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杨建民
郁风是我国现代有名的女画家,也是齐白石的入室弟子之一。他们因绘画而结下的缘分,今天说来仍是有趣、可回味的。
黄苗子郁风夫妇
郁风 荷香益远
一
主动赠虾图
郁风与齐白石相识,是在1947年。当年春,齐白石有过一次南京之行。抗战结束,国民政府由重庆还都南京,需要有文化兴盛的气象,于是就安排了一些艺术家去“振兴”。齐白石去了之后,中华全国美术会为他举办了书画作品展览。在这里,画家郁风及丈夫黄苗子与齐白石结识了。郁风夫妇好客,他们还请齐白石到他们家去小饮过。
1949年后,郁风到了北京,在中国美术馆担任展览部主任。齐白石被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又先后担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及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等职务。因为工作及绘事,他们的联系便多而密切起来。
郁风和黄苗子,这一时期与齐白石往来十分频繁。除去常常前往拜访、观看老人作画写字,他们还时不时请齐白石来到家中,与各界朋友交谈。因为常去齐家,郁风夫妇还有过一次意外的收获。
人们知道,白石老人一生以卖画为生,平常极少送人画作。郁风与齐白石尽管多有联系,却从未向他开口索画过。可是,郁风家却存有一幅齐白石主动赠送的四尺虾图。原来,有一段时间,齐白石特别惦记湖南老家亲人的情况。一天,郁风夫妇约好去他家探望。郁风先进门,黄苗子走到齐家门口时,正遇见邮递员送信。知道黄苗子去看望齐白石,邮递员便将一封信请他捎进去。黄苗子将信交给齐白石后,老人十分高兴。他坐在一张旧的长藤椅上读信,大约家乡带来了好消息,老人面露笑容。起身后,齐白石盯着黄苗子望了一会儿,就颤颤巍巍摸出一大串钥匙,打开一个大橱柜门,从里面拿出一大卷画来,指着说:“你挑吧,挑一张你喜欢的,我送给你。”黄苗子却不过老人的好意,便在几十幅中挑出一幅浓淡对比较为鲜明,也是齐白石最拿手的“虾图”。白石老人沉吟一阵,将画摊在案上,写上两行跋语:“八十九岁之白石老人,久客京华,梦也思家。时值苗子弟携予亲人书至,此谢之。”郁风夫妇后来许久还感到过意不去,只是顺便带了一封信,竟让齐白石送了这样一份大礼。
二
老者有童心
在拜访中,郁风观察到,齐白石在画画时,异常专注,根本不理会跟前有多少人看他。郁风也是画家,她感到老人的神情十分生动。后来她曾用文字这样描述:“他眯缝着眼,椭圆形小眼镜架在鼻尖上,两唇张开,下唇微动,似在用劲。”不仅有文字,1951年时,郁风还在齐白石作画时,为老人画了一张神形兼备的速写像。
不料这幅速写像还惹得齐白石有一点小小不满意。原来,这幅速写是当场绘出的,郁风有过人物素描的基础,所以画得颇为传神。齐白石很少绘人物,更少直接运笔速写人物,所以对此感觉别致。他本来以为,郁风会把这幅速写像送给他,不料郁风却反过来让他在上面题几个字。他一看不送给自己,心里小小不愉快,便在速写上题了这么几句:“郁风女士艺精。为白石画像甚似,然非白石所有,予记之。”大家看后都笑了,“非白石所有”一句,明摆着不满意。大家觉着老人极质朴,不满意便立即表达出,并不隐瞒。
齐白石善画更爱美,除郁风外,还收了数位风雅的女弟子,如新凤霞、胡絜青、黄琪翔夫人郭秀仪等。有一天,郁风和吴祖光、新凤霞、胡絜青等一行,陪着齐白石到黄琪翔家。那一天老人穿得特别光鲜,有一群女弟子陪着,非常愉快。谈到小时候,齐白石说自己会吹笛子,会唱歌,旁边马上有人递过一只短笛来。老人两手平举作吹笛状,一边用湖南乡音唱出几句山歌来:
一个姑娘七十七,再过四年八十一。
要唱小曲难开口,冇得牙来吹短笛。
老人的童心,加上这幽默生趣的歌词,引逗这群女客笑得花枝乱颤。这场面,郁风记忆深切,许久之后还能清楚地记得这首山歌的歌词。
三
画家读画家
郁风绘齐白石肖像
1956年4月7日,世界和平理事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会议,决定授予齐白石1955年度的国际和平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此项荣誉。当年9月1日,北京举行了隆重的授奖仪式。齐白石自己并不熟悉其中程序,这一切便由郁风来打理。她不仅为老人写答谢辞,还替老人换上漂亮的见客服:紫缎团花长袍,戴一顶黑丝绒帽子。登台时,郁风在一旁搀扶着。郁风后来记述,白石老人对外界的热烈情形并没有多少反应,与会者向他鼓掌,他“相应不理”,只管慢慢向前移步,并不像些名人那样点头或招手。在郭沫若、茅盾发表了祝贺的发言,宣读了国际友人贺函贺电后,郁风代表齐白石宣读答谢辞:“我虽已年老,但艺术的生命,是无穷无尽的。我很愿意尽一切力量,使我们有优良传统的国画更加发扬和进步。”他自己是“把一个普通中国人民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后来郁风说,这些新辞,也许齐白石并不多么懂,可表达的心愿,却是老人的真挚念想。
1957年9月16日,齐白石以95岁高龄与世长辞。周恩来、董必武、林伯渠、陈毅、李维汉、周扬、茅盾、郭沫若等人参加了公祭,老人可以说是极享哀荣。
第二年元旦,文化部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在北京展览馆内,举办“齐白石遗作展览会”。这次展出,是由郁风负责筹划的。为了全面反映齐白石一生的艺术发展,展品除去选取了老人的大量画件精品,还展出了许多可以表现齐白石艺术探索过程的画稿等。郁风在读了齐白石的画稿后,对一个艺术家走向成功之路,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为此,她专门写了一篇《读齐白石画稿》的文章,以一个画家的内行身份,对齐白石成功背后的刻苦努力,进行了分析。譬如,人们多以为齐白石笔触简练,三笔一只小鸡,五笔一朵荷花,可从画稿上看,齐白石勾勒、描摹过大量繁密工致的前人画作,不仅画幅本身,连题款都描得一丝不苟。这些画稿中,除去历史上的成名画家,一些名气不大的画家,齐白石也照样有所描摹。向历史上的前人学习外,他还有大量写生画稿。在上面,他还常常用文字记下自己的观察。比如一张棉花稿上注着“花瓣之里有纹”、“未开棉之壳似桃子”等。人们后来十分佩服齐白石画作的精致,原来都来自他亲身细微地观察。
郁风在读了这些画稿后,认为齐白石经过艰苦探求,最终获得了“道”、“法”。这就是“从传统中来,从民间艺术中来,从生活中来”。这是对白石老人艺术深入领会后的确当结论。
四
缘分总未断
由于有这样的理解和认识,对齐白石这位伟大艺术家,郁风是难以忘怀的。1984年,湖南湘潭举办齐白石诞生120周年纪念大会。郁风欣然前往。会议结束,郁风提出一大愿望:去看看齐白石童年时的故居。白石老人的孙儿领着郁风等人,去了一个叫杏子坞的小村庄。在这村庄东的星斗塘边上,有几间黄土墙瓦屋,这就是齐白石诞生之地。
郁风按照齐白石后来诗歌及画件题记上的记载,走访了他当年放牛走过的小道、手栽的果树、钓鱼的池塘……那些诗句中的美好描摹,便一幕幕展现开来。郁风又踏访了齐白石中年时十数年间寄居的“借山馆”。这里虽仍简陋,却是齐白石最刻苦最用功,并打下扎实艺术基础的处所。在这里,他除去画画、读书、作诗,还刻石印。齐白石曾在文中描述,自己刻了磨,磨了刻,最后把满屋弄成泥浆。他后来治印堪称圣手,这里便是发祥之地。由此,郁风对齐白石最终获得绝高的艺术成就,更能深入体会了。
郁风与齐白石的缘分,似乎总不能断。改革开放后,郁风曾去香港小住。一次,朋友介绍她去九龙一家小店配眼镜。在等的过程中,老板太太与郁风聊了起来。当她知道郁风是北京的画家时,便问郁风是否认识齐白石,说自己的姨妈当年曾在齐白石身边当护士多年,姓伍,郁风一下子想了起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自己到齐家时,每次都是伍小姐倒茶接待。平时出门,齐白石也总是由伍护士搀扶着。老板和太太一听,非常高兴,说她妈妈最想这位姐姐,可惜分别多年没有见面就去世了。
真巧,当天回家后,郁风在翻一本新出的《明报月刊》时,在吴祖光的《二流堂真相》的文章中,见到一幅照片,是齐白石、吴祖光、艾青的合影。背后站着的,正是那位护士伍小姐。郁风马上打电话告诉老板娘,让她去买这本杂志,说在上面就可看到自己的姨妈,还是与齐白石在一起的。老板娘看到照片,很是高兴。过了几天,不用郁风去取,她亲自把眼镜送了过来。
从郁风的画作看去,似乎并没有太受到齐白石影响的成分。也许,这影响在深层。郁风作品,画面构图巧妙,笔触简洁,自成一格;或者亦如白石老人一样,融众人之长,又力图别开生面。但她从与齐白石接触,到读其画稿,领会艺术之道,的确是深切的。后来她去参观齐白石早年生活场景,显见得对老人艺术及人生之途的考察,又更深了一步。白石老人当年活过九旬,令人称奇;郁风最终亦越过九旬,可称高寿。也许,他们的生命,正是因绘画得以延展,他们的领会与欣赏,也一定会越过生命限界,鲜活在艺术的永恒之中。(杨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