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书虫 > 正文

二十世纪旗袍兴衰录

来源:北京晚报2022-10-07 09:38

  作者:夏安

  清初,戏剧《桃花扇》讲述了明朝才子侯方成与名妓李香君的故事。在剧作高潮部分,日夜思念侯方成的李香君,发现久别重逢的爱人竟然剃发改装,顿时勃然大怒,毅然斩断情丝,悲愤而绝。《周易·系辞下》中讲道:“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服饰制度的确立得以治天下。服饰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严格的制度,在古代服饰除了御寒遮体,最大的效用就是确立阶级将权力可视化,服饰还是阶级社会里严内外、别亲疏、昭名分、辨贵贱的工具。在社会历史中,服饰绝不是简单实用的物品,在长久以往的传承中,服饰更是被赋予了诸多精神内涵。

  《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袁仄 胡月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月份牌广告画中的仕女端庄娇美,衣着时髦,其时尚气息远甚于商品气息

  清汉族女装大多为上衣下裳(或下裤) 刘蓬作

  1936年的月份牌美女画《执扇侍女图》描摹了当时的时髦旗袍和发型 杭穉英作  图片来自《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

  到了现代,服饰褪去了厚重的意义,时尚美观、便捷舒适、彰显自我成为现今服饰的核心。而近些年随着汉服的复兴,服饰再度以时尚美观的角度重现在人们的生活。这使得人们不禁疑问,中华传统服饰是怎样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的?而今传统服饰的归来又有怎样的意义?这些疑问不如让我们从服饰变化最为激烈的20世纪入手,随着北京服装学院袁仄和胡月两位教授所著的《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了解这百年间中华服饰的兴衰以及激荡的命运。

  二十世纪初,随着国门打开,中华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中华服饰也在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中融合、改良、摒弃、再造。女性自封建枷锁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后,便走在时代的前沿——追求时尚、追求展现女性的魅力,成为这一时代女性的特征。在汉服热未兴之前,旗袍几乎为中华女性传统服饰的代名词,在世界范围内,旗袍的认知度也是非常高。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旗袍脱胎于传统服饰,但同时也是产于20世纪的新服饰。

  在旗袍的诞生过程中,首先是清朝满族服饰与汉族服饰的融合。清初女性服饰与男性统一的长袍马褂不同,满汉两族妇女基本各穿各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满汉妇女的服装样式、装饰及审美趣味逐渐相近、相融,形成了特有的长袍“旗装”风格。而在辛亥革命后,旗装这一有着满族文化特色的服饰,成为上层旗女的服装,几乎在民间消失。在大概十年间,两族女性的服饰基本是互不干扰,而书中以张爱玲的《更衣记》确定了旗袍出现的时间,“1921年,女人穿上了长袍。”似乎就像雨后春笋,进入二十年代后,旗袍卷土重来。

  为什么女性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重新选择旗袍?书中给出了一种解释:女性在脱离封建枷锁后,追求与男性的平等进一步在服饰上显现出来。既然男子穿袍,女性也可以穿袍,似乎袍服被赋予了与男性平起平坐的意义。我们看早期的旗袍,非常像完整的男式长袍,也可以说旗袍是在男子长袍女性化的改良中诞生的。张爱玲就曾说过:“五族共和以后,全国女子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既然称为“旗袍”,服饰自然仿自旗人装扮,这在源头上与满清服饰关联至深,但是演化至20年代的旗袍,已融入了西方剪裁和现代审美。其一,运用传统烫熨归拔技术和西式服装剪裁中的收省以及装袖工艺方法,使得旗袍更为贴合女性身材,展露女性曲线之美。其二,审美发展和对女性的认同,促使女性更愿意展现自己的身形之美,使得旗袍设计突出了东方女性人体之美,从而出现了短衣袖、高开衩、紧腰身等变化。此时的衣服属性淡去了民族分歧,转而向时尚和新的女性意识靠拢。

  初期旗袍宽肥没有开衩,下身着裤装,与旗人服饰较为接近。但从20年代后期来看,已经有人不在内穿长裤了,开衩也越来越高,隐约露出的小腿,引起了封建者的恐惧,一时道德沦丧的说法大行其道。但因为女性的大胆突破,尤其是在上海那种宽松自由的氛围中,旗袍才能真正彰显女性反对封建势力的勇敢,解放女性并突出女性的价值。1929年南京民国政府制定《服制条例》时,规定了女子礼服分袄裙和旗袍,旗袍被确立为现代中国女性的“国服”。

  到了上世纪30年代,旗袍成为中国都市女性的重要服装,各个阶层的女性只在做工、面料、质地和穿着方式上有差异。上海作为现代旗袍重要的策源地,着重于突出江南女性的纤巧玲珑的体态,之后迅速向周边向全国流行开。与我们认知有所不同,旗袍并非在北京等北方城市发展起来的,而是远在南方的时尚之都上海——因此旗袍自打改良诞生后,其核心价值就不在于民族与旧统治者认同的价值,而是以自由、个性、时尚为内核的传统服饰产物。

  30年代,旗袍下摆开始趋长,长到必须配着高跟鞋才可以行走。这一时期基本上确定了旗袍突出腰臀部修身和下摆开衩的固定样式。当然,作为全国女性共同服饰的旗袍,其开衩程度也不同,一些摩登女郎的高开衩,也让旗袍有了性感的意味。上世纪20年代流行的丝袜,搭配高跟鞋,再穿上短款的旗袍,成了那个时代明星、名媛的固定搭配,更多时尚元素的附加,也让旗袍拥有了多样的面貌。旗袍上身的改变也随着审美的变化而变化,袖型越收越窄,越收越短,1937年后,袖长缩至肩下两寸,几近无袖,充分展示女性的手臂。男性的长袍和女性的旗袍,组成了中国男女的服装样式。除了农村地区和保守的传统家庭女性还保留着传统的袄裙、袄裤,在城市中女性基本上都身着旗袍。一时间西式女装、中式旗袍、中式袄裙组成了当时中国女性的服饰样貌,这个时期的女性在中西方潮流交织下,释放出无限的创造力,中式、西式、中西结合、半中半西的服饰层出不穷,这也组成了今人对那个时代女性的想象模板。

  旗袍从上世纪20年代发轫,到30年代基本定型,40年代趋于成熟。旗袍在微小的改良中趋于完美,各种成熟的装饰手法和工艺技术使得现代旗袍更加精巧。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层面并没有对服饰制定制度,这也是头一次在中国开国后没有进行改元易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服饰上是新旧并存,中西都有,基本上是有什么穿什么,没有明确的标准。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制定新的服饰制度,但成功推行了新的服饰和审美,这一切并没有依靠政府法令,而是依靠意识形态的力量完成了服制的改革。

  随着时代发展,旗袍被打上了各种标签,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退却。加之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女性充分参与到体力劳动中,旗袍紧身合体的形式自然不适合劳动者穿着。女性追求平等的形式,也变成和男人一样穿军装、穿工装,这样旗袍失去了它的生存空间,也就渐渐退出了潮流舞台。直到80年代后,随着国家的开放,以及对于民族自信的探索,旗袍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甚至成了新的时尚潮流。

  从旗袍的缩影中去看这百年间中国的变化,现代的汉服复兴仍旧是中国与世界在融合激荡中产生的反思,中国历经的20世纪是新旧观念混杂、东西文化碰撞的百年。《百年衣裳:20世纪中国服装流变》全方位以“衣冠”了解中国的时代变化。书中丰富的插图,让读者可以直观了解那些年中国人的风采,其中既有历史照片、家庭写真、服装实物及老月份牌画、老插图等作为重现,亦有当代名家的水墨题图、淡彩插图以为点睛。(夏安)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周思明:精品化引领微短剧创作

  • 《雪豹》:走进生命的诗篇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2024-01-04 15:35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2023-12-14 17:59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2023-11-09 10:22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
2023-10-24 11:06
文化交流很重要,我们在讲“一带一路”的时候,也需要讲“共建国家”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其实我们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一带一路”不是单方面的施与,而是双向的或多向的互利。
2023-10-10 09:58
我们必须要全面把握东北向北开放的历史使命,通过推动东北亚次区域、国别合作,破解东北亚各国战略意图和利益不同、战略互信缺失的困境。
2023-09-27 09:53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