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无愧于时代,无悔于戏剧,无憾于人生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无愧于时代,无悔于戏剧,无憾于人生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06-15 09:24

  作者:宋宝珍

  6月12日是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建院70周年的日子。70年前,在史家胡同56号一个普通院落,北京人艺宣告成立。今年院庆之夜,首都剧场依然上演经典话剧《茶馆》,剧场门外依然是一票难求,节目单上顾问名单里依然印着蓝天野先生的名字,可是我们再也看不到他高大的身影。6月8日午时,95岁的蓝先生溘然仙逝。人生天地间,如白驹过隙。接下来的几天,北京夜晚总是下雨,我知道有一种心雨流入心底。

  我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蓝先生在北京人艺离休,我素仰蓝先生的声名,通常只在剧场里、研讨会上得缘相遇,彼此交谈很少。2015年,电视台要做蓝先生的专题纪录片,制片人告诉我蓝先生希望我来谈谈他的表演,我接到电话的反应是“喔,真的吗?”蓝先生德高望重,景行行止,余生也晚,岂可妄言?

  2016年,我主持一个话剧艺术家的访谈与研究项目,曾经应约到蓝先生家中拜访。与我同行的是同事李一赓,我们敲响蓝先生家门,是蓝先生亲自来开门的。他的家就像他的人一样透着一种静穆和儒雅。我们跟他进了书房,印象颇深的是,满墙多宝格里装满各样奇石,在他的座椅旁,一尊根雕雄鹰凌空展翅。蓝先生早年在国立北平艺专学油画,后来还跟李苦禅先生学国画,他字画精妙,颇多雅好。蓝先生告诉我说:“小时候,我特别内向,见了生人说不出话,躲到一边,从来没想过我会成为演员。”他就那样以舒缓的语调,慈祥地拉起了家常。

  人们总说,北京人艺是一座有文化的剧院。我想这样的说法,不仅是因为他们有“四巨头”,有“郭老曹”,有“东方舞台上的奇迹”,有“话剧民族化的典范”,有一大批熠熠生辉的明星和经典保留剧目,更重要的是剧院里的人文气息,那种如同松间明月、岩上清溪的气质,那是一种文化积淀形成的文质彬彬,是在艺术琼浆里沉浸日久后的自性光明。坐在蓝先生对面,我能感受到此中真意。蓝先生不喜欢人们叫他艺术家、表演大师,他说他就是一个演员。这就好比真正的元青花摆在那里,人们总会震慑于它内蕴的大气,而只有那仿造的东西才会锐光四溢。在舞台上,蓝先生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仿佛自带光环,可是回到生活里,他便韬光养晦,乐得平常。

  人们熟悉的蓝先生,是《渴望》里器宇轩昂的沪生爸:离家既久,劫后余生,物是人非,慨然面对,蓝先生只用一个回眸的眼神,就表现了诸多“欲说还休”的人生况味;他是《封神榜》里永远的姜子牙,只要他站在那里,就是姜太公,他心有猛虎,细嗅蔷薇,仙风道骨,参透轮回。这些是他所塑造的电视剧里的形象,其实他最钟爱的还是话剧。

  早在20世纪40年代,他就被苏民先生拉进了祖国剧团,还参加过演剧二队,这都是中共地下党领导的青年进步组织。他18岁入党,19岁主演郭沫若的《孔雀胆》,还参演过李健吾的《青春》、奥斯特罗夫斯基的《大雷雨》、师陀改编的《夜店》等。他的姐姐、姐夫早年参加革命,在解放区做文职干部。在解放前夕,他家一度成为党的地下交通站,他成为地下交通员。后来形势危急,演剧二队接到党组织命令,离开北平进入沧州解放区。到了那里,接待他们的人说:现在进了解放区,你们在国统区还有亲戚朋友、很多关系,为了不受牵连、影响,每个人都要改名字。由于没时间细想,或许是出于奔向新生的欣喜,蓝先生随口说出“蓝天野”三个字。他说名字没有什么寓意,就是个符号而已。

  蓝先生的戏剧缘分因苏民先生而起,他们也成为了同一座剧院里一生的知己。记得北京人艺建院60周年大庆之时,在座谈会发言时,主持人念出蓝先生的名字,苏先生就笑着说,“地上搁不下他,他还要到天上野去呢!”引得大家一片笑声。笑声犹在耳畔,两位先生却是天堂相见了。

  北京人艺建院那年,蓝先生25岁,踌躇满志,可是焦菊隐先生却让他在曹禺先生的《明朗的天》里扮演江道宗,一个亲美的反派医生,声音还要又高又尖,他非常不适应,后来改演解放军政委。上世纪50年代中期,苏联专家来中央戏剧学院办起了导演训练班、表演训练班,蓝先生两个班都参加了,学成后还在北京人艺开起了学员培训班,用斯氏体系的演剧方法训练演员。

  1956年12月,老舍先生来北京人艺朗读他的剧本《茶馆》,剧院决定排演,鼓励演员们申请角色。蓝先生一时不知自己该演什么,也就不去申请,是导演焦菊隐和剧院决定,让他来演秦仲义秦二爷,这个角色虽然戏份不多,却成为让人过目不忘的经典。为了演好这个角色,蓝先生收集了1000多张各种人物的照片来揣摩人物的外部特征。第一幕中,他表现秦仲义作为新崛起的社会力量的盛气凌人。当卖孩子的妇人向他乞讨时,他原打算施舍一点钱,但突然就不耐烦,挥手驱赶,常四爷出于怜悯,施舍给这对母女两碗烂肉面,并吩咐“出去吃去”。常四爷的这一行动,显然触犯了秦二爷的威严,一个没落的八旗子弟,还敢忤逆自己,实在自不量力。在这场戏中,秦二爷漫不经心地淡然地端详着茶盅,这一动作的含义,表现出自傲的一面:古玩珍奇,我家里有的是,谁在乎你掏钱买一碗烂肉面?!在第三幕里秦二爷一出场便是老态龙钟,与第一幕相比判若两人,年轻时他眼神凌厉,贵人语迟,在第三幕中浑身颤抖,气恨难消,半生坎坷,遭遇,劫难,有一种冲着一个人非说不可的冲动,满目疮痍,心如死灰,自己给自己撒纸钱。

  1957年蓝先生在《北京人》里饰演曾文清。他演这个角色,觉得能演好,可总感觉这个人物不够精彩,就反复读剧本,自己思索,最后悟出,《北京人》其实是一个很“冷”的戏。在那样一个大家庭里,一群有文化、有天分的人,无所事事,烦闷厌倦,却又不能分开,只能“朽”在一起,如果还想吸一口新鲜空气,只有走出去。可是曾文清是折翅的鸽子,他飞不动了,这个世界在他眼里已经无动于衷,一种颓败文化的“霉”气包围了他,他在鸦片的烟雾里麻醉自己。当他彻底厌烦时,就再也找不到人生的支点了,只有走向服毒的结局。为了演好这个人物,他甚至专门找人去学养鸽子的方法。他说,“演员对角色的塑造,绝不能从拿到剧本后才开始,应该从决心做演员的那一天就开始。对自己塑造的人物,要像生活中最熟悉的人那样,一听到窗外的脚步声,就清楚地知道这是谁。”

  1959年北京人艺排演《蔡文姬》,蓝先生饰演董祀。此人在全剧中的使命,就是在蔡文姬沉溺于悲伤的时候,说了两段大道理,促使文姬由哀伤悲戚变得开朗起来。这个人物几乎没有一点特色,甚至也没有略有色彩的心理情绪。蓝先生充实了人物语言背后的性格心理,硬是让一个没有戏的角色有了站得住的形象感。

  20世纪80年代,蓝先生导演《吴王金戈越王剑》,他让西施演成一个挽起裤腿下河打鱼、捋起袖子浣纱织布的渔家女,让舞台上的演出宛若一幅水墨画徐徐开启。2011年,84岁的蓝先生在《家》里扮演冯乐山,他不去刻意表现他虐待狂的一面,而是把他当成有身份的士绅来演,演出他慈眉善目、道貌岸然背后令人惊悚的阴狠来。2012年他主演北京人艺60年院庆大戏《甲子园》,2015年他重导《贵妇还乡》,2016年他主演戏份很重的《冬之旅》,2020年他以93岁高龄上台扮演冯乐山,2022年初他到剧院排练场指导排练……他参加过开国大典,当过导演,干过剧务,担任过舞台监督,设计过舞台美术和人物造型……他荣获过中国戏剧奖终身成就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在建党百年之际,他得到了最高荣誉“七一勋章”……

  蓝先生说:“对于演员来说,表演技巧固然很重要,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生活积累和文化修养”;“演员的表演更重要的是,要让观众从中获得一种艺术的享受和文化的熏陶”;“搞艺术不能将就,而要讲究。无论角色大小,戏份轻重,只要站在舞台上,演员就有责任和义务把角色塑造成功”。蓝先生的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无愧于时代,无悔于戏剧,无憾于人生。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研究所所长)

  原标题:无愧于时代 无悔于戏剧 无憾于人生——悼念蓝天野先生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铁军:AI重塑电影未来

  • 在社会加速运行背景下,如何重构消亡的北漂爱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