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娱乐圈“考古”风劲吹,那是对好作品的“刚需”!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娱乐圈“考古”风劲吹,那是对好作品的“刚需”!

来源:文汇报2022-07-26 10:10

  作者:黄启哲

  当61岁的叶蒨文在《声生不息》的舞台顶着一头银发,身着红色礼服,再次唱响1988年的《祝福》;当39岁的王心凌扎着高马尾,一身百褶裙,在《乘风破浪3》再唱《爱你》,当罗大佑与孙燕姿同一晚通过不同平台在线直播演唱会“打擂”,“60后”与“90后”一起感慨:“我的青春回来了”。他们创造新作、新舞台热度的同时,更是连带旧作一同翻红。从音乐鉴赏到妆容细节,从音乐史梳理到流行文化现象分析,围绕这些昔日艺人作品的讨论不仅热、而且面向丰富、充满细节、思考深入,被戏称为“娱乐圈考古”。

  而触发大众“考古”的,不只是综艺、演唱会对大众“情怀消费”的定向投喂,Z世代网友也乐于主动寻找到散落在记忆深处的影视经典,一再翻看品味。在B站,86版《西游记》、87版《红楼梦》、94版《三国演义》和98版《水浒传》四部四大名著改编的经典电视剧累积播放超过5.2亿次。弹幕里诞生一批“考据派”,争论着《西游记》的取景地是云冈石窟还是敦煌?寻找零星的穿帮镜头更成了年轻人热衷的“找茬游戏”。这一现象被调侃为“拿着显微镜追剧”。

87版《红楼梦》剧照

  关于“经典”,卡尔维诺曾这样定义:“经典是这样的书籍,它给予已经阅读过或钟爱它们的人们以一种如获珍宝的体会;同时对于保留机会等到阅读的最佳时机来临的读者而言,经典所蕴含的丰富体会也丝毫不减。”作为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掀起“考古”热潮的作品或艺人,虽不尽然都是经典大师,但道理相通。在感慨90后、00后也开始怀旧之余,与其喟叹当下娱乐产品质量参差、内容贫瘠,或许更应当从这些被“考古”的对象身上,找到跨越时代、一再激荡大众内心的“共性”。创作者须意识到,“人人都是评论家”的年代,当下受众不是一味被动接受,表达简单的喜恶,而是要求作品产品在满足即时观看爽感、乐趣之余,更要留出反复品读、甚至拆解生发的思想空间、美学空间。

  哪怕是女团偶像,也有跨越时代、无惧流行风向的实力与作品

  如果不是《乘风破浪3》让王心凌、Twins重回舆论“C位”,大众对于“女团”“偶像”等词的美好记忆,恐怕已被近几年韩流影响下的选秀批量生产、粉丝打投文化所“覆盖”。重拾青春里的旋律之余,网友恍然发现,千禧年前后的女团偶像,并非“颜值在线、实力欠奉”的代名词,而个个拥有不输专业歌手的实力,拥有一批传唱度高的作品。

  回看被冠以“甜心教主”名号出道的王心凌,虽然歌曲代表作是《爱你》《第一次爱的人》这样旋律简单轻快的所谓“口水歌”,但并不妨碍其本身有着不俗的唱功。在这一次《乘风破浪3》的“二公”表演中,她和有着“歌坛铁肺”之称的谭维维合唱摇滚曲《山海》,也能不落下风。要知道这首歌不仅需要演唱者有很强的爆发力,副歌更需要宽广的音域,她清澈透亮的嗓音,赋予这首作品独特的味道,让网友不由感慨“王心凌唱功被严重低估了”。

  而这吸引了不少网友“考古”到王心凌出道前的特训视频。被送往海外培训三个月,她曾经历着每天八小时的高强度唱跳。没有高压下大哭的崩溃,有的是甜美外表下不服输的温柔坚持。在“不成功就要解约”的压力下,她的第二张专辑在华语地区风靡一时。盛名之下亦有非议。面对整型“毁容”、绯闻、演唱会10元甩卖无人问津等负面传言,她没有崩溃放弃事业,消耗既有知名度走上直播带货的“赚快钱”之路,而是坚守自己艺人本分,低调做人,持续推出新作品探索转型。当不少人“考古”到她2018年的专辑《CYN-DILOVES2SING爱·心凌》,发现其依旧保持着唱片时代的不俗水准。“等梦完醒来,再去收拾残骸”,《大眠》的旋律动人,细腻的情感描摹写尽她本人的坎坷情路,也引发大众的广泛共情。在一场直播中,她逐字句教网友演唱这首歌的要领,在网友“她竟然真的想要教会我”的调侃之下,更多的是对她对待音乐专业认真态度的感佩——原来一首好歌的诞生,绝不只是词曲的成功,更凝结着演唱者的细腻把握。

  偶像女团,原本或许是流行文化中倏忽即逝、生命力最短的一支,可透过王心凌这样的“考古”样本,人们发现其同样也可以诞生跨越时代、无惧流行风向的美好作品。而藏在作品背后鲜活而充满魅力的人,更让这份记忆里的美好时隔多年重温,无愧打上“值得”的标签。

  “考古”所折射的,是大众对于优质作品更强烈的参与和表达意愿

  相比于网友对于女团偶像的“考古”,几部经典四大名著改编剧能够引发持续的讨论热度,显得更为顺理成章。不过有所不同的是,正因其过硬制作水准与超高的文学性艺术性,使得网友对其的“考古”更进一步——多角度深入评鉴与二度创作。

  尽管网友对文艺创作的“考古”,与学术意义上的“考古”意义相去甚远,但某种程度上折射着大众对于文艺创作、娱乐产品本身有着很强烈的表达和参与意愿。尤其是以Z世代为代表的青年群体,再也并非传统传播学意义上,被“魔弹”一击即倒的被动接受者。一方面以四大名著改编剧为代表的影视作品是他们“记忆深处的美好”,而更重要的是,全民创作时代,为他们提供了一方以自我为出发点,重新解读、拆解作品的空间。而这些声音被更开放的舆论场所放大,从而让有价值的赏析、有趣味的二度创作浮出水面,获得更大声量。

  94版《三国演义》主创或许不会想到,一部严肃作品在网友的“考古”中品出了“喜剧感”。“桃园三结义”中,为体现张飞粗鄙但真性情的一句“俺也一样”,能够在20多年后成为引发Z世代网友的观剧高潮点,引发弹幕“俺也一样”刷屏。第69集“收姜维”结尾,当唐国强饰演的诸葛亮,直斥王朗的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更被网友制作成为表情包广为流传。此外,剧集中的“三顾茅庐”“舌战群儒”更是被誉为“影视名场面”,成为网友二度创作的热门素材,生发出无数或有深度、或有趣味的内容。

  这样的“解构”与其说是对于经典的反叛,不如说是Z世代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于经典的喜爱。这股“四大名著”热,也带动一批高校教师深入解读原著的“视频课”大火。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曾亮相央视《百家讲坛》,近20年后在B站与新一代“重逢”,“吴承恩给玉皇大帝造了个简历”“(《西游记》杂糅儒释道)形成了一个类似现在5G网络的神鬼妖联合体”,一样的知识理论体系,通过贴近时代的表述“迭代”,也为新一代“考古”提供了更坚实的专业支撑。

  当然,在文娱消费逐渐垂直、分众化的年代,或许再也无法诞生触发一代人集体回忆的“全民级金曲”“经典”。可是,这并非是当下创作者转而选择炮制粗制滥造快消品、一味以翻拍消费大众情怀的借口。但愿这股“考古”热,不止让我们重新发现记忆角落里的“宝藏”,也能改写娱乐圈的商业逻辑——在扎堆追逐“头部产品”“流行趋向”的同质化生产中,能否为这些好作品的“长尾效应”提供相应的价值考量标准,让更多创作者,有底气甘坐一时冷板凳,成为奉献精品佳作的“孤勇者”。(黄启哲)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 《棋士》:非典型性善恶启示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