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NT Live”到“上剧场Live”:《水中之书》戏剧影像化的反思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从“NT Live”到“上剧场Live”:《水中之书》戏剧影像化的反思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6-23 10:48

  作者:王宇阔

  话剧《水中之书》由赖声川导演、何炅主演,在开启全国巡演的同时,《水中之书》(高清影像版)也接连在全国各城市上映。与现场演出不同的是,高清影像版话剧是把整个舞台搬到银幕上,像“电影”似地放映给现场的观众。

  戏剧影像化的形式并非国内戏剧工作者始创,而是21世纪后逐渐在欧美兴盛。目前,在国内被引进且接受度较高的当属英国国家剧院于2009年推出的戏剧新媒体传播实验项目,即“NT Live”(National Theatre Live)。它通过多机位对舞台表演进行拍摄,灵活地运用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镜头语言呈现剧情发展,以高清影像的方式将剧场现场演出传播给剧场外的人群,大大提高了戏剧的传播力。

  对于大部分戏剧观众来说,坐在剧场观看演出是最为常见的方式。但是,“NT Live”凭借光影效果和精湛的拍摄手法,原汁原味地记录戏剧剧目的现场演出内容,吸引了大量观众。尽管这种将戏剧影像化的形式在诞生之初就受到戏剧界的争议和诘难,但并不能阻碍戏剧生产范式嬗变的发生。十余年内,包括中国在内的数十个国家,都对“NT Live”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在这一潮流的影响下,上海的赖声川专属剧场“上剧场Live”(Theatre Above Live)筹划出品了国内首部原创高清影像戏剧《水中之书》。

  《水中之书》(高清影像版)通过银幕背后的镜头,既能把握整个舞台全局的艺术样貌,又能清晰地看到演员表情及动作的细节表现,对话和音乐也臻于现场的真实感,实现了戏剧影像化最初所设想的传播效果——前来观赏话剧的人数增长显著提升。正如“上剧场Live”的出品人嘉毅在《水中之书》杭州首映时说的,高清影像版话剧让更多的人,花更少的钱,走进剧场,亲近话剧。

  国内戏剧理论界对“NT Live”尚存在争议,“上剧场Live”的实践及其成效已经摆在眼前。《水中之书》的影像化,代表着国内戏剧嬗变的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于,它以“媒介的现场性”取代了观众的“身体的现场性”。在传统的剧场中,观众和表演者的身体都不曾缺席;而此时,观众和表演者“在场”的统一性,被一种媒介的现代性技术硬生生地割裂开来。这些先进的现代性技术以自身合法的“自指性”(self-referentiality)迎合着这场戏剧审美范式及其生产范式的改变。

  在现代戏剧史上,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分别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布莱希特两大体系,前者教会我们制造“生活幻觉”,而后者教会我们破除“生活幻觉”。然而,当影像于剧场喧宾夺主后,“生活幻觉”便成为“媒介幻觉”的复制品,此刻,“第四堵墙”成了真正的“墙”。“媒介之墙”阻断了观众与舞台进行主观互动的可能,观众只能凭借这种“媒介幻觉”制造的复制品,来被动地接受信息。当影像化在国内剧场具有了普遍的效仿性时,那么,戏剧放弃自身的本质特征而倾轧于影像艺术的理论和实践,或许就成为戏剧的危机——戏剧被影像化复制品取代。正如本雅明说的,机械时代的复制艺术是技术革命在当代所孵化的新的艺术样式,其后果是使艺术的“灵氛”(Aura)轻而易举地殆尽。

  另一方面,我们在看到《水中之书》影像化取得开拓性价值的基础上,也需要思考“NT Live”技术能否在国内持续推广。作为“在场”的艺术,如何在保留和呈现戏剧作品的艺术特性?譬如,同为赖声川导演的长达八小时的话剧《如梦之梦》,“莲花池”的环绕舞台如何在二维的银幕上再现?再如,孟京辉剧团出品的《关于爱情归宿的最新观念(音乐版)》在舞台现场制造出大量烟雾弥漫整个蜂巢剧场;以及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演员煎牛排时散发出的“气味”;还有《恋爱的犀牛》那只因充气而膨胀为巨大犀牛的红色气球,给现场观众带来视觉冲击力……在这些需要借助空间条件才能实现的艺术效果面前,影像技术就显得捉襟见肘。

  “NT Live”技术不能有效地呈现三维的空间效果,它只适用于结构简单、故事整一,且实验性不强的传统戏剧作品。《水中之书》影像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故事的单线叙事和舞台的形式简化。所以,影像化技术还远未到威胁戏剧“在场性”独特艺术魅力的地步。然而,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因为复制艺术背后的资本诱惑亦是显而易见的。当一部话剧的复制品能够无限次地被当作“艺术观看游戏”的筹码,它为投资者带来经济回报的诱惑,足以令深受新冠疫情影响的戏剧行业“缴械投降”。在这种困境下,我们应当给予戏剧艺术更多的耐心和期待。让观众亲近戏剧的办法绝对不是只有影像化这一条路,最重要的是要不断探索新的舞台形式,以作品本身来吸引观众,让观众愿意走进剧场。

  (作者王宇阔系华东师大文艺学博士)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黄典林:用轻盈的方式讲述厚重的历史

  • 《在人间》:形式狂欢下的叙事崩塌与共鸣消解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