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京中轴线承载的礼制文明与文化认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北京中轴线承载的礼制文明与文化认同

来源:中国艺术报2022-08-04 10:36

  作者:谢伟铭

  北京中轴线自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创建,至今已走过755年的历史。七百多年来,北京中轴线不仅是北京都城的建筑特色与标识,更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体现与见证。其中,礼制文明是北京中轴线蕴含的文明基因之一,体现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作为儒家“三礼”之首的《周礼》,构想了理想国都的建设模式。元大都的营建,将《周礼·考工记》所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中轴对称、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营城理念完全落实到了现实中,既是对儒家礼制文明的认同,亦是对礼制文明的传承。此后明清两代在北京城的营建和维护上都延续着礼的精神。

  “礼”表达和谐有序的秩序感

  古代建筑形制都有明确的礼的规定。比如建筑物的高度,以高者为尊;房屋间数以用“九”为尊,屋顶颜色以黄色为尊,等等。中轴线上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均建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是中轴线上最高的建筑群。太和殿、保和殿均面阔九间,后经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因木材原因,太和殿扩充为十一间,因此,太和殿成为故宫建筑群落中建筑等级最高的建筑,彰显皇权至尊。还有古代屋顶样式的等级从高至低依次为重檐庑殿顶、重檐歇山顶、重檐攒尖顶、单檐庑殿顶、单檐歇山顶、单檐攒尖顶、悬山顶、硬山顶、四角攒尖式屋顶等。其中,太和殿采用了我国古建筑最高制式的重檐庑殿顶,中和殿采用了单檐攒尖顶,保和殿采用了重檐歇山顶的形式。作为后妃生活的东西六宫区域,主体宫殿是次一等的单檐庑殿顶或单檐歇山顶。重檐与单檐,搭配不同的样式,形制不同,但又变动有序,呈现出整体的和谐。在礼的规范下,中轴线上的建筑群落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整体观之,黄色屋顶耀眼突出,绿色、黑色点缀周围,可谓主体突出,庄严又不失活泼。因此,虽然紫禁城规模庞大、宫殿众多,但在礼的安排下井然有序。秩序井然的生活正是在礼制中徐徐展开。礼制强调一种规范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范,一切才有理可循;礼制强调一种节制性,懂得节制,才能保证事物各得其所,在规范、节制中才呈现出和谐有序的美。

  “礼”呈现深厚的人文关怀

  “礼”不仅体现着对都城营建的规范,更体现着由建筑到社会、人伦关系的人文关怀。“礼有五经,莫重于祭”(《礼记·祭统》),祭祀典仪是礼制文明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礼制精神也经由一项项庄严有序、体系化的祭祀仪式表现出来。而用于开展祭祀活动的建筑也称为礼制建筑,中轴线建筑上的坛庙建筑均属礼制建筑,是古代帝王行祭祀之礼的场所。

  敬天、尊祖、重农、重社稷,一直是中轴线建筑所承载的重要功能,这种对祖先的敬重追溯,对天下社稷的责任愿景在各种礼制建筑的祭祀、庆典活动中得到传承。今天位于中轴线上的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1421年-1911年)祭天祈谷的祭坛,是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有学者统计,从明初到清末,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654次祭天大典。在古代中国人眼中,天具有主宰一切的力量,自然万物、饮食收成都仰赖天的滋养,并且天道向善,作为天之代言的天子要与天道合其德才能实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景,如果失其德而违背天意,人间就会遭遇灾害。因此古人云:“唯天为大,合其德者弗违。”“合其德”就要敬民、保民、爱民,“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守护着“合其德者”,也约束着天子的言行,从而古代中国人对天既满怀敬畏又心存感恩。对天的祭祀始终传达着感念天恩、惠施德政、祈愿天下安宁的人文情感。同样,太庙祭祖之礼也彰显着人文关怀,对祖先的敬畏和崇拜是对生命的产生和繁衍的感激和报答。元明清三朝都在太庙礼制中延续着祭祖的传统。祭祖之礼使人们慎终追远,不忘祖恩,在感念中生活,在有仪式感的规范中传承先祖的德行。当然,还有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先农坛祭祀,祈愿江山永固、万民安泰的社稷坛祭祀等。总之,在礼制建筑的祭祀活动中,无论是祭坛的位置、布局和建筑样式,还是祭祀的时间、规矩和礼仪制度都有严格的要求,在这些仪式和要求的背后,体现着报本反始、观照天下的人文情怀。

  “礼”体现新时代的大国风范

  礼制文明融汇于建筑制式中,又从建筑延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场景,并融入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中轴线历经了巨大变化,但“变化”之中有“坚守”,那就是礼制文明的延续与创新。

  首先,天安门广场的修建,成为新时代承载礼制精神的重要建筑载体。开国大典的举办,见证了中国从传统帝制社会向人民当家做主的现代社会的转变。自此,每逢国庆、阅兵等重要礼仪活动,都在天安门广场举办,天安门广场见证着国家典礼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其次,人民大会堂和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建立,两相对称,空间上分别位于传统中轴线社稷坛和太庙的正南方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对世代先辈人文精神的伟大创造的纪念和传承,表达着敬“祖”的文化理念;人民大会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会议的召开场所,是人民参政议政、商讨国家重大事项的地方,体现着对社稷的关切。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对天安门广场的修建,既延续了“左祖右社”式的空间关系,也从内涵上继承了“左祖右社”的礼制含义。同时,在中轴线东侧1公里处,2021年7月建成了中央礼品文物管理中心,其主楼设计吸取传统建筑的屋顶样式,采用集约的方形重檐廊式构形,也吸收借鉴了西方古典廊柱式建筑的空间比例与秩序。既传承了礼制文明的建筑样式,又融合了中西文化;既表达了文明交流互鉴的建筑主旨,又传达了中国崇礼尚和、雍容大度的外交精神。还有中轴线北延长线上一系列奥运场馆的建立,承载了系列大型庆典活动和国际体育赛事的举办,将盛大庄严、气势恢宏、礼序乾坤、乐和天地的中国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

  “礼”蕴含文化认同

  中轴线的礼制文明还体现着儒家文化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各民族对礼制文化的认同。元大都按照《周礼》的营城理念对中轴线进行设置和建造,设计者刘秉忠将儒家的礼乐秩序等思想贯穿于整体的建筑布局与具体的建筑形制及名称中,体现了元朝统治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明代北京都城的营建继承了元大都的中轴线格局,进行了创新和重建,并最终确立了北起钟楼、南达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较元时期的城市规划更加遵循礼制规范,将宫城与皇城所有建筑集中于城市中轴线及其左右对称排列,前朝、内廷分工明确,体现出等级分明、内外有别的礼制秩序。清军入关,没有拆除象征前朝统治的皇城,反而完全接受了明代京城的原貌,接受了中轴线建筑的规划理念和原则,并且将中轴对称、秩序井然的礼制要求推向极致。由此可见,北京中轴线的城市规划虽历经元、明、清历代统治者修建传承,但对礼的文化认同是一脉相承。

  学者刘凤云指出:“这个由不同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建造的都城,几乎无一例外地注重儒家的‘礼’制,并在‘礼’的规范下打造了城市的空间。”不仅礼的精神,北京中轴线还传承着“中”“和”“天人合一”等文明基因,都反映着不同民族共同的文化认同。如今,北京中轴线申遗恰体现了中轴线文化的独特价值和意义,也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肯定和认同。

  (本文为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北京中轴线承载的文明基因与文化认同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文学圈子到圈子文学:有机遇,亦有陷阱

  • 《解密》:这杯混合果汁够独特但不好喝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