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文化综艺永远在创新

来源:齐鲁晚报2022-10-18 09:46

  作者:师文静

  近日,随着《诗画中国》《闪耀吧!中华文明》等崭新的文化节目陆续播出,观众又见识了此类节目生机勃勃的创新力,它们以丰富的节目样态和新颖的表现手法,让年轻人也沉迷其中。不仅是内容越来越丰富好看,而且通过多元化创新表达,节目也越拍越有高级感。在文化综艺节目里,观众可以真正遇见如诗如画的东方传统美学表达,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传统艺术、文博考古

  两大主题节目精耕细作

  传统艺术和文博考古是这两年传统文化节目的重头戏,很多节目在这两大领域不断深耕细作,拿出越来越好看、越来越惊艳的文化综艺作品。

  在诗词、典籍等传统文化艺术精粹被不断做成文化节目后,经典传统画作也成为创新化表达的依托和对象。大型文化节目《诗画中国》近日开播后,引发观众热议,节目在艺术表现形式与内容题材上拓宽新领域,堪称文化节目典范。这档节目从近千幅作品中选出40余幅画作、50多首诗文,畅游诗中画,品味画中诗,观众跟随节目领略《竹石图》《墨梅图》《杂花图》《昭陵六骏图》《万壑松风图》《公孙大娘舞剑图》《溪山行旅图》等经典画作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蕴,感受独具特色的中华美学追求。在节目形式上,从汉唐气象、宋元境界到明清风韵,节目以诗画贯通全局,创作了一批歌曲、舞蹈、音乐、吟唱、武术等作品来演绎这些诗画,体现了诗情,更演绎了画意。整个节目精致、精美又恢宏大气,掀起一股文化风潮。

  聚焦传统艺术的文化综艺,还有最近刚开播的《中国有川剧》等。在《中国有川剧》的舞台上,演员们带来了《石怀玉惊梦》《逼侄赴科》《马房放奎》等一系列代表性川剧作品,在虚实结合、移形换景、实景穿越等技术手段的加持下,为广大观众打造了一场川剧盛宴。

  除了传统艺术被不断地创新表达,文博考古也一直是文化综艺节目的重要内容类型,而且节目模式不断创新,文博寻访、考古探秘等节目不断涌现。

  近日开播的大型文化节目《中国国宝大会》第二季,延续传统的知识传播节目模式,再次开启探寻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奇妙之旅。十二期节目分别围绕“动物、饮食、游戏、服饰、军事、经济、运河、科技、交流”等主题,奉献上气魄宏大的文物主题大餐,观众可以认识红山玉龙、妇好玉凤、河姆渡陶猪、错金铜博山炉等精彩绝伦的国宝。

  刚收官的首季《中国考古大会》打出“考古空间探秘”的旗号,用13场纵横时空的“遗址遨游”,为广大观众送上文化盛宴。从距今七十万年前的周口店遗址到八九千年前的贾湖遗址、六千多年前的城头山遗址、五千年前的良渚遗址、三千多年前的殷墟遗址,再到三星堆遗址、二里头遗址,节目浓缩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自带耀眼光芒。

  正在播出的文化探索纪实节目《闪耀吧!中华文明》以考古现场为依托,以一线考古专家、资深文博历史学者第一手的真实经历和研究成果为支撑,展现三星堆、秦始皇帝陵、唐长安城、“南海一号”、殷墟、敦煌等六个考古现场和文博

  秘境,大唐遗宝等历史谜团也铺陈在观众眼前。《闪耀吧!中华文明》邀请陈坤等明星,以年轻的语态解读中华文明的闪耀时刻,激发着当代人对传统文化和当代国潮的兴趣。

  刚收官的《博物馆之城》从博物馆与城市的角度切入,聚焦北京这座拥有200多座博物馆的城市,彰显古都风韵。节目带着观众沉浸式看懂博物馆,首次公开各大博物馆的文物库房,首次公开尘封在万寿寺佛像背后的祭疏、紫檀博物馆天坛模型内部结构……传递硬核的博物馆信息。

  内容博大宽泛

  节目主题一直在拓展

  从诗词、画作、舞蹈、书籍、国宝、戏曲、非遗手艺,再到饮食、服饰、文化遗址、考古现场等,文化综艺节目聚焦和关注的内容在不断地拓展边界,把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以新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此前的文化旅游探险节目大多聚焦风景名胜、秀美山川等,而在新播节目中,文化旅游探险开始聚焦乡村。《山水间的家》带领观众走进美丽乡村人家,探寻山水田园间的诗情画意,也在一个个“乡村微缩景观”里探寻中国乡村发展的内在经验。每期节目探访两个乡村,由主持人、文化学者组成“新村民”小队,共同踏上一段山水旅程,深入农家,体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田园之美。而文旅节目《还有诗和远方·诗画浙江篇第三季》中,节目嘉宾以名诗佳句为指引,从不同视角立体呈现浙江省多彩风景之美和意蕴丰富的文化之美。节目在诗歌与地理、文化与旅游、历史与当下的结合中,打造出一幅幅古老诗歌照拂今人心境的“宝藏文旅图鉴”。

  美食文化也是文化综艺节目的青睐主题,美食探险、美食记录等节目甚是流行,而当下不少文化美食节目,开始聚焦地域美食,深挖地域美食历史和风土人情。刚播出的《好味知时节》就以乐山甜皮鸭、泸沽湖白马鸡汤、火盆烧烤、坨坨肉、东坡肘子、龙眼酥、茭白炖猪蹄等美食,展现出食物所带来的氛围感,系统化书写西南地区的美食风俗志。节目中丰盛的菜肴、新鲜的食材、欢聚的场所被镜头捕捉,节目蕴含历史地理、文学艺术、风土人情的互相融合。这档节目中,观众可以深入了解西南地区历史文化。

  文化节目还延伸到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主题,展开跨文明体系的对话与节目创新。《遇鉴文明》每期节目以一中一外两个文明载体的交流为主题,邀请中外文化学者,以访谈的形式配合外景短片、文艺表演、AR环屏视觉展示等多种手段进行。节目在十二个领域展开中西交流对话,古琴、瓷器、京剧、国画、园林、家具、服饰、中餐、舞蹈、茶、诗词、故宫等经典国粹,以及钢琴、玻璃器、歌剧、油画、西餐、咖啡、卢浮宫等西方文化元素,互相碰撞出耀眼的火花。

  多元化表达创意不断

  节目越拍越有“高级感”

  文化节目除了在内容题材上不断地拓新,节目多元化表达方面的不断探索也让观众耳目一新。一些节目融合话剧、影视、探访、音乐等多样的表达方式,再通过高科技感的舞美,拓展着节目的呈现样态。一些节目打破舞台限制,走到山川大地、古迹名胜等地拍摄,为观众呈现极为震撼的视觉冲击。不断追求表达创新的文化综艺越来越具有视听审美的质感、高级感,让观众爱不释手。

  而像《典籍里的中国》《中秋奇妙游》《国家宝藏·展演季》等文化节目已经做到了视觉效果的炉火纯青,将舞蹈、话剧、音乐等艺术元素与传统文化、文化遗产相结合,采用影视化的拍摄方式,给观众带来看影视大片的视觉体验。《国家宝藏·展演季》中的舞蹈诗剧《入画》以舞姿绘就江山青绿,展现《千里江山图》的精神内涵;舞者与机械臂合作创意舞蹈,描摹现代质感的《万岁通天帖》。节目营造的恢宏、壮美的视觉效果,惊艳观众。而《2022中国诗词大会》一档诗词挑战节目竟然也拍出了文化大片的感觉,舞美设计从“日晷”中取得灵感,设置360度环形屏幕,运用大量虚拟技术,展现四季变换等大片美景,给人以赏心悦目的视觉体验。

  再比如,《诗画中国》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与多元艺术形态为传统诗画作品赋予新表达。节目中,XR、CG、裸眼3D、全息影像等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诗、画、音、舞、剧、曲等艺术形态的融合,辅以电影级别的拍摄与制作,让经典诗画“活起来”,整个节目典雅诗意,视觉效果、沉浸观感、艺术冲击力都很强,满满的高级感。比如观众可以跟随画中人物畅游《溪山行旅图》等经典诗画,在CG技术还原的墨色山水中徜徉;钢琴家郎朗置身明代画家徐渭的《杂花图》卷中,和交响乐队共同奏出一曲数字水墨交响;舞者跃入水下,于巨大的《水图》画轴之间,舞出南宋马远笔下的十二种水形、水意。这个节目通过各种科技手段和创意表达,将诗画与杂技、舞蹈、音乐等艺术形式美轮美奂地融合在一起,节目的质感令人叹为观止。

  《遇鉴文明》节目则采用了“科技+艺术”的节目呈现方式,首次将《姑苏繁华图》中清代的苏州城景象,用AR技术重现;首次将国画《人物龙凤图》用精美的视觉及AR进行还原,观众不仅能在访谈中获取知识,还能非常直观、沉浸式地感受传统文化艺术。(师文静)

  原标题:入诗入画的东方美学大展台,文化综艺永远在创新

[ 责编:崔益明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捕捉公共议题,回归叙事本位:看微短剧何以强化公共表达

  • 《棋士》:非典型性善恶启示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