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赫尔博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在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里,经典文学同一粒粒珍珠,经过时间的淘洗,散发着夺目、耀眼的光芒,它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支撑和创新的源泉。经典是历史和时间留给人类的宝贵遗存,但同时我们也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判断,越来越多地参与文学经典化的进程。因此,解读、传承文学经典是每个人应当具备的人文素质。为了弘扬中华文学经典,挖掘经典文学的时代价值,光明网邀请到了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詹丹,围绕相关话题进行了探讨和分享。
读经典,注意避免需求错位
经典不需要人为定义,往往都是时间证明的。时间有时是最公正的,经过岁月的筛选、淘汰,已经把经典留给我们了。所以你会发现,我们经常阅读的一些书,它就是经典。比如《诗经》、《楚辞》,这些经典可能在某一时段内未必拥有庞大的读者,但是如果从一个较长的时间维度来观察,几百年、甚至是几千年,我们依然在读,甚至在日常谈话里会不自觉地引用,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经典是极具亲和力的,它能让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所以从整体上来说,真正的经典并非只适合于某个层次的人。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的作品,可能会存在入门的障碍。此外,随着每个人年龄的增长、阅历的积累,我们还能从同一本经典中找到与你相对应的东西,收获不同的感受。总之,只要一旦与它结缘,可以从年少一直读到年老,会陪伴我们一生。
如何启发年轻人读经典?我认为固然应该找到每个人所对应的层次,但也要让他们知道还有其他层次可以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注意避免需求错位。作为文化普及工作者,我们也肩负着一个使命责任,就是要告诉那些还没有接触经典的人,经典究竟好在哪里,这就是我经常说的“伟大也要人懂”,特别要以让别人接受的方式来传递经典的美妙。我们要勇敢地打破传播中的障碍和藩篱,让人们可以离经典近一些、再近一些。
谈教学,应试与经典可相辅相成
据说,有家出版社调查“当代青年十大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红楼梦》名列榜首。2018年,《红楼梦》作为传统经典被列入高中生语文必修的整本书阅读单元,“读不下去”成了一个无法绕开的问题。经典的内容和层次是非常丰富的,所以如果进行经典普及工作的话,我们要有这份自信,相信它能够打动读者、打动中学生。有好多人提出《红楼梦》让人读不下去,一方面它开头有些设计,可能让中学生有陌生感,一下子理解不了,但是真正读进去的话,还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只是在开始时,可以考虑设计一些所谓的噱头来吸引读者。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这些大部头经典,一些中学老师巧妙设计闯关环节,每过一关都可以斩获奖品,从而激励学生继续阅读,我觉得也未尝不可。虽然这是一个手段,但它强调了阅读入门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让学生真正进入其中,才有机会了解经典的真谛。
有一种观点认为,与应试挂钩是把经典肢解了,是将其庸俗化、机械化了。对此,我并不认同。真正好的阅读,应当是高于应试的,是把应试包括在内的。如果一个人读了经典,复述内容头头是道,面对考卷头脑却一片空白,这样的阅读也是有问题的。当然,这不是说考卷本身就无可挑剔了。如何解决命题上的问题?如果应试题目都侧重于固定的死知识,久而久之会形成一种思维的束缚。假如我们把应试题目放在辩证思维的层面加以挖掘,放在审美经验上加以引导,此时就不再是一种机械操作,而变成了一种综合能力培养的导向。日常的经典阅读训练,会让学生面对应试题目有驾轻就熟的感觉,未必就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好的阅读是能让人达到一种较高的层次和境界的。
当然我不绝对排除客观题,排除考一些需要死记硬背的知识点,但需要找到一些方法,将内容进行结构化处理。比如我们谈到《红楼梦》里人物多、人名也多,这就可以进行分类处理,发现人物间的内在联系。之前我分析过“元迎探惜”的大丫鬟,对应的正是“琴棋书画”,跟她们所伺候的小姐的趣味和她们本身的性格、修养是有关系的。这样联系起来记忆的话,就不是简单地背人名了,而是一种结构化的处理。如果从这个角度切入的话,应试也是可以纳入进来的,它与经典阅读绝非相互排斥的关系。
论发展:赋予经典以时代内涵
古老的经典与当下有何关联,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了解经典可以让我们更清楚地看清当下。古今有别,要了解这种区别,只有进行差异化比较,才能彻底看透今天的特质。比如,我们现在大都生活在一个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环境中,或许意识不到这一点是来之不易的,是很稀缺的,至少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是非常稀缺的。当我们读了《红楼梦》,了解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苦闷,也会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另一方面,古代的东西不仅可以让人产生差异性的联想,看到不同阶段的特征,也可以通过激活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子,将古代的东西转化成现代的理解,即完成现代化的转型,进入到现代生活当中,构成现代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形成我们价值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才是我们阅读古老经典的真正意义。
近期,话剧《红楼梦》正轰轰烈烈地演出中,这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以拳拳之心打造的诚意之作。我一直主张,如果《红楼梦》本身是经典的话,改编能否成就新的经典,确实具有了一定的挑战性,我是很期待以经典来改编经典的态度。我在写《<红楼梦>通识》的时候,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当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社会,我们应当以什么样的形式来演绎它,丰富经典的呈现形式,重新激发其活力,不断赋予经典以丰富的时代内涵,我想,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一道重要命题。
(光明网记者刘冰雅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