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古代诗歌的多义与反讽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古代诗歌的多义与反讽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08-02 16:50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语文研究院 詹丹

  文学文本自身的丰富、立体,为读者多元解读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提供了可能。在这方面,经受了时间检验的文学经典如《红楼梦》就是如此。鲁迅在为陈梦韶改编《红楼梦》的话剧《绛洞花主》写的“小引”,就提出了“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不同而有种种”一段话,为大家所熟知,不予赘述。这里谈文本的多元、多义解读,主要从篇幅短小的古代诗歌谈起,先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特别其开头一句 “枯藤老树昏鸦”为案例。

古代诗歌的多义与反讽

  对于这首小令第一句构建起的鲜明意象,不少学者都是从人的情绪底色角度加以分析的。

  比如陈伯海先生侧重于抒情主人公的心理感受,认为“它的意象构造上却投射着那位倦游客的迟暮、衰飒的心理感受,致使哀感沉重的氛围一开始笼罩了全篇。”而现代学者王富仁则在揭示人物的相似心态外,还认为从中可以生发联想, “在视觉上便会产生一个面目苍老、形容枯槁、表情迷惘而阴沉的人物形象”。但不论是论心态还是对具体人物的悬想,其实都属于一种人的审美趣味的解读取向。吴小如先生的解读则不同。他先是着眼于物的内在功能定位,然后把这种功能通过与人的境遇作对比,从而建立起前后的逻辑关联。在他看来:

  枯藤是依附在老树上的,而老树又是乌鸦住宿的地方。诗人的意思说,乌鸦到天黑还能回到树上休息,而流浪在天涯的人却不知道哪儿是自己的归宿。这样,昏鸦实际上起了一种跟人对比的作用。

  总之,这些不同的解读角度,其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是因为该小令首句本身就蕴含了这样的理解张力。这样的张力,也可以说是因为诗歌语言简洁、组合跳跃,留下太多空白可以让读者去发挥、去想象。只要这样的发挥和想象能自圆其说,我们很难用其中的一种解读来否定另一种解读,只能采取并存的方式,回应着古人的“诗无达诂”的命题。尽管从读者的习惯思维方式看,吴小如先生在提出人的视角前,先考虑了物与物的自身关系,有着更为曲折的解读思路,而这种思路,不同于那种只习惯从人的角度来看待“老树”的萧索意趣,而没有意识到,这才是“昏鸦”该去、想去的住处。在此基础上,再建构起与人的对比关系,是更能给人以启发的。

  关于多元解读,还可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题《渭城曲》《阳关三叠》):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顾随先生对结尾两句,就有自己不同看法。说是:“末二句够味儿,沈归愚以为乃王劝其友人语,余以为乃其友人语,二者相较,此意为恰。”

  沈归愚就是清代的沈德潜。末二句的言语本来很直白,无需解说。而且诗题着眼送行,一般都认为,说出这两句话的人是站在送别者而不是友人的立场,但毕竟诗歌中没有直接交代,于是,如顾随解读的,提出这话可能是友人对送行者说的,就变得非常有意思。因为这样一来,劝酒与被劝酒的关系改变后,似乎颠覆了常识。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通常的理解是送行者说:您再干一杯酒吧,出了阳关(您)就碰不到(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但顾随提出的另一种理解是,远行友人对送行者说:您再干一杯酒吧,(我)一出阳关,就没有(像您这样的)老朋友了。双向交流以及情味的浓烈效果,哪一种更好?前一种的表示隐含着看重自己的意思,似乎高估了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位置,有自作多情的嫌疑。而后一种表示是看重对方,重视对方在自己心中不可替代的位置,给人的感觉会更好一点。当然,也不能因此排斥前一种解读,这不仅仅是因为文本本身没有明确否定。更重要的,在生活中,用第一种口吻说话的人,倒是习见的,也是大家都这么理解该诗的基础。那么,提出后一种解读,增加了另一种可能,一方面是开放了解读的多种可能,其实也是在思考人际交流更感人、更恰当的姿态,这正是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解读文本的乐趣所在。

  不过,文学解读的多元、多义问题,似乎还应该跟反讽作基本的区分。

  反讽当然具有多义性,但反讽的多义彼此之间常常是对立的,是翻转的。但反讽也不是反语。尽管两者经常被人混用或者误用。反讽是出于不同立场的表达或者理解而带来了多义效果。反语则不存在表达的歧义,不过是正话反说或者反话正说而已,其内在的理解张力,是非常有限的。或者说,反语完全推翻了语词表面的含义,而反讽则更复杂地对待了表面含义,它可能保留了表面含义,同时添加了新的含义。这使得反讽能兼容多重立场。虽然也有人会因理解力的不够,听不出写下反语的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用意,但对作者来说,其基本意图是清楚的。当多义中最基本的两面正好对立时,就成了反讽。可惜有些人在解读时不能理解或者接受这种反讽性,他们习惯用一元论的思维方式把反讽用其他的修辞术语来解释,比如欲扬先抑,比如寓褒于贬,或者干脆不承认其中有不同理解的可能。

  例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就具有鲜明的反讽色彩。该诗是: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诗式》评其“结句壮甚”,这是把结尾理解为表决心了。但《唐人绝句精华》中的评点却作了完全想反的理解,认为:“盖‘终不还’者,终不得还也,连上句金甲着穿观之,久戍之苦益明,如以为思破敌立功而归,则非诗人之本意矣。”这样的两种不同意见,在《唐诗别裁》中是作为两可处理的,就是:“作豪语看亦可,然作归期无日看,倍有意味。”当代学者的各家解读,有的则认为这是表示悲壮豪迈的,如刘学楷先生论述的;有的则认为是表达哀怨不满的,如胡中行先生的论述;也有的解读,则是客观描述得不到破灭楼兰的结果不回家的事实,避而不谈诗人蕴含的感情倾向,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中给出的客观性注解。至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到底如何,确实很难探究,或者他自身也陷入一种无法明确立场的两难中,所以用这样一种反讽方式,把他的困惑暗示了出来。而就文本本身来看,因为这两种说法似乎都能成立,而参照当时为数众多的边塞诗、闺怨诗,两种解读也都有各自的传统。所以不固守于一种解读而接纳两种解读的可能,确立一种反讽视野,也许更为合理。顺便一提,围绕着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也曾有过是赞美还是讽刺的持久争论,后来有学者从反讽角度来解释,对不同意见做了兼容处理,也许不失为另一种思路。(詹丹)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武建勋:现实题材电影的内容生产与档期策略

  • 饶晓志:坚守创作本心,在商业与艺术间寻光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