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巴黎夜旅人》:献给巴黎的小夜曲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巴黎夜旅人》:献给巴黎的小夜曲

来源:文艺报2022-07-07 10:52

  作者:李 琦

  今年5月,米夏埃尔·艾斯(Mikha l Hers)导演的《巴黎夜旅人》(Les Passagers de la nuit)在法国上映。此前2月,该影片获得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提名。《巴黎夜旅人》由夏洛特·甘斯布(Charlotte Gainsbourg)、艾曼纽·贝阿(Emmanuelle Béart)等影星出演,这也是二人既1999年《圣诞蛋糕》(La b che)后再度联袂演绎。电影背景设置在上世纪80年代的巴黎,大量穿插的历史镜头一下子把观众拉回到过去的岁月。全片分为3个时间段,故事开头是1981年5月10日至11日的夜晚,弗朗索瓦·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成为第五共和国历史上首次执政的左派总统,整个法兰西沉浸在欢腾的氛围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和丈夫、孩子准备回家。

  这段画面只持续了几分钟。时间一瞬而过,来到了1984年。当时的法国由于财政赤字、通货膨胀等经济危机而实行紧缩政策。与此同时,伊丽莎白刚从乳腺癌疾病中康复,丈夫离她而去,她不得不独自一人抚养两个孩子,多年远离职场的她要顶着巨大的压力重新开始寻找工作。长期以来,伊丽莎白饱受失眠的痛苦,法国广播电台(Maison de la Radio)的深夜节目《巴黎夜旅人》陪她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漫漫长夜,她给节目组写了封求职信,节目制片人被其真挚的内容打动,交谈片刻后,伊丽莎白得到了节目接线员的工作。白天,伊丽莎白还在街区图书馆兼职打工,尽管收入不算优渥,但生活逐渐走入正轨。

  在一次深夜节目录制时,伊丽莎白遇到了塔露拉,一个常年漂泊、居无定所的小女生,伊丽莎白让塔露拉暂时住在自己家的阁楼。伊丽莎白的两个孩子和塔露拉年纪相仿:大女儿朱蒂特读高三,热衷于政治活动,小儿子马蒂亚斯读高二,热爱写诗。三个人相处愉快,一起聊天,一起看电影。马蒂亚斯对塔露拉渐生情愫,然而塔露拉却在一个深夜不辞而别。

  镜头跨越到1988年。密特朗即将结束第一个七年总统任期,准备谋求连任。一天,塔露拉再次出现,伊丽莎白看到她胳膊上的针眼,把她带回家了,决心陪她渡过难关。影片中最美好的画面之一是四个人在大大的客厅里相拥跳舞,黑胶唱片机播放着乔·达辛(Joe Dassin)的歌曲《如果你不存在》(Si tu n’existais pas)……但是故事没有定格在这里。塔露拉如同一只小鸟,再次飞走了。前夫要把房子卖掉,伊丽莎白不得不尽快搬家,镜头下,房间里的家具渐渐清空,窗外的万家灯火在沉沉的巴黎夜幕中发着光。

  导演米夏埃尔·艾斯生于1975年,《巴黎夜旅人》是他的第四部剧情长片。2010年的《记忆小巷》(Memory Lane),2015年的《夏日情事》(Ce sentiment de l'été),2018年的《阿曼达》(Amanda),都可以看出导演对人物肖像与情感的细腻刻画。在上一部电影《阿曼达》里,新生代年轻演员文森特·拉科斯特(Vincent Lacoste)贡献了不凡的演技,该影片一举斩获第31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佳影片和最佳编剧两项大奖。故事同样发生在巴黎,主人公大卫的姐姐在一次恐怖袭击中遇害,大卫陪伴着侄女阿曼达走出伤痛,重建生活。艾斯用镜头刻画着平凡的日常,甚至有些琐碎、无聊,却如同一丝亮光,给人以力量和勇气。《巴黎夜旅人》也是如此。夏洛特·甘斯布将一位单身母亲的坚强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媒体认为这是她近年来饰演得最好的角色之一。

  《巴黎夜旅人》的故事拍摄场地集中在巴黎15区的博格勒内尔(Beaugrenelle)一带。街区毗邻塞纳河,只需要穿过格勒内尔桥,就可以来到位于16区的法国广播电台,也就是伊丽莎白工作的地方。镜头里上世纪80年代的巴黎和今天相比,似乎一点变化也没有:6号线地铁横穿巴黎,由于一部分路线是露天行驶,所以可以一览铁塔附近的风光;骑着摩托车驶过塞纳河畔,巴黎自由女神像静静地伫立在河中央;5区Escurial电影院的墙上贴满了各式各样的海报,散场的人群交谈着刚刚看过的影片;夜晚的酒吧门口挤满了人,深夜广播电台如约而至,陪伴着每一位匆匆夜归人。《巴黎夜旅人》如同一辆摇摇晃晃的绿皮火车,模糊了记忆与时间……

  说起记忆、时间、巴黎这些元素,首当其冲会想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同样是怀揣着对巴黎这座城市的热爱,同样是作为巴黎地形学专家,艾斯和莫迪亚诺分别用镜头和文字向我们展示了昔日的巴黎。产生这样的联想不是没有依据。事实上,米夏埃尔·艾斯于2006年拍摄的第一部长达45分钟的中短片《夏雷尔》(Charell)就是改编自莫迪亚诺的小说《如此勇敢的男孩》(De si braves gar ons,1982)的第11章节。在书中,主人公在巴黎火车北站偶然遇见了初中同学夏雷尔,夏雷尔把他带到了附近一间公寓,几天后,在这间公寓里,夏雷尔被两颗左轮手枪子弹打伤……导演艾斯直言,这一章节具备了莫迪亚诺作品中忧郁、印象派的风格,又兼具了某种隐秘柔和的暴力特征。这部短片入围了当年戛纳电影节影评人周。2010年,长片《记忆小巷》的灵感来自于莫迪亚诺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群20多岁的年轻人在巴黎郊区的故事,偶有媒体将艾斯称作“电影界的莫迪亚诺”。

  不仅仅是巴黎这座城市,米夏埃尔·艾斯和帕特里克·莫迪亚诺都擅长刻画迷惘一代的年轻人,仿佛他们是青春最鲜明的注脚。莫迪亚诺笔下的年轻人,终日无所事事,游走在巴黎街头,肆意挥霍着自己的青春,绵延着忧愁别绪的小说《青春咖啡馆》中的主人公露姬就是一个例证。在艾斯的《巴黎夜旅人》中,马蒂亚斯和塔露拉爬上楼顶的天台,一边抽烟聊天,一边俯瞰巴黎夜景;又或者他们深夜骑着摩托,穿梭在巴黎的街道,坐在塞纳河边喝酒,却一不小心掉入了水中。不仅如此,在《巴黎夜旅人》中,我们还可以清晰地瞥见导演向法国新浪潮电影致敬的痕迹。影片中,三个年轻人先后在电影院看了埃里克·侯麦的《圆月映花都》和雅克·里维特的《北方的桥》,这两部影片均有帕斯卡·欧吉尔(Pascale Ogier)出演。世事难料的是,1984年,年仅25岁的欧吉尔因心脏病突发而离世。欧吉尔的命运仿佛暗示了塔露拉的未来:稍纵即逝的青春。

  对于导演艾斯来说,上世纪80年代的巴黎是他的青春,是一段无与伦比的美好回忆,《巴黎夜旅人》宛若一首他献给昔日巴黎的小夜曲。今天,海明威的这句经典语录已经家喻户晓: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以后无论你走到哪里,巴黎都会一生追随着你,因为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夜色中,点点星光下的塞纳河水不知疲倦地缓缓流淌,我们如同一个个巴黎夜旅人,相聚、离别、再次相聚、再次离别,在一往无前的道路上,时不时深情回望年少青春岁月,然后轻轻道出一句:你好,忧愁。(李 琦)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有限”到“无限”,演技综艺的生态进化论

  • 周才庶:从《我的后半生》看“后半生”叙事的浮与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