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显微镜下的纽约

来源:北京晚报2022-05-21 10:28

  作者:谷立立

  《纽约巨像》(美)科尔森·怀特黑德 上海人民出版社

  美国作家科尔森·怀特黑德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对这座城市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在散文集《纽约巨像》的开篇,他这样写道:“我在纽约,因为我出生在这儿,注定不会再去别的什么地方。”对他来说,身在纽约就是无上的荣光,他也愿意将这种天赋的荣光传递给更多的异乡人。

  纽约从来不会令人乏味。它是开放的,也是包容的,更是瞬息万变的。有太多人在它的街道楼宇间寻找过去的痕迹,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看清它的样子。这意味着,今天的纽约并不代表昨天的纽约,更不能与明天的它直接画上等号。

  我们都知道“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道理,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纽约,这里住着八百万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因此它是愉悦的,也是悲伤的,有时候代表成功,有时候又有些失落。但无论如何,这些从内心深处缓缓生出的感触,都发生在同一座城市,有着相同的地理坐标。于是在这座超级大城里,就自然而然地有了八百万种纽约。

  在如此众多的纽约故事中,哪一个才是怀特黑德的版本?他自称曾经有过这样的想法:假设他住过的公寓、到过的公园、走过的马路、去过的剧院有一天聚在一起,将会如何谈论他这个人?可以肯定的是,在它们的“记忆”中,他从来不是功成名就的作家,而是普普通通的纽约客。

  常常,他独自穿行在街市中,用他敏锐的眼睛观察一切,又将这一切写成了故事。这就是《纽约巨像》的由来。如果把这本书称为怀特黑德的《纽约故事集》,大约也是贴切的。他很清楚,在这个超级大城里有太多“被遗忘”的小人物。他们终日在城市中劳作,从百老汇大道到布鲁克林大桥,从时报广场到帝国大厦。还好,纽约没有忘记他们。它就像默默无言的观察者,知道城里每个人的过去,更预见了他们的未来。

  “它目睹过你孤独的样子,也看到你在找工作的路上给自己打气,它陪着你在约会后的深夜里散步回家,见到你在人行道上无缘无故地摔倒。”以港务局车站为例,这是进入纽约的第一站,这里聚集着太多初来乍到的异乡客,正忙着将行李装进巴士,开始一段未知的旅行。而从他们踏入纽约的那一刻起,就有了各自版本的纽约故事。

  想象这样一个异乡客——年轻的他提着父亲当年用过的提箱,刚刚用一夏天打工挣来的小费换了一张车票。此时,他的内心应该是复杂的。他相信自己的命运不会像高速公路一样曲折多变,但并不知道前方究竟会有什么等着他。同样,他不会知道大巴上某个行囊里装着一瓶洗发水。在经过十几个小时的颠簸之后,它和它的主人一样疲惫不堪。于是瓶盖开始松动,瓶中的液体“以每公里一滴的速度滴在衣服上。洗发水的味道透过帆布袋散发出来,让整整几排的乘客想到可望不可即的热水澡”。

  如此充满想象力的句子,大约只能出现在小说家笔下。而“热水澡”则提醒我们对日常的关注。因此,如果要将《纽约巨像》比作一首诗,那么,留给怀特黑德的则是日常的颂歌。他不去写纽约历史的演变,更不在意城市社会的构成,相反,只要一提到纽约,他的眼前就会浮现出具体而微的生活。因为正是有了八百万人的不懈努力,这座超级大城才有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换言之,纽约就像一台设计精密的仪器,它的每一次运转都离不开生活在其中的小人物。

  只是,怀特黑德从来没有描述一段完整的人生。《纽约巨像》呈现出一个显微镜下的纽约。遍布全书的“你”“她”“他”提醒我们,这里没有“巨像”,怀特黑德的主角注定只能是普通的你我。于是,八百万纽约人不请自来,聚集在他身边,轮流讲述自己的故事:某个雨天,突如其来的大雨淋湿了女职员的眼镜,她只能摘下眼镜,眯着眼睛在路上走着;想要顺利通过面试的女孩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反复校对自己的简历;男人默念着要让自己成为钢铁巨人的宣言走出家门,一路上经过卖报纸的摊贩,却被杯中的咖啡弄脏了衬衣。

  显然,怀特黑德无意迎合我们对纽约的美好想象。在他看来,与其费尽心力虚构一个高高在上的城市,倒不如抛开所有玫瑰色的光环,用现实的笔法还原现实的纽约——这并非陈词滥调,而是他始终如一的坚持。这一次,纽约轻易地放弃了长期以来“被仰望”的姿态,如此低眉顺目地出现在我们面前:雨中的街道积满了水,“每一滴雨都在水面炸裂,让积水的面积变得更大”;孩子们努力绕开百老汇大道上的沟沟坎坎,唯恐一不小心摔伤了膝盖;高峰期无数车辆涌入布鲁克林大桥,重压下的桥梁嘎嘎作响……

  这就是纽约,描述它就是描述这个世界。怀特黑德曾说,他的每一次出门都是在与他住过的公寓道别。而我们知道,他的每一次写作都是在向他的纽约表白。或许,只有当人们带着行李,坐在肯尼迪机场的候机楼里,回过头看这一切,才会知道当初所有的孤独无助、所有的痛苦折磨都是物有所值的。毕竟,纽约永远在那里,注定会像永动机一样高速转动,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只能跟随城市的脚步,持续不断地向前走。唯其如此,在离别的那一刻,他们才可以毫无愧疚地说,“我就是真正的纽约客”。(谷立立)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脐带》:流浪在失落与新生之地

  • 安抚与重建:《铃芽之旅》的情感诗学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