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从音乐考古谈“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从音乐考古谈“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

来源:中国文化报2022-07-21 10:37

  作者:王清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中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做出新贡献。”笔者认真学习习总书记的回信,收获很大。下面,我从音乐考古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从目前的音乐考古发现来看,出土的乐器类音乐文物包括膜鸣乐器如陶鼓、鼍鼓等,体鸣乐器如编钟、编磬等,气鸣乐器如笛、埙等,弦鸣乐器如瑟、琴等。这些种类繁多、音色丰富多彩的出土乐器就是当时音乐的物化形式,是当时音乐文化最直接的载体,有些出土乐器甚至可以填补中国音乐史乃至世界音乐史的空白。

  例如贾湖骨笛,目前出土有40余支,其时代距今9000年至7500年。测音数据与试奏表明,贾湖骨笛的音高准确,能够演奏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有关专家使用出土的M511∶4号笛试奏了《沂蒙山小调》《赶牲灵》《梁祝》等乐曲。《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专业版)指出:“即使将贾湖骨笛置于音乐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其乐器性能也并不逊色。这远远超出了当今音乐家对史前音乐文化所有可能的猜想……贾湖骨笛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堪称世界史前音乐文明史上最杰出的代表。”

  又如陕西澄城刘家洼1号墓编磬,共计10件,其时代为春秋早期。在《探索发现》之《刘家洼考古记(五)》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由澄城刘家洼1号墓出土的编磬和编钟文物原件合奏的乐曲《北京的金山上》,从而知道其音高标准完全符合当今十二平均律的音乐审美,令人惊叹不已!

  再如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曾侯乙编钟,其时代为战国初期。这套编钟不仅可以演奏五声音阶、七声音阶,竟然还可以演奏今天钢琴上的半音阶。1978年8月,曾侯乙墓考古队联合音乐学家使用曾侯乙编钟原件试奏了《东方红》《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浏阳河》《离骚》《楚商》《一路平安》《欢乐颂》《樱花》和《国际歌》等中外名曲。美国纽约大学物理学教授E·G·麦克伦高度赞誉曾侯乙编钟:“曾侯钟及其排列方法、命名系统和调律都显示出‘结构’上的成熟……现今中国人知道了他们的祖先在公元前5世纪时在音乐方面已达到了如何惊人的高度,而且我们的世界教导我们所相信的东西是无法与这一成就相比的。”

  试问,对于诸如此类震惊国人乃至世界、一次次刷新世人对中国和世界音乐文明史认知的重大音乐考古发现,我国广大的人民群众知道多少?世界上对这些重大的中国音乐考古发现又了解几分?据笔者所知,即便是国内音乐学院或音乐系的学生对于这些重要的音乐考古发现都知之甚少,更遑论普通群众了。

  那么,如何让公众知道这些填补空白的重要音乐考古发现呢?如何让公众真正了解这些音乐考古发现所蕴含的重大学术价值呢?习近平总书记的“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指示,给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这一症结的金钥匙。

  目前,对于乐器类音乐文物的展陈,博物馆的展示手段首先是用文物本身来呈现,然后再辅以文字、图片、测音数据、声音图谱等平面材料,最佳手段就是文物的三维立体动态展示。但是,这些展示手段仍然仅仅是围绕着乐器类音乐文物本身,而忽略了这些音乐文物都是当年用来演奏音乐的乐器这一功能属性。所以,在乐器类音乐文物的展陈中,应该将创新点放在出土乐器声音的展示上。尤为珍贵的是,有些乐器保存完好,还可以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如舞阳贾湖骨笛、妇好墓陶埙、襄汾陶寺北编钟、澄城刘家洼编钟与编磬、信阳楚墓编钟、曾侯乙编钟、海昏侯墓编钟、章丘洛庄编钟与编磬等。在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与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建议全面推动乐器类音乐文物的“活化利用”。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跨越国家、跨越种族的“推进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好语言与手段。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那些出土的编钟和编磬实用器都是当时贵族在礼乐活动中使用过的乐器,其音阶、音高、音色基本保留着历史的原有样貌,从而使我们可以聆听到一千多年前或数千多年前、穿越时空的钟磬和鸣的原声。在博物馆这种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的公众场合,让广大人民群众在欣赏那些古代礼乐重器的同时,通过聆听穿越时空的钟磬和鸣的原声音乐,真切地了解我国璀璨的古代音乐文化。由此,人民会由衷地赞叹于我国古代音乐文化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的璀璨与辉煌,从而发自内心地建立起文化自信。

  毋庸置疑,在博物馆的乐器类音乐文物展陈方面,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的回信精神,将是一片大有可为的新天地,为“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做出独有的、新的贡献。(王清雷)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