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拓宽文学价值 激发创造活力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拓宽文学价值 激发创造活力

来源:人民日报2022-10-04 09:40

  作者:薛 静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长安十二时辰》《开端》《特战荣耀》等一批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近年来成为收视亮点。回望网络文学20余年的发展,改编衍生带来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容小觑。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形成潮流已有10余年时间,不同题材、不同类型的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全面开花。前不久发布的《2021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显示:2021年网络文学改编影视剧目超过100部。在总播映指数前十名的影视剧目中,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占到六成,影视剧改编精品化趋势进一步凸显。

  网络文学缘何受到影视青睐?在大量的影视改编作品中,有哪些成功经验?网络文学影视改编,给网络文学、影视行业以及文化产业带来怎样的变化?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提升网络文学改编水平,进一步释放网络文学潜力,激发文化产业的活力与创造力。

  丰富题材,完善类型

  对影视行业来说,网络文学有许多先天优势,非常适合影像呈现。首先,庞大的写作人群带来丰富的内容素材。网络文学写作者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行业,有丰富的生活积累,这些在创作时往往转化为新鲜地道的知识背景、真实可亲的生活质感,以及引发普通人共情共鸣的观察思考。比如,就职于安徽省公安厅的法医秦明,将工作见闻和经验写入作品,用故事普及法医知识,展现洞察细节的慧眼,网络文学“法医秦明”系列多次被改编为影视剧,受到观众欢迎。与之类似,近年来网络文学领域中越来越多的“行业文”被转化为荧屏上的“行业剧”,为视听领域注入鲜活的现实气息。

  其次,网络文学以类型小说为主,为了在经年累月的连载中吸引并留住读者,很多作品注重人物描写和情节铺垫,人物塑造相对立体、个性鲜明,情节推进快、高潮迭起。这些叙事上的特点也为影视改编提供坚实基础,为影视作品的吸引力和代入感加分。

  第三,网络文学细分的类型题材,既能满足不同人群和市场的需求,也与影视产业的类型化相互协同,壮大影视类型矩阵。近年来,影视平台逐渐形成类型系列,一些平台将青春校园、悬疑推理、都市爱情等作品进行同类汇聚,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制定播出档期,打造特色鲜明的剧场品牌,放大传播效应。常规剧集之外,还有一些网络文学被改编为8到12集的短剧或微短剧。这些影视剧新类型收到市场的积极反馈。2021年网络文学改编微短剧新增授权300余个,同比增长77%。

  从接受角度来说,网络文学积累的高人气,也是影视改编所看重的。和其他影视作品相比,改编剧一般在预热阶段就会吸引大量原著读者的关注。他们一路跟着作品的连载阅读和互动。这些观众对作品非常熟悉,往往可以在选角、情节、影像表达上提出中肯意见,成为推动影视转化和传播的积极力量。从热心读者到热心观众,他们推动着网络文学走向更广泛的人群。

  锤炼品质,精益求精

  梳理网络文学影视改编中口碑出众、收视亮眼的佳作,会发现这些作品的共性是坚持内容为王,在影视转化的各个环节上锤炼品质、精益求精。

  从文字到影像,改编需要发挥视听艺术魅力,放大原著亮点。作为首部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网络文学作品,《大江东去》以细腻笔触描绘改革开放先行者们的奋斗故事。人物面对时代变革的蓬勃热情、遭遇挫折时的砥砺奋发,被描写得淋漓尽致。改编成电视剧《大江大河》后,一方面演员演技过硬,通过表演展现人物细腻的心理,主演之间的对手戏更是引人入胜。另一方面,在道具、服装、布景、调色等方面下功夫,通过富有影像质感的细节还原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风貌。扁担挑的行李箱、凤凰牌自行车、墙上的挂历、裤兜里的粮票……这些年代感鲜明的画面唤起了很多观众的时代记忆,让波澜壮阔的改革故事走进人们内心。

  从文字到影像,编剧与原著作者之间能否共通共鸣,往往决定改编成败。网络文学《庆余年》改编成电视剧时,距离小说结束连载已经过去10年。10年后的改编不仅让原著读者满意,而且“圈粉”了许多新观众。编剧通过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的创造性改编,将原作的轻松风格转化为正剧为主、喜剧为辅、庄谐得宜的风格。正剧部分情节严密、多重反转,节奏快、信息多;喜剧部分加入流行元素,贴合当代观众的观剧趣味。出色的剧本改编延续原作精神内核,提炼出跨越时代的价值和情怀,受到观众喜爱。

  近年来,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呈现从传统改编到IP运营的趋势,改编作品上下游之间的协同效应增强。同样是改编自网络文学的剧集,《隐秘的角落》片头动画独具匠心,暗示故事情节线索,引发观众讨论;《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主题曲婉转动人,登上金曲榜单,带动作品传播。这些都是IP运营统筹下,影视改编水平综合提升的体现。在影视改编作品的后续开发上,充分发掘原作资源,持续推进,如《大江大河》等相继推出影视续作,让故事更加丰满、剧集热度不减。

  跨界联动,迭代升级

  许多优秀影视作品成功的背后都有来自文学的默默支撑。相较于严肃文学的影视改编,网络文学的影视转化更具互联网思维,在合作模式、改编方法和平台搭建上都富有探索意义。网络文学的影视改编不仅创造性转化文学资源、拓宽文学道路、光大文学价值,还带来影视相关产业的发展,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活力涌动。

  影视改编反哺网络文学的发展。有人把网络文学在文学爱好者圈内的传播比作“内部测试”,影视改编无疑带来更大范围内的“公开测试”机会。它让许多小众类型的网络文学,走向更广泛的大众群体,并通过外层受众与圈内受众的互动,推动网络文学的类型创新。影视艺术的大众化还引导网络作家更加注重创作的主流化,更加密切与生活、与人民的联系。与此同时,伴随大规模影视改编的兴起,业界对版权界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版权保护成效显著提升,促进了尊重原创、鼓励原创的氛围形成和行业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

  通过改编,来自网络文学的内容活水持续推动影视产业的精品化创作生产。近年来,网络剧在刑侦、探险、历史传奇、青春爱情等题材上都有丰厚收获,尤其伴随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写作的加强,影视改编作品对时代的观照也越来越多,对观众现实需求的回应越来越积极。网络文学与影视正联手提升作品的文化品格与美学品格。

  影视改编作为网络文学IP开发较为成熟和成功的途径,对其他形式的改编、衍生起到示范作用,促进了改编实践的多元化。比如,网络文学有声改编规模正急速增长。截至2021年,主要网络文学网站IP有声授权近8万个,其中2021年新增4万余个,同比增长128%,成为目前网络文学存量与增速最大的IP类别。再比如,网络文学改编动漫成为国产动漫主力,改编动漫占全年新上线动漫50%左右。作为时下年轻人娱乐潮流之一,角色扮演类推理游戏和网络文学的合作也在加强,推理游戏剧本数量持续增长,部分网络作家转型投入游戏剧本创作。

  网络文学影视改编带来的不仅是文艺成果,还带动细分内容生态的发展和新兴文旅模式的出现。网络文学与影视的影响力叠加,为许多故事发生地、影视取景地带来人气。《开端》中的厦门、《隐秘的角落》中的湛江、《长安十二时辰》中的西安,都因网络文学及其影视改编作品的流行成为网红打卡地,带动当地文旅发展。成都的科幻产业、杭州的游戏产业等,也体现出文学、影视、旅游的整体联动,文创业态不断升级。期待网络文学的丰沛资源能促成更多高质量的文艺产品和文化服务,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薛 静)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