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美术里的中国,五千年风雅传承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美术里的中国,五千年风雅传承

来源:北京日报2022-06-21 10:31

  作者:陈华文 唐钰君

  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家族中,作为视觉艺术的美术,其成就独树一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耀眼篇章。一部厚重的中国美术史,就是一部浩瀚的美术作品史。《中国美术五千年》站在历史、当代和未来的交汇点,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对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和画家,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此书对大众审美而言,提供了最新的“知识图谱”。

《中国美术五千年》 杨琪著 中信出版社

  全书并没有面面俱到地讲解中国美术的前世今生,而是以24个朝代、50位名家、300幅传世画作为主线,构筑五千年的风雅传承。书中,呈现了中国美术的风格演变、技法沿革、题材变迁,解析历代作品中蕴含的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追求:从旧石器时代的岩画中,可以看见对天人和谐的祈盼;从商周青铜器中,可以看见对礼乐制度的坚守;从山水画中,可以看见寄情高远的文人情怀……美术里的中国,既淡雅、悠远,又庄严、宏伟,中国人古今相连的审美情趣、中国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都跃然纸上。

  中国美术史上,山水画独具魅力,其成就格外突出。这也是笔者阅读此书最感兴趣的部分。中国山水画中蕴含丰富的内涵:天人合一的理念、逸人高士的情怀、萧疏清远的追求、空灵荒寒的境界和耿介拔俗的灵魂。中国山水画按照表现手法和审美情趣,一般分为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我们谈水墨山水画多,谈青绿山水画少,这是因为水墨山水画的成就、影响、地位在整体上高于青绿山水,某种程度上讲,水墨山水画就是中国山水画的主体。可是,这并不能否认青绿山水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和价值。青绿山水画注重以线条勾勒物体的外形,然后用石青、石绿等重彩色渲染,画面细腻富丽。青绿山水画着重表现山水的秀丽壮美,更适合古代宫廷的审美标准。

  展子虔、李思训及李昭道父子、王希孟都是青绿山水画的典型代表。尤其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把青绿山水画推向了顶峰。这幅画是受宋徽宗之托创作的“命题作文”,当时他还是初出茅庐的青年画家。这幅作品以概括的手法、精细的笔致、绚丽的色彩为特点,以庐山和鄱阳湖为素材,描绘壮丽的山河。该作从大处看,表现了千里江山壮阔的气势,既有连绵起伏的雄伟山势,也有水天一色的浩渺江河。从细处看,水村野市、楼阁亭榭、长桥魔防、捕鱼驶船,刻画细致,一点一划,均无败笔,无不用心。历史有时非常诡异,《千里江山图》之后,中国美术史上再也没有涌现出重要的青绿山水画画家及其力作。

  我们都知道唐朝的王维是著名诗人,其实他还是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由于年代久远,他的水墨山水真迹难见,流传至今的《江干雪霁图》《长江积雪图》,实则是后人的仿作。他的水墨山水画没有群山大壑、激流险滩,而是水平山秀、渡水渔庄。就如同一个人,安静地坐在岸边,看着淡淡的远山,没有烦恼、没有哀愁。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思想,在画作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其画进入“真如”的纯真境界,达到心领神会、秒和自然、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王维之后,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范宽、马远、夏圭、赵孟頫、黄公望、倪瓒、董其昌等等,在水墨山水画方面不断探索,把中国水墨山水不断推向新高度。

  中国美术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心灵表现。中国绘画精神性的集中表现,就在于心画,这是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和优点。大体说来,元代之前追求形似,而在元代,绘画表现心灵,为心画。中国绘画不是摹仿,是“心造”,画境就是心境。二是不求形似。西方美术用色彩和线条描绘对象之“真”,画得“像”曾长期是西方古典美术的重要标准,而中国画的“真”不靠笔,靠意,是意到笔不到的“真”。三是物我同一。《庄子》有言:“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大意是天地万物就是我,我就是天地万物,天地万物与我是同一的。如王冕的墨梅、郑板桥的墨竹、荆浩的山水、八大山人的鱼鸟,究其精神实质,都是画家画自己的精神世界。四是气韵生动。这是中国绘画的精髓所在,不懂得气韵生动,就不懂得中国绘画。中国美术最迷人之处,就是表现了活的生命。即便是单色的水墨和线条,也是灵动的。重要的是,中国人以生命的精神看待大千世界,人物画和花鸟画是有生命的,山水画也有一股顽强的生命力贯穿其间。五是净化灵魂。现当代名家傅抱石说过,中国绘画是民族精神的有力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近的一种形式。中国绘画的终极目的,就像中国哲学的终极目的一样,都是教人做一个灵魂纯净的好人。

  中国美术,发展历程久、传世名作多、理论创建丰,以一本书的容量显然无法触及美术史的方方面面,《中国美术五千年》显然也无法做到。随着考古的新发现和专业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美术史的研究必然会有新突破。阅读此书,带来这样的启示:一方面要树立中国文化自信。中国美术历经五千年,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们要传承中国美术的优秀传统,在创新中发展中国美术,进而树立中国文化自信。另一方面要坚守正确的审美观。前些年来各种艺术思潮、艺术风格和艺术流派,对当代中国美术形成一定的挑战,美丑不分,甚至以丑为美。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守真善美的艺术底线,美术界要关注时代和社会,以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创作出能够引起精神共鸣的精品力作。(陈华文 唐钰君)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忘了我记得》:一场充满温情的陪伴之旅

  • 怀念蔡澜,洒脱叙事背后的文化符号与精神困境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