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向新时代文学高峰迈进

来源:人民日报2022-07-29 09:31

  作者:李云雷

  新时代新征程呼唤着新的文学创造。广大作家真情倾听时代发展的铿锵足音,生动讴歌改革创新的火热实践,文学创作取得长足进步。新时代文学主题更鲜明,体裁更丰富,类型更多元,传播更广泛,组织更有力。深刻理解中国文学在新时代的巨大变化与革新,总结提炼其经验与启示,能够更好助推我们向新时代文学高峰迈进。

  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

  文学主题与历史主题、时代主题紧密相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新时代文学的主题。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是当代作家的使命所在。

  以脱贫攻坚为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摆脱贫困的广袤乡土正朝着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文学界涌现出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王松《暖夏》、季栋梁《西海固笔记》等优秀作品,题材体裁各异,形式风格不同。从中我们能看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实践,看到扶贫干部、乡村群众、创业青年、支教老师等人物故事,感受到苦干实干的奋斗精神。与此相似,生态文明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新命题,也拓宽着我们的思想视野,给文学创作提供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作家们瞄准这些命题,以文学的方式记录时代步伐,描绘发展画卷。

  新时代文学主题更加鲜明,源于当代作家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加自觉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同时也离不开对文学创作的有力组织引导。“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越来越多的作家意识到,只有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以文学的方式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锤炼文学深入时代、表现时代的能力水平,新时代文学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代同频共振。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当代作家贯穿创作始终的功课。这不仅意味着作家要带着历史视野穿透现实,认识时代主题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书写时代主题所带来的重大社会变革以及蕴含其中的中国精神;还意味着对文学手法的探索打磨,更独到地切入主题,更艺术性地呈现主题,将主题高度真正转化成艺术高度。

  呈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

  “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新时代文学要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对生活广度与深度的开掘。创作者不能对生活的变化熟视无睹,而需要将“生活”对象化、历史化,敏锐发现生活的新变化新元素,从中洞悉生活本质,把握时代脉动,领悟人民心声。

  近年来,无论是报告文学和长篇小说在山乡巨变、城市生活、科技强国等题材上的深入拓展,还是网络文学在职场人生、青春励志、商海创业等类型上的跟进发力,都表明文学创作在“写生活”的维度上持续掘进。一些作品不仅捕捉到现实生活的变化,还力图探寻背后更深层次的思想观念变化,呈现人们不同于以往的感知、思维与情感结构,呈现当代中国人的生活变迁与心灵世界。还有一些作品把视野从中国拓展到世界,在与世界互联互通的舞台上书写多姿多彩的生活。如邱华栋“中国人在海外”系列作品就展现中国人在海外拼搏奋斗的生存状态,写他们身上流淌着的精神血脉和价值观念。石一枫《漂洋过海来送你》通过祖孙两代人的经历折射长达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从爷爷辈的保家卫国、工厂转型,到子孙辈的漂洋过海、世界互联,让我们看到更丰富的社会场景。

  新时代涌现了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现象,也活跃着许多走在前沿的时代新人。对作家来说,捕捉时代、书写时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发现“新人”,塑造新时代的新人典型。比如,今天的中国农民不同于鲁迅、茅盾、柳青、梁斌等作家笔下的农民,即使与路遥所写的改革开放初期相比,也已有很大不同。现在的农民过上小康生活,使用现代化农业机械,享受信息社会的便捷,这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新式农民,也是文学史上的作家没有书写过的人物群体。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和内心世界是怎样的?当下作家只有用心观察、用心体会、用心刻画,跳出既有经验,才能真正将其呈现出来。

  不只农民,如今的工人、知识分子、创业者、青年人也都与其他历史时期不同,有其独特的经验与生活。时代的飞速发展更是催生了无数新科技、新媒介、新职业和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文学予以发掘并呈现,写出新经验,塑造新典型。在付秀莹《野望》、杨遥《父亲和我的时代》等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新时代农民的新经验与新情感;在文珍、王威廉等青年作家的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新职业新人群的喜怒哀乐;在蒋一谈、陈楸帆等作家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未来已来,新的科技因素怎样融入并影响当今生活。这些都说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是文学萃取题材的无尽宝库,其中蕴藏的新经验新人物更是文学创新的源头活水。

  打开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视野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传统、现代因素相互交织,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彼此并存,既不同于以往的历史,也不同于经典作家已有的文学叙述。这就要求当代作家在提炼和讲述中国故事的时候,进一步打开视野,培养历史感与世界眼光。历史感可以让我们在纵向发展中发现时代经验的新意,世界眼光可以让我们在横向比较中发掘中国故事的独特之处。只有这样,才能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

  不仅如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宏观视野下,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新命题的激发下,中国文学不仅可以讲述中国故事,还可以讲述人类故事、宇宙故事。

  在近年来受到好评的阿来《云中记》、梁晓声《人世间》、陈彦《主角》、胡学文《有生》等作品身上,就能看到中国当代文学与世界优秀文学的同台竞技。一些优秀长篇小说中,厚重历史与时代现实交织辉映,以文学叙事凝聚中国人的经验、情感与记忆,让人读到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实、绵延赓续的精神追求和独具特色的诗性表达。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一方面对中国文学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中国审美旨趣,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也面向更广大的阅读世界,书写反映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生命史、情感史,发挥文学直抵人心的力量,为世界文坛贡献中国文学的独特光彩。

  在文学史上,新主题、新经验、新视野的出现必然会催生新的创作潮流。“新时代需要文艺大师,也完全能够造就文艺大师!新时代需要文艺高峰,也完全能够铸就文艺高峰!”我们期待新时代文学能够将新时代中国人的经验与情感转化为新的艺术、新的经典,讲述中国故事,凝聚中国精神,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作者为《小说选刊》副主编)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 《展开说说》:女性谈话类综艺的新形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