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中秋应节戏的变迁

来源:北京晚报2022-09-10 09:07

  作者:陈均

  “长空万里,见婵娟可爱,全无一点纤凝。十二阑干光满处,凉浸珠箔银屏。偏称,身在瑶台,笑斟玉斝,人生几见此佳景。惟愿取年年此夜,人月双清。”这是昆曲《琵琶记·赏秋》中的名句。当古人将目光投向夜空时,看到的月亮并非遍布环形山与荒漠的星球,而是园林格局的宫苑。在西安出土的一面唐代月宫婵娟铜镜背面,镌刻的场景大概可以反映唐代人“看到”的月亮:一株桂树生长在中间,树下蟾蜍跳跃,左侧是玉兔捣药,右侧则是嫦娥舞翩翩。

  古人赏戏有应节之例,尤其是清代,每到节庆,总会应景大演与节日有关的戏剧,比如中秋节,就少不了演绎月亮里的故事,比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下凡等,彼时地上的人群在焚香拜月乞巧之余,观戏赏月,也别有一番人间情味。但是赏戏也有雅俗之分,在街市高台、商业茶园或者堂会里,大多演的是热闹戏,而家庭小宴则更注重情绪与气氛。在《红楼梦》里,贾宝玉对于热闹的神怪戏就很是厌弃。精于赏鉴的贾母,中秋赏月则要静听远处的笛声,追求的就是一种雅致的情趣。

  在中秋例戏里,从清代乾隆时期到民国,最为热闹的一部当数《天香庆节》。《天香庆节》的故事杂糅了月亮神话、清朝宫廷与帝国外交,说的是月宫里的道仙宋无忌与捣霜仙子玉兔奉太阴元君之命,去向中国皇帝进献月中丹桂,以祝贺中秋。途中玉兔逃走。与此同时,阳精大圣金乌,派遣赤兔向玉兔提亲,聘礼是其所盗暹罗国主的夜明珠。不料,玉兔与赤兔定亲,于是金乌与赤兔玉兔打斗。二兔败逃缅甸,将夜明珠献给缅王,引发暹罗与缅甸两国交战。宋无忌进献丹桂后,与金乌追至缅甸。太阳帝君收回金乌,宋无忌收回玉兔。缅甸和暹罗修好,共同上表皇帝,并且进献夜明珠、赤兔和金乌。这是一部二本十六出的大戏,一般在圆明园同乐园里的清音阁三层大戏台演出。从情节来看,这部戏里出现的缅甸与暹罗向清朝皇帝进贡的历史事件,正是发生在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五年(1768-1780)间,也是乾隆皇帝“十全武功”之一种。按照清宫编剧的惯例,这一类时事随即就会编入宫廷戏剧上演,不仅夸耀皇帝的功绩,而且在节庆宴会场合增添吉祥气氛。

  这部戏的完整版一般只在中秋前后演一到两天,但是所需演员众多,台上群兔禽鸟海怪纷纷打斗,煞是闹热,而且剧中情节涉及天上地下,在三层戏台之间用云兜穿梭,还使用船只、日月光等大型道具,可谓是一部前现代时期可以让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舞台剧。

  到了民国时期,内廷剧本流落民间,曾在宫廷演戏的王瑶卿等人将《天香庆节》稍加改编,以清宫旧戏相号召,仍然在中秋节时作为“应节戏”演出,颇受欢迎。

  剧评家张聊公在《听歌想影录》里描述看戏场景,“民国六年中秋夕,至第一舞台,观《天香庆节》,闻是剧编排,悉照前清大内所演,故欲一观其内容,王瑶卿与王长林,饰玉兔夫妇,李连仲饰金乌大仙,范福太饰……扮相光怪陆离,情节滑稽倜诡,皆莫可稽诘……观其缅甸王欲进贡,兔儿夫妇,遂以夜明珠进诸节,皆足表见当时天朝尊严之观念,宫掖神怪之理想,其为大内之老本子,殆无疑义,惟诸伶科诨,不免有随意增减之处,故尚能引发人笑耳。”由此可见这出《天香庆节》的卖点就在于热闹与清宫戏。当然更应节的是祝语,从“恭逢皇太后夙与勤恩夜寐勤政”改为“恭逢总统至德光昌”,也体现了时代之变。

  随着民国取代清朝,“启蒙”与“救亡”的理想将中国带入现代社会,对于月亮的感觉也随之发生变化。还在《天香庆节》作为应节戏流行一时之际,新近崛起的名伶梅兰芳正在引领新一代剧坛的潮流,他的梅党智囊齐如山曾在法国居留,观看流行欧陆的“小仙儿剧”,认为中国的神话剧只是“妖魔鬼怪”和“婆婆妈妈”,但欧洲的神话剧却有“高洁雅静”之精神。于是,在齐如山的建议下,因中秋节演剧之需,梅兰芳创演了《嫦娥奔月》。与《天香庆节》相比,《嫦娥奔月》没有那么热闹的场面,也没有演绎奇诡的神怪故事,只是以嫦娥与后羿的故事作为框架,亮点则在于“古装”与“梅舞”。

  从《嫦娥奔月》开始,梅兰芳陆续创演了《天女散花》《上元夫人》《洛神》等“古装戏”,将舞蹈作为戏剧的重要元素,被称作“梅舞”,之后形成“梅派”。“古装”与“梅舞”提供了一种“复古”式的视觉经验,宛如古代仕女画在现代舞台上的立体呈现,又加入了现代的舞台美术,譬如新式的灯光运用,给观众提供了新颖的观剧体验。更重要的是,《嫦娥奔月》制造了一种“热闹下的寂寞”的心理感受,在最后一场戏里,嫦娥叹息:“碧玉阶前莲步移,水晶帘下看端的。人间匹配多和美,鲜瓜觯酒庆佳期。一家儿对饮谈衷曲,一家儿同入那绣罗帏。想嫦娥独坐寒宫里,这清清冷冷有谁知?”

  在这部新剧里,虽然套用的是嫦娥千载以降的“寂寞心”,但是在热闹的戏院里,以“寂寞”达成与观众的“共情”,无疑是一种在现代剧场观剧的“现代体验”。尤其是和充斥插科打诨、神仙妖怪等旧式体验的《天香庆节》相比,同在中秋时节竞演,给人的新旧之感受应当会很强烈。就如张聊公的感叹“同一应节戏,雅俗之判远矣”。相比以前的雅俗之分,《嫦娥奔月》这种类型的戏剧其实是一种新型的雅俗合流,制造了一批新的城市戏剧观众和戏剧趣味。

  如今的中秋佳节,应节戏的惯例早已荡然不存。除了少数民俗展示场合,中秋拜月的习俗似乎也绝迹了。一轮明月照窗前,除了阿波罗登月飞船、月球车的现代科技和科幻大片,关于月亮的古典愁思仍然会萦绕现代人的心间。在城市的楼群里偶然瞥见明月时,或者当你蓦然念起古诗文里的月亮,或想起昆曲、京剧或其他的什么戏剧所演绎的中秋故事,譬如梅兰芳、马连良……那就不妨与古人一般“应节”且聊解这“万古愁”吧。(陈均)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无尽的尽头》:看到法律背后的人

  • 《吃饱记》:一只猫眼中的历史褶皱与人间烟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