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漫长的告白》:在我生命中经历的第一次爱情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漫长的告白》:在我生命中经历的第一次爱情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08-19 09:25

  作者:章旭

  1

  相较于《漫长的告白》,曾用名《柳川》显然与影片的气质更相契。这个具有多义性的词,与这个具有暧昧性的故事,形成了某种内在的暗合。

  柳川(日译Yanagawa)是一座美丽的水城,是小野洋子的故乡,它清冷寂寥,诗性浪漫,蜿蜒的河流上总氤氲着迷濛的霜气,像一个旧日与来日相交织的梦境。

  柳川也是一个美丽的姑娘,她神秘、洒脱、飘忽,杂糅着令众多男子迷恋的风情万种,以及隐匿在身体表象之下的脆弱与疏离。

  故事与柳川有关。

  北京生长的弟弟立冬得知自己生命无多,便邀约哥哥立春与他同赴一段“追忆”之旅——去日本的柳川追寻哥哥昔日的恋人——一个叫柳川的姑娘。在那里的小酒馆,他们重逢了:兄弟俩坐在了最昏暗的角落里,而那个在人群中闭着双眼低吟浅唱的姑娘,美得一如往昔。

  柳川唱的是小野洋子的丈夫约翰·列侬的那首《Oh my love》:“Oh my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my eyes are wide open……”这样明媚的歌词,却漂流在淡淡的忧伤旋律中,表征了爱情本身的混杂性,甚至某种自反性。它仿佛是对那个恋慕对象的告白,但在现实中,它却往往只是一段没有回声的自言自语。比如柳川,比如立冬,关于他们生命中经历的第一次爱情。

  导演张律在一次访谈中指出:“从某种意义上,我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电影都是爱情电影,但不止于爱情。”《漫长的告白》当然也不止于爱情,但我还是想谈谈爱情,这个最俗气的主题。

  2

  和他们的名字一样,哥哥与弟弟的性情也南辕北辙。哥哥“立春”,正像春天,蓬勃而欢腾,狂放而不羁,充盈着一种向外生长的力量;弟弟“立冬”,则像冬天,沉静、蕴藉、孤怯,仿佛一个局外人,默默观察着这个世界。

  哥哥对于自己“散发魅力”的禀赋充满自觉,连日本小酒馆的老板娘也会在他的追问下承认:“你更招女人喜欢,而弟弟更让女人心疼”。弟弟在哥哥面前是自卑的,他对哥哥亦步亦趋,甚至因为满脑子与世俗格格不入的“怪东西”,而常被哥哥嘲讽该去“回龙观”。

  这样的两个男子,对于柳川的爱情,也自然呈现出迥异的纹理结构。立春对于柳川的爱是热烈而外溢的,但燃烧就意味着熄灭。二十年后,在柳川,立冬问柳川:“你到底喜欢我哥什么呀?”柳川回答:“我喜欢他那种不负责任的随便吧。”或许,对于一个正处于青春期,被裹入成长所带来的巨大裂变中,对外面的世界充满焦渴欲望的叛逆少女来说,那样炽热、奔放又充满不确定性的爱情真的是一种致命吸引。

  相形之下,立冬对于柳川的爱情,则寡淡而克制得多,它过于沉默,过于隐忍,如此晦暗不明,而让人难以拼凑出它的具体形态。直到二十年后,这场静水流深而盛大的爱慕,才在蛛丝虫迹中,一点点浮现出来。

  3

  这样似乎是由个体性差异所造成的相悖的爱情样态,其实指向的是最深处的关于“爱”与“欲望”的错位性理解——在很多人的理解中,爱与欲望是同一的。阿兰·巴迪欧在《爱的多重奏》中谈到了雅克·拉康的一个观点:“性并不使人成双成对,而是使之分离。”“实在,却只是快感把您带向远处,远离他人。实在是自恋式的,其关系是想象的。”“在性之中,最终,仍然只不过是以他人为媒介与自身发生关系。他人只是用来揭示实在的快感。”换句话说,在由快感抑或欲望所催生的表象性的“共同体”中,两个“主体”之间的交互性关系是不存在的,其在本质上最终只是一个自我指涉的系统,那个所谓的“对象”或“他者”不过是一个通向自我满足、自我完成、自我确证的“中介”。因此,在这样一种虚假的关系中,差异性是不存在的,“两个人”是不存在的,只有“我”一个,这样一种绝对的同一性,也注定会坠入一种绝对的孤独。

  而“爱”则相反。“在爱之中,主体尝试着进入‘他者的存在’。正是在爱之中,主体将超越自身,超越自恋。”“在爱之中,相反,他者的媒介是为了他者自身。正是这一点,体现了爱的相遇:您跃入他者的处境,从而与他人共同生存。”爱是一种真正的“关系”,它超越了自我指涉的封闭性回路,而是朝向他者的。爱是“我”和“你”的相遇,是“我”面向“你”走去,踏入“你”的生命体验,对“你”的轻轻拥抱。一如巴迪欧指出:“爱总是朝向他人的存在,他人带着他(她)的全部存在,在我的生命中出现,我的生命于是就此暂时中断从而重新开始。”在爱中,“我”的世界不再是同一性的重复,而是藉由差异性的相遇孕生出一个新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爱是具有某种本体论意义的。

  而立春和立冬对柳川目光的云泥之别恰好诠释了这样一种“欲”与“爱”的不可通约性。立春对于柳川,与其说是爱恋,不如说是情欲。阔别二十年后,立春最留恋的,依旧是柳川的肉身。他经由对柳川这样一个曼妙女子的带有情色意味的凝视,确证了自己尚未凋萎的男性力量。所谓的爱情,其本质上依旧是“自恋”。

  而立冬对柳川的爱,则走向了一种“真理性的建构”。他纯然地进入了柳川的存在,柳川的境遇,柳川的生活,而不是将柳川视作向自我复归的“媒介”。因此,即便在漫长的岁月中,柳川从未给予他回应,他也依旧安静地爱着她——在这个从差异性出发去体验着的世界中,爱是高于他自身的,那个唯一的“主体”。与其说他所朝圣的是柳川,不如说是绝对的爱本身。当她因为口音被小伙伴排挤而憎恨北京话,他戒掉了北京口音;当她被立春抛弃而意难平,他每天陪她去后海等立春;他录下了她第一次清唱的《Oh my love》;他为她学习了日语……在柳川同泡温泉时,立春轻佻地说出那句:“你看川儿越来越性感了”,而他却温柔地问她:“阿川,你幸福么?”他“看见”了她,从此跃出了自身,只关切她的生命情状——最本真的爱,便是这样无关欲望,无关回馈,而与她(他)命运的自觉的羁绊。

  4

  立冬也曾短暂地迷失于欲望之中——那次突破禁忌的触摸,却让他介怀与负疚了二十年。在柳川,立春鼓励他释放欲望:“川儿她挺随便的”,但他最终,只是给了自己一耳光。这一耳光,是一种认命——他处处模仿哥哥,却始终和哥哥“有壁”,那样的放浪终究不属于他;亦是一种抵抗——对于一个不爱自己的姑娘,一点世俗的情欲流淌都会构成一种侵犯。

  离开柳川那天,他只云淡风轻地对她说了一句:“我走了”。那些隐秘心事,最终和他一起,成为了宇宙中无声的尘埃,他直到生命终点,也不曾打扰过她。他留给柳川唯一的遗物是她自己的声音:那首他曾为她录下的《Oh my love》。他遵守了那句被柳川记住的诺言:“绝不在世界上留下任何蛛丝马迹”——除了对她的爱。

  这是他漫长的“告白”最后的句读。

  我很喜欢电影中关于月亮的意象。初冬的深夜,立冬和柳川坐在旅馆前的长凳上,他蓦然看到了月亮:“天上的月亮又大又圆”——二十年前,柳川在满月下拍手的场景,已经成为他最深刻的符号性记忆。而我则想到了夏目漱石那句经典的表白:“今晚的月色真美”。月亮这个物象,如此幽微地隐喻了立冬。那遥远地倾泻而下的月光,像极了他静谧、深沉又潮涌的爱意。

  缄默无声,却浪漫至极。

  最后,我想表白一下倪妮。虽然表演痕迹略明显,但她清冷、迷离又散淡的气质,实在过于迷人,尤其那个月下翩翩起舞的长镜头,美得不可方物。

  “Oh my love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My eyes are wide open,

  Oh my lover for the first time in my life,

  My eyes can see,

  ……”(章旭)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淬火年代》的“哑火”直击长剧创作之痛

  • 赵阡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