠定了基础。

  尽管不少学者认为,浮梁磁局对瓷器生产的管理相当松散,甚至有学者认为浮梁磁局仅制作瓷器,不涉管理,但其毕竟是官方势力的代表。瓷器生产中的官方力量,与民间力量颇有不同,它代表着另外一套追求和与之配套的资源。官方瓷器生产,可以不惜成本追求质量,也可以为追求质量搜罗更丰富的原料与设计。将珍贵的苏麻离青用在瓷器上,总要有个实验过程,谁最有可能取得这种珍贵的原料?谁最有底气承担试验的沉没成本?谁最有权力能集中不同背景的工匠?答案不言而喻。而或许正因为浮梁磁局的松散,使得官方因素有意无意地进入了民间生产,产生了奇妙的“化学效应”。因此,尽管浮梁磁局的诸般面貌至今仍若隐若现,但它为景德镇瓷器生产带来的刺激,或不可小觑。

  在元代,南北各大窑场都在经历着危机与机遇,而在景德镇,似乎危机与机遇并存。景德镇至元代产品面貌大变,这背后涉及包括原料、装烧、窑炉等一系列变化。不少论者指出,当时的景德镇可能正面临着原有原料的枯竭,而不得不采用新的原料。以后见之明来看,景德镇似乎平稳地度过了这场改换原料的危机,但从景德镇窑址的分布来看,原有的生产片区大幅收缩,每一个窑址地点的消失,都意味着一群人生计的消失或改换,变化导致的“阵痛”可能曾极为剧烈。危机与阵痛中的人群无非两种选择,或是甘于消亡、改行换业,或是竭尽全力、奋力一搏。从结果来看,或许是这种压力的刺激,催生了景德镇瓷业生产中新的产品与现象,而青花瓷只是其中的一朵。

  青花瓷本身的彩绘图案,也提示了促其面貌形成的一些其他因素。元青花中有一众瓷器以描绘人物图像著称,而彼时正是南方士人遭受打压、杂剧兴起的时代,青花瓷这类图案的出现,或与这一特殊的社会情形有关。著名的大维德收藏中的元代青花云龙象耳瓶上,清清楚楚地写着这对大瓶子乃是为神祇供奉之用。元青花的器形比例与普通品类不同,其不以碗类最多,而以瓶类最多,这更印证了其在非日常情境之中大有所为。或许地方社会中特殊的宗教或信仰仪式对青花瓷的产生亦有刺激?

  青花瓷之美众所周知,青花瓷的由来扑朔迷离。它的产生、流传和后来的发展,很像一个由大而小、又由小而大的过程:时代的巨变渗透社会生产的细节中,孵化了新的产品;而新的产品,广为流传,又改变了全世界人们的生活景观。大时代小产品、上下融通、内外互动,在时间的流淌中,我们原本如此紧密相连。(丁雨)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大梦归离》:命起殊途,大梦同归

  • 刘长宇:戏曲视角下春晚小品的角色经典化路径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