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时代文学的新拓展与新经验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新时代文学的新拓展与新经验

来源:人民日报2022-08-05 09:21

  作者:白 烨

  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牢记使命任务,迎接机遇挑战,踔厉奋发、锐意进取,倾情投入、用心创作,推出大量优秀作品。新时代文学既取得长足进步,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对这些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助于推动新时代文学继续健步前行。

  紧扣时代脉搏  主题更为鲜明

  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是新时代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广大文学创作者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紧跟时代步伐,在创作追求、题材选取和主题营构等方面,始终心系恢宏壮阔的时代主题,朝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

  主题性创作日益成为文艺创作中引人瞩目的重要现象。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重大节点和重要事件,推动主题性创作长足发展。以报告文学为例,表现创党历史与建党伟业的《革命者》《孕育》《天晓——1921》《红船启航》等,反映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与重大成就的《浦东史诗》《为什么是深圳》《快递中国》《最好的时代》《敢为天下先:中国航展二十年》《东方大港》等,书写科技成就与重大工程的《大国重器——中国火箭军的前世今生》《大机车》《中国北斗》《中国桥——港珠澳大桥圆梦之路》《大桥》等,描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乡村国是》《悬崖村》《山海闽东》《诗在远方》《江山如此多娇》《幸福的旋律》等,状写英雄模范的《山神》《张富清传》《袁隆平的世界》《中国天眼——南仁东传》《农民院士》《脚印——人民英雄麦贤得》等,主题鲜明,引人瞩目,充满时代豪气。

  长篇小说也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主要表现为:党史题材写作明显增多,丰厚的思想内容与精巧的艺术形式相得益彰;现实题材中,书写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力作不断涌现,真实生动地表现城乡蝶变与山乡巨变。这两类题材的代表性作品,前者有《远去的白马》《乌江引》《千里江山图》《群山呼啸》《觉醒年代》等,后者有《战国红》《海边春秋》《经山海》《琵琶围》《三山凹》《野望》《暖夏》《大娄山》等,长篇小说领域呈现出既丰富多样又浓墨重彩的景象。

  在具体创作中,作家围绕主要题旨组织素材和营构作品,从不同角度探索深化。如报告文学《靠山》,通过描写村民挺身救护伤员、奋勇支援前线等真实历史事件,揭示“兵民是胜利之本”的深刻道理。正是在军民彼此依存、干群相互依靠的意义上,“靠山”的主题呼之欲出。还如长篇小说《远去的白马》,以误打误撞进入作战部队的女民兵赵秀英为主角,写她如何充分发挥组织才能和群众工作经验,组织打粮队帮助三十七团度过缺衣少食的艰苦岁月。赵秀英在战场上冒着生命危险抢运伤兵,在敌军轰炸中用血肉之躯架起战场通讯的生死线。作品通过赵秀英这个人物,既展现了普通党员的革命觉悟和斗争精神,也揭示了革命战争是人民战争的本质属性。

  主题更加鲜明,是作品在文本层面的表现,其背后是作家主体的积极投入。创作者力求在关注时代、感受时代的基础上,努力认识时代、书写时代。这种内在创作动力颇为可贵。

  贴近人民生活  壮大现实主义创作主潮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新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实践中,不断从人民生活中吸收营养、萃取题材。作家视野开阔,视点下沉,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各种写法多元并举,其中尤以现实主义为创作主潮。

  新时代长篇小说中,一些作品血肉饱满、脱颖而出,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如果细加品味,不难看出这些作品都是在继承现实主义基础上,或饶有新意或富有深意。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在这方面就很有典型性和代表性。长篇小说《人世间》展现一户普通人家的相濡以沫和不懈打拼,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及其背后的社会变迁与时代气韵。作品的成功正在于作者坚持和光大了现实主义传统。长篇小说《主角》以一位秦腔女艺人的人生起伏为切入点,把台上的“戏”与台下的人生连通起来,营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体现作者对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赓续。因故事独到、人物独特而获得广泛好评的,还有《群山之巅》《望春风》《陌上》《上庄记》《爱历元年》《曲终人在》《云中记》等作品,它们都是现实主义参天大树结出的累累硕果,向人们显示了现实主义的活力与魅力。

  现实题材与现实主义手法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现实题材讲究以生活故事和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现实,现实主义手法为此提供了最为有力的保证。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传统与文学精神、当代作家的文学素养与写作追求、文学读者的欣赏习惯与阅读需求等方面来看,现实主义文学一定会涌现更好的作品,得到更多的关注。现实主义精神将生生不息,现实主义文学亦将绵绵不绝。

  遵循文艺规律  组织引导更为有力

  组织文艺创作,开展文艺活动,推进文艺事业,都要遵循文艺基本规律。新时代文艺创作之所以不断走向繁荣,文艺事业之所以不断发展,离不开文艺组织充分尊重文艺家、遵循文艺规律,推动文艺工作者下气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花功夫“读懂社会、读透社会”,从而为文艺创作培植土壤,创造良好机会,推动文艺创作不断向前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作协利用“定点深入生活创作项目”“重点作品扶持项目”,先后扶持各类文学作品850余部和550多项,主题涵盖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领域。中国作协建立“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经验交流联系制度,开展“纪录小康工程”和“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召开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推出“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等。这些举措、工程与计划,紧密跟随社会新变与时代演进步伐,适应文学创作的现实需要,给文学创作者提供阅读社会的良好条件,创造书写时代的重要机遇。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与文学创作之间形成自然的链接,许多反映时代生活、满足人民需求的优质文学作品便源源不断地产生了。

  对于文学创作的组织与引导,还有一种方式,即编辑家、评论家的提前介入和深度参与:在出版之前,提出修改意见,帮助作品打磨;在出版之后,通过作品研讨和评论,让作品为更多读者所了解。纪红建《乡村国是》、赵德发《经山海》、陈毅达《海边春秋》、老藤《战国红》等作品,都在作家初步完成写作之后,由相关部门举办以编辑家、评论家为主的作品改稿会,为作品集体会诊把脉,面对面提出修改意见与建议,帮助作品补短扬长,进一步完善。这些作品经过各方面合力打磨,艺术质量显著提升,先后获得“五个一工程”等重要奖项。可以看出,改稿与评论等工作在打造文学精品力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新时代新征程,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以人民为中心”“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等方面,认准方向,持续发力,深耕细作。一批又一批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并以各自不同的光彩,共同构造新时代文艺特色,铸就新时代文艺高峰。这是一幅正在向人们徐徐展开的新时代文艺的壮丽画卷,也是新时代蓬勃发展的艺术写照。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这货哪来的》:国人与国货的情感连接

  • 《展开说说》:女性谈话类综艺的新形态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为了实现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长期可持续性,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要由数量追赶转向质量发展转型。
2023-03-06 16:13
自由、民主、人权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但不是只能有一种模式,所谓“民主对抗威权”不是当今世界的特点,更不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普世价值”的内涵实际上已经被窄化为特定的西方价值。所以我们应该超越狭义的“普世价值”观念,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
2023-03-01 10:16
做好国际传播,要做很多的研究,做到知己知彼,只有研究不断深入,拿出来确切的、有说服力的资料,才能增加我们对外传播中的论述能力和说服力。
2023-03-01 10:12
拓展监督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互联网+监督”平台,将具有强大公信力、权威性的传统新闻媒体与更迅捷、更开放的新媒体相融合,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的监督合力。
2023-02-17 10:53
通过数字生产力的动力变革、绿色生产力的理念变革和蓝色经济的空间变革必将加速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实现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推动新发展格局的加速实现。
2023-02-08 09:2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影响国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重大影响。
2023-01-13 11:25
坚持“以我为主”,多措并举建立和强化多元协同供应体系,增强持续稳定供应的能力;完善能源资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向管控,全面实施能源资源节约战略,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023-01-11 10:29
要想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既要立足于中国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回答好中国之问;又要拓展世界眼光、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回答好世界之问。
2023-01-04 10:38
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为传统产业带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及高水平供求动态平衡的加快实现提供了新思路。
2022-12-14 10:10
所谓网络意识形态,是指多元主体在互联网空间映现社会关系而形成的认知系统,借助网络工具得以呈现于网络空间的观念的上层建筑,其形成、呈现和发展依然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在一定条件下对现实实践具有反作用。
2022-12-02 16:16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要更好发挥园区产业和资源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2022-11-28 09:21
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社会系统,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是一件繁杂艰巨的系统工程,在总体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构建现代化总体性国家安全体系任重道远,需要政学各界通力合作、坚持不懈、不断探索。
2022-11-25 15:24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以独立、自主、安全的高质量发展为指引,积极推动全面、开放、协同、包容、可持续的引领性创新。
2022-11-15 09:28
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续写了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伟大辉煌,擘画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必将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11-11 15:05
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当然是“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但是人口规模巨大这一典型特征也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带来优势,充分认识并利用人口规模巨大的优势,可以缓解艰巨性和复杂性。
2022-11-09 09:37
伟大斗争锻造了中国共产党坚忍不拔的意志、无私无畏的勇气、不怕牺牲的精神、百折不挠的品质,这是百年大党的成功之道和青春密码,是我们赢得胜利和继续胜利的不竭力量源泉。
2022-10-18 09:4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