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无愧于时代,无悔于戏剧,无憾于人生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无愧于时代,无悔于戏剧,无憾于人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06-15 09:24

  作者:宋宝珍

  6月12日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的日子。70年前,在史家胡同56号一个普通院落,北京人艺宣告成立。今年院庆之夜,首都剧场依然上演经典话剧《茶馆》,剧场门外依然是一票难求,节目单上顾问名单里依然印着蓝天野先生的名字,可是我们再也看不到他高大的身影。6月8日午时,95岁的蓝先生溘然仙逝。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接下来的几天,北京夜晚总是下雨,我知道有一种心雨流入心底。

  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蓝先生在北京人艺离休,我素仰蓝先生的声名,通常只在剧场里、研讨会上得缘相遇,彼此交谈很少。2015年,电视台要做蓝先生的专题纪录片,制片人告诉我蓝先生希望我来谈谈他的表演,我接到电话的反应是“喔,真的吗?”蓝先生德高望重,景行行止,余生也晚,岂可妄言?

  2016年,我主持一个话剧艺术家的访谈与研究项目,曾经应约到蓝先生家中拜访。与我同行的是同事李一赓,我们敲响蓝先生家门,是蓝先生亲自来开门的。他的家就像他的人一样透着一种静穆和儒雅。我们跟他进了书房,印象颇深的是,满墙多宝格里装满各样奇石,在他的座椅旁,一尊根雕雄鹰凌空展翅。蓝先生早年在国立北平艺专学油画,后来还跟李苦禅先生学国画,他字画精妙,颇多雅好。蓝先生告诉我说:“小时候,我特别内向,见了生人说不出话,躲到一边,从来没想过我会成为演员。”他就那样以舒缓的语调,慈祥地拉起了家常。

  人们总说,北京人艺是一座有文化的剧院。我想这样的说法,不仅是因为他们有“四巨头”,有“郭老曹”,有“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有“话剧民族化的典范”,有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明星和经典保留剧目,更重要的是剧院里的人文气息,那种如同松间明月、岩上清溪的气质,那是一种文化积淀形成的文质彬彬,是在艺术琼浆里沉浸日久后的自性光明。坐在蓝先生对面,我能感受到此中真意。蓝先生不喜欢人们叫他艺术家、表演大师,他说他就是一个演员。这就好比真正的元青花摆在那里,人们总会震慑于它内蕴的大气,而只有那仿造的东西才会锐光四溢。在舞台上,蓝先生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仿佛自带光环,可是回到生活里,他便韬光养晦,乐得平常。

  人们熟悉的蓝先生,是《渴望》里器宇轩昂的沪生爸:离家既久,劫后余生,物是人非,慨然面对,蓝先生只用一个回眸的眼神,就表现了诸多“欲说还休”的人生况味;他是《封神榜》里永远的姜子牙,只要他站在那里,就是姜太公,他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仙风道骨,参透轮回。这些是他所塑造的电视剧里的形象,其实他最钟爱的还是话剧。

  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被苏民先生拉进了祖国剧团,还参加过演剧二队,这都是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青年进步组织。他18岁入党,19岁主演郭沫若的《孔雀胆》,还参演过李健吾的《青春》、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师陀改编的《夜店》等。他的姐姐、姐夫早年参加革命,在解放区做文职干部。在解放前夕,他家一度成为党的地下交通站,他成为地下交通员。后来形势危急,演剧二队接到党组织命令,离开北平进入沧州解放区。到了那里,接待他们的人说:现在进了解放区,你们在国统区还有亲戚朋友、很多关系,为了不受牵连、影响,每个人都要改名字。由于没时间细想,或许是出于奔向新生的欣喜,蓝先生随口说出“蓝天野”三个字。他说名字没有什么寓意,就是个符号而已。

  蓝先生的戏剧缘分因苏民先生而起,他们也成为了同一座剧院里一生的知己。记得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大庆之时,在座谈会发言时,主持人念出蓝先生的名字,苏先生就笑着说,“地上搁不下他,他还要到天上野去呢!”引得大家一片笑声。笑声犹在耳畔,两位先生却是天堂相见了。

  北京人艺建院那年,蓝先生25岁,踌躇满志,可是焦菊隐先生却让他在曹禺先生的《明朗的天》里扮演江道宗,一个亲美的反派医生,声音还要又高又尖,他非常不适应,后来改演解放军政委。上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专家来中央戏剧学院办起了导演训练班、表演训练班,蓝先生两个班都参加了,学成后还在北京人艺开起了学员培训班,用斯氏体系的演剧方法训练演员。

  1956年12月,老舍先生来北京人艺朗读他的剧本《茶馆》,剧院决定排演,鼓励演员们申请角色。蓝先生一时不知自己该演什么,也就不去申请,是导演焦菊隐和剧院决定,让他来演秦仲义秦二爷,这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却成为让人过目不忘的经典。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蓝先生收集了1000多张各种人物的照片来揣摩人物的外部特征。第一幕中,他表现秦仲义作为新崛起的社会力量的盛气凌人。当卖孩子的妇人向他乞讨时,他原打算施舍一点钱,但突然就不耐烦,挥手驱赶,常四爷出于怜悯,施舍给这对母女两碗烂肉面,并吩咐“出去吃去”。常四爷的这一行动,显然触犯了秦二爷的威严,一个没落的八旗子弟,还敢忤逆自己,实在自不量力。在这场戏中,秦二爷漫不经心地淡然地端详着茶盅,这一动作的含义,表现出自傲的一面:古玩珍奇,我家里有的是,谁在乎你掏钱买一碗烂肉面?!在第三幕里秦二爷一出场便是老态龙钟,与第一幕相比判若两人,年轻时他眼神凌厉,贵人语迟,在第三幕中浑身颤抖,气恨难消,半生坎坷,遭遇,劫难,有一种冲着一个人非说不可的冲动,满目疮痍,心如死灰,自己给自己撒纸钱。

  1957年蓝先生在《北京人》里饰演曾文清。他演这个角色,觉得能演好,可总感觉这个人物不够精彩,就反复读剧本,自己思索,最后悟出,《北京人》其实是一个很“冷”的戏。在那样一个大家庭里,一群有文化、有天分的人,无所事事,烦闷厌倦,却又不能分开,只能“朽”在一起,如果还想吸一口新鲜空气,只有走出去。可是曾文清是折翅的鸽子,他飞不动了,这个世界在他眼里已经无动于衷,一种颓败文化的“霉”气包围了他,他在鸦片的烟雾里麻醉自己。当他彻底厌烦时,就再也找不到人生的支点了,只有走向服毒的结局。为了演好这个人物,他甚至专门找人去学养鸽子的方法。他说,“演员对角色的塑造,绝不能从拿到剧本后才开始,应该从决心做演员的那一天就开始。对自己塑造的人物,要像生活中最熟悉的人那样,一听到窗外的脚步声,就清楚地知道这是谁。”

  1959年北京人艺排演《蔡文姬》,蓝先生饰演董祀。此人在全剧中的使命,就是在蔡文姬沉溺于悲伤的时候,说了两段大道理,促使文姬由哀伤悲戚变得开朗起来。这个人物几乎没有一点特色,甚至也没有略有色彩的心理情绪。蓝先生充实了人物语言背后的性格心理,硬是让一个没有戏的角色有了站得住的形象感。

  20世纪80年代,蓝先生导演《吴王金戈越王剑》,他让西施演成一个挽起裤腿下河打鱼、捋起袖子浣纱织布的渔家女,让舞台上的演出宛若一幅水墨画徐徐开启。2011年,84岁的蓝先生在《家》里扮演冯乐山,他不去刻意表现他虐待狂的一面,而是把他当成有身份的士绅来演,演出他慈眉善目、道貌岸然背后令人惊悚的阴狠来。2012年他主演北京人艺60年院庆大戏《甲子园》,2015年他重导《贵妇还乡》,2016年他主演戏份很重的《冬之旅》,2020年他以93岁高龄上台扮演冯乐山,2022年初他到剧院排练场指导排练……他参加过开国大典,当过导演,干过剧务,担任过舞台监督,设计过舞台美术和人物造型……他荣获过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建党百年之际,他得到了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蓝先生说:“对于演员来说,表演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生活积累和文化修养”;“演员的表演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从中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搞艺术不能将就,而要讲究。无论角色大小,戏份轻重,只要站在舞台上,演员就有责任和义务把角色塑造成功”。蓝先生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无愧于时代,无悔于戏剧,无憾于人生。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原标题:无愧于时代 无悔于戏剧 无憾于人生——悼念蓝天野先生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乘船而去》:田园将芜,载一叶扁舟归家

  • 以时代化表达,揭开五千年中医药文明的神秘面纱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