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时代文艺“京”品是怎样炼成的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观察 > 正文

新时代文艺“京”品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北京青年报2022-09-22 10:05

  新时代的北京如何书写,这是当下北京文艺工作者们所面临的一大课题。

  今天的北京早已不是胡同杂院儿大栅栏那么简单,北京人也早已不是张嘴“吃了吗”,闭嘴“里格楞”。作为一座国际大都市,作为中国的文化中心,在当今的时代里,北京象征着怎样的一种人文精神,它具有怎样的艺术品格和审美意象?如何在继承的基础上,用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新的心态、新的手法去展现一个既具有深厚文化传统又具有开拓精神的城市,这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热爱这座城市在的每一位文艺工作者。

  北京是一个历史时空叠加的城市

  9月21日,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重点项目活动之一的“新时代、新北京、新文学”高峰论坛举办,90后作家李唐分享了他的创作故事。

  1992年出生的李唐,高中写诗,大学开始小说创作。出版有小说集《菜市场里的老虎》《我们终将被遗忘》,长篇小说《身外之海》《月球房地产推销员》等。曾获十月文学奖、“紫金·人民文学之星”小说奖。

李唐

  北京这座城市,对于李唐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的,从出生至今他一直在北京生活、学习、工作,外地朋友第一次来北京,都会让他为他们提供一些吃喝玩乐的建议;说陌生则源于他自认为对北京的熟悉。他之前读过老舍先生的传记,老舍1924年去伦敦任教,在英国当了五年讲师。在这期间接连写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京味文学作品。老舍还在这时细读了很多英国文学,尤其是狄更斯的小说,对老舍有巨大影响。

  “远离家乡,使得老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获得外部的视角,虽然身体远离北京,但精神上却更加完整了。也就是说,老舍先生获得了一种崭新的‘视野’,因而写出了最动人和崭新的北京经验。”李唐称,他自己由于缺少另外一种视野,在之前很多年的写作中,其实并没有多少北京元素或地域特色。他当时的想法是,希望写一种超越地域色彩的,可以连接人类普遍经验的文学。

  李唐还坦言,他并不是排斥写北京,只是他还没有找到书写的切入点。“当你跟一个东西越近,越熟悉,反而就越难以描述。就像盯着看一个汉字,它会越来越陌生。北京对我就是如此。”在李唐看来,写作者都知道书写北京之难,原因在于北京是一个历史时空叠加的城市,北京城可能并不只有一座,而是有许多座,它们相互叠加在一起,构成了如今北京的样貌。

  “我们是什么样子,它就会是什么样子”

  2019年,李唐第一次尝试北京题材的写作。他写了一个设定在民国时期的小长篇叫《上京》,促使他写这部小说的原始冲动,就在于他认识到了这种时空的叠加。那是一次很小的契机,他家住劲松,他无意中得知过去那里叫架松,因为民国以前那里有数棵巨松长得太高就倒了下来,人们用很多木架将松树托起,成了当时一景,此地就称为架松。解放后,则取用毛主席诗词里劲松一词改成劲松。

  “这是我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地方,惭愧的是我那时才得知一些它的前世今生。于是我开始阅读过去北京的一些资料,产生了写作的萌芽。”李唐称,他将小说设定在1918年五四运动前夕,离他写作的2019年正好一百年。

  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处在一个激烈变动的年代,国家和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道路,一切都是不确定的。那时的人会怎么做,他们想些什么?如果用我们现在的视野和经验去书写会有什么效果?因为他很少见到用现代经验去书写过去北京的作品。他把它当成与自己一直生活的城市的一次对话。同时这对他也是尝试与挑战,它很可能是失败的,但是它让他获得了不同的视野,就已经是最大的意义了。

  在李唐看来,城市是一个伟大的“人造空间”,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会聚到这里,每个人都为它添砖加瓦,我们是什么样子,它就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说乡村的山川河流是亘古不变的,那么城市的特点就是流动与变化。因此,城市的精神永远是创造与探索,探索未知与不可能,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封闭永远不会产生好的文学。

  书写新北京的作家 早已甩掉历史包袱

  高峰论坛上,比李唐大十岁的80后女作家马小淘谈起新时代新北京新文学时表示,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生机勃勃的时代。作为写作者,我们作品所呈现的不同角度,不同生命维度,共同绘制的时代画卷,才会元气盎然,色彩斑斓,信息量充沛。概念化、标语口号式的书写,其实并不是对一个时代的敬意。

  “在宏大叙事里,最重要的可能还是每一个微观的个体生命。尤其在我们的作品里,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还是需要通过一个个朴实、真切、烟火、世俗、让读者牵肠挂肚的文学人物,来构建,来解析。”马小淘记得在网上看到一句玩笑——“蜘蛛侠打击反派时随手举起扔向坏人的车,这车还是我欠着十年贷款新买的。”在马小淘看来,英雄蜘蛛侠和碰巧车被扔向坏人的普通人,都有很多可写的地方。

  今年2月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小小的圣火感动了马小淘。将传统中熊熊燃烧的奥运之火,幻化成灵动的小火苗,张艺谋接受采访时说,这样“更温暖、更从容、更简约”。马小淘认为,这个瑰丽丰富的时代,可能也要作家们点燃小小的火苗,史书记载的都是王侯将相的功名荣辱,而文学记录下人民的、北京的、中国的、世界的,在任何时代都可以共情的,包括真诚善良和美丽浪漫。

  80后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北京文联签约评论家徐刚对新北京与新文学现象进行了梳理与总结。在他来看,80年代那时传统京味文学所体现出来的京韵京腔等地域文化和地方风俗,与同时代的天津的津味文学、武汉的汉味文学、苏州的苏味及湖南的湘味文学形成了同时空不同地域文化间的文学书写景观。

  随着这些年北京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外来人口不断涌入成为新市民。书写新北京的作家早已甩掉了历史的包袱,不再是过去津津乐道的胡同、四合院。他们的笔下,北京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每天都在变化,他们不断呈现了北京文学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多元性,同时这是一种新的文学现象,需要不断地去摸索、去创作。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认为,新时代新北京新文学要有一个新的态度和新的方法。当下互联网社交媒体时代,作家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躺在茧房里,在舒适区玩弄着自己的文字、情绪与个人喜好的肉虫,而是要化蛹为蝶,飞向真正的大自然和更为广阔的田野,不能放弃一代又一代作家和诗人所坚守的梦想和志向。

  【“京”品影视谈】

  用对北京的“旧情”反映新时代风貌

  需要突破茧房的不仅是文学,在电视剧领域,艺术家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不久前举办的“新时代北京题材电视剧的叙事策略与审美意象”研讨会上,电视剧创作者和评论家们围绕北京题材电视剧创作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北京电视艺术创新发展的路径举措。

  演员果靖霖认为新时代的北京在当代社会转型中更具包容力与国际范儿,在北京文化与外地文化甚至外来文化的交融和碰撞中,形成新的形象、认知与文化特征,这些都可以成为新北京电视剧的创作灵感和素材来源。

  演员李光复从艺术实践角度出发,表达对北京戏剧与影视剧表演的体悟。“越是地域的就越是民族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戏剧表演要坚定文化自信,要充分运用地域性的艺术表演、用民族的艺术征服外国观众,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艺术讲究个性,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要塑造有血有肉、充满个性的角色,展现人性的光辉并使之富有生命力。他强调,北京文化有极强的生命力,能够打破地域偏见,展现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域特色。演员要通过对北京这片土地的深厚热爱与切身实践体验,以生动的角色塑造和个性化的表现,充分展现北京地域文化特征。

  北京视协副主席郝金明指出,今天新时代北京题材电视剧为创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如果一直停留在北京的前天与昨天,留恋着过去,就走不出过去的漩涡。影视剧创作者要走进新时代,在新时代中真正体会和感受北京,用对北京的“旧情”反映北京新时代风貌。(张恩杰 杨文杰)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烟火人间》:与媒介共生,与生活共舞

  • 张凯滨:演技类综艺怎能靠槽点、笑点制造爆点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