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躺在现实里的歌者

来源:北京日报2022-08-27 10:45

  作者:郭艳

  一日三餐,加之仰卧间腾挪,一如费尔南多·佩索阿所言——我感到我的整个身体躺在现实里。个人被深植在程式化的日常叙事中,看到具有陌生感的异质文本是欣慰的。面对芜杂却同质化的现代性生存,作家对于场景、事件、人物乃至命运不同维度的打量与观照是必要的,由此现实才可能以更加澄明的方式敞开。

  机械复制的现代生活中,人成为镶嵌在社会机器中的螺丝钉,螺丝钉们却争先恐后地为自己的个人主义正名。在物欲的轰鸣声中,偶或也有跳出生存肉搏的文本叙事,折射不一样的内心世界。残雪新作《文学人》(载《四川文学》2022年6期)呈现出对于“先锋”的当下次元的理解,是对于流行小说文本和叙事观念的反动。文本讲述了三两个相信阅读、钟爱文学的人的精神性生活,期待爱与被爱的人生方式。这些和催婚且不再相信爱情的时代形成相当大的价值错位。残雪的先锋性在当下退去尖锐、阴郁和自闭,变得温和、充满柔情和美好。她的文本依然义无反顾地和时代流行的各色观念针锋相对,且在无声的纯净中有惊雷。然而毋庸讳言,残雪文本中的温和、柔情和对于文学的精神性加持都属于1980年代,当下时代对于这些语辞的解释已然远远超过文本中的内涵与外延。时间在残雪的文本里出现了令人心疼的停滞,这个文本是残雪跟这个世界不和解的和解。罗伟章《从第一句开始》(载《芳草》2022年2期)是文学中年面对世界和人生的独白。这是一次绵长而诚挚的倾诉,而当下更多的写作仅仅是讲故事。在被抛入的生存现场中,文本讲述现代个体在梦想和现实之间的拉锯战。小说呈现了追梦人面对现实的龃龉、纠结和窘迫,以及贫贱夫妻百事哀中的坚韧。被物质生存逼压的人生场景成为鉴定梦想的试金石,一如小说所写——我不在时代里,却在潮流中。文本的先锋性在于:以物欲时代的喧嚣映衬现代个体自由选择的艰难,而不是以螺丝钉自居,抱怨铁钉上的斑斑锈迹。小说语言灵动,哲思睿智,飘逸动人。

  言为心声一直是叙事文学不辍的传统,观念的小说与经验的小说是叙事文本的一体两面。用现代小说观念讲述中国乡土的嬗变,既传递了作家的观念,也表现了农村的日常经验。尹学芸《一个人的风花雪月》(载《长江文艺》2022年6期)依然是这类写作的代表。这个形式朴素的乡村爱情文本表达了作者更为深层的理念:在乡土青年的日常婚恋生活中,两种不同模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让年轻的主人公很困惑。在经历了人生的打磨之后,年轻人各自回归到各自的生活中去。小说的观念性大于现实的丰富性,而其作为问题小说的时代性内涵则是:物质和资本侵蚀的当下,爱或者感性的体验让位于对生存本身的算计权衡,孰是孰非都没有一个来自于道德、情感、理性或者价值的评判。夏立君《俺那牛》(载《红豆》2021年9期)讲述带着点荤色的乡村的喜乐悲苦,摹写基层村干部、筋肉劳动者和他们的女人们在乡村伦理秩序中的蛮荒生存以及欲望表达。文本阐释了乡土的蒙昧与朴讷,人性的善与恶,乡村日常中令人无法容忍的鄙陋与残忍等等。乡土伦理之殇属于过去,也以暗影的方式笼罩着嬗变中的乡村。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实体书店却正在渐渐消失,将来书可能仅仅作为古董亦或装饰品存在。鬼金《星书店》(载《四川文学》2022年3期)叙述了实体书店在当下的命运,文本用先锋与写实的双向写作技巧,具象摹写了当下文化生态的某一类场景。伴随着实体书店的日渐消亡,文化人、时尚艺术、小众阅读等生存空间大大缩减,人与人面对面的文化艺术层面的邂逅、相遇与探讨渐渐成为遥远的过去,现代人进一步迷失在网络的虚拟空间中。“文青”曾经是个时髦的词儿,现在则暗含讥讽意味,甚至变成对于特定年代人物的缅怀。周嘉宁《明日派对》(载《十月》2022年1期)叙述了特定年代特定生活群落的文青生活,那时激情、诗意、未来和远方似乎都伸手可及。文本记录曾经可以挥霍青春和才华的日子,算是一代人对于往昔时光的祭奠。城北地带曾经是当代文学叙事的重要领地,蒙昧、欲望、自我和叛逆生长刺激着一代青年,也在诸多文学叙事中获得了合法性。随着经济生活的繁荣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的质变,曾经的城北地带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人性幽暗地带的讲述。民啸《一个街头摄影师的自拍像》(载《作家》2022年2期)探讨了个体精神自由与世俗生活之间的悖论。小说讲述一个站街女的故事,她既做着皮肉生意,又进行忘我的摄影创作。文本探讨了人性分裂中的自我、自尊和苟且、卑微乃至卑劣之间的幽暗难辨。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观了当下某个群落的生存状态,讲述人性幽暗面之狰狞可怖。

  科幻文本和神秘主义混合成一杯调性奇特的鸡尾酒,科幻叙事试图承载更多的人文厚度和人性的重量。夏笳《灵隐寺僧》(载《科幻世界》2021年12期)将佛教因果和高科技、人性、犯罪等因素集合在一起,讲述大数据信息泄露和暗网等新科技带来的犯罪,以及由此引发的新的人之恶。寺庙方丈给受到和将要受到新技术伤害的人立下超度的牌位,这些其实隐喻了技术时代新的伦理和道德危机。然而对于这些,人类远远没有做好应对的准备。阿缺《再见至尊宝》(载《科幻世界》2021年12期)叙述了女主人公因任性导致家庭命运发生逆转,男主人公大脑被超低温和超水压损伤,失忆的同时获得了高智商。他在获得突破跨越性智能之后,面对神祇般的“TA”,几乎追寻着更高文明而去。然而文本最终依然走向人类最为根本的人伦、亲情和道义情怀。

  总而言之,躺在现实里的身体依然希望如佩索阿所言:将宇宙随身携带,成为一个真正的歌者,并因体验到真理而快乐起来。(郭艳)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淬火年代》的“哑火”直击长剧创作之痛

  • 赵阡合: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银幕角色?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值此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回溯党的来时路,展望党的新征程,我们需要以更加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25-07-02 09:25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