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国节日“奇妙游”》靠什么持续“出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中国节日“奇妙游”》靠什么持续“出圈”?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11-03 21:24

  作者:张经武 王雯 

  作为2022年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收官之作,河南卫视《重阳奇妙游》如约而至、不负众望,带来《云窟万象》《国色天香》等精彩节目,为观众奉上了一场饕餮盛宴。至此,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整整走过两年历程。完成了对中国主要传统节日文化的两轮“活化”传承和利用。尽管春秋轮转,此去经年,但该节目并没有褪去光环,还能持续带来新的话题和关注。这让人称奇也引人思索:中国节日“奇妙游”,靠什么持续“出圈”? 

《中国节日“奇妙游”》靠什么持续“出圈”?

  讲好中国故事,打造文化宇宙

  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号召,河南卫视中国节日“奇妙游”系列节目应用而生。该节目坚持以文化立魂、以专业立命的创作信条,深深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不止。与传统节日晚会不同,中国节日“奇妙游”摒弃了简单地以艺术表演图解节日文化的方式,通过叙事体现真实感、沉浸感和临场感,进而激发受众共情,引发观众共鸣。

  中国节日“奇妙游”以熟悉的叙事母题,引导观众走入节目核心,唤醒观众共同的节日文化记忆。以2022年《重阳奇妙游》为例,节目选取了“寻宝”的叙事母题,巧设激励事件,借唐小可与唐小竹寻“孟嘉的帽子”“王勃的笔”“心中的最美时光”和“陶渊明的桃花酒”四件宝物的过程,将舞台表演分为四大模块,引导观众在舞台连续性文本中畅游,带来极具趣味性的审美体验。与此同时,节目还在叙事中将“寻宝”与“寻家”的主题进行关联隐喻,在趣味审美中道出重阳佳节登高思归的文化意旨。

  中国节日“奇妙游”节目还突破了传统节日晚会“主持人+舞台表演”的创作模式,采用“情景剧+舞台表演”的艺术形式,以“剧式表达”所具有的真实、沉浸、临场魅力,在潜移默化之中消弭表演者与观看者的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身份距离,给观众带来强有力的心灵冲击。在2021年《七夕奇妙游》中,唐小天穿越到大唐神都洛阳,在与月老的嬉戏对话中,相继呈现出昆曲《牡丹亭》、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和豫剧《白蛇传》舞台艺术,上演了一首又一首的千古爱情绝唱。此时,观众穿越时空,摆脱了千年后旁观者的身份,成为了彼时他们爱情故事的见证者。

  中国节日“奇妙游”还与科技共谋,精心打造具备沉浸感的叙事空间,帮助观众更好地进行“文化神游”。系列节目在服装、布景和音乐上煞费苦心,讲东都洛阳,便让演员身着唐制襦裙,眉间点上花钿,漫步在坊市大街中;讲诗人屈原,演员们束起高发髻,于山水间饮酒,在庙堂上惆怅。此外,节目还通过5G、AR、VR以及裸眼3D等先进技术,打造出想象与现实兼具的“拟像”场域,让观众沉浸其中,久久回味。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节日“奇妙游”致力于深挖互文叙事的可能性,于微观处打造“唐宫宇宙”,在宏观上打造中华节日文化宇宙,以期同观众建立观看契约,提高受众黏着度。从微观上来说,该节目以出圈之作《唐宫夜宴》中的唐佣为中心,衍生出戏班台柱唐小可、医圣后代唐小竹、重臣之女唐小月等人。借助人物之口,讲述叙事母题;借角色之眼,尽收文化光影。从宏观上来说,传统佳节成了“奇妙游”的创作准则,每逢节日,故事主角跨越时空,与华夏儿女共感共思共祝愿。 

  强调多元融合,突破圈层壁垒

  中国节日“奇妙游”强调多元融合,并以此突破圈层壁垒,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这种多元融合主要体现在科技与文化融合、观众审美需求融合以及媒介传播手段融合三个方面。

  首先强调文化筑基与科技赋能。通过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打破古今壁垒,克服文化“抽象玄奥”“养在深闺人不识”等困境与刻板印象,化抽象为具象,变概念为意象,凸显文化之美。如以钧瓷窑上舞展现窑变过程,以龙门窟下蹈诠释石刻文化,以入河图之境述说大宋都城开封繁华,以登高山之巅抒写李白豪逸傲气,以潜洛水之深展示神女婀娜多姿,以赏星雨之华讲述牛郎织女不朽爱情。

  中国节日“奇妙游”还在寻求文化通约性与共同价值的基础上,融合不同年龄受众、国内外受众等不同观赏人群的多元审美需求,打破受众圈层区隔,实现了“圈内走出去”“圈外走进来”的跨圈层传播效果。如2022《端午奇妙游》就融合了喜剧、悲剧、武侠、爱情、主旋律等类型元素,将无能侠士之滑稽、忧国君子之悲愁、天下第一之争夺、思念恋人之忧思、驰骋沙场之壮烈融于一期节目,成就了一场老少咸宜、男女皆爱的文化视觉盛宴,在海内外各大传播平台广泛传播,广受好评。

  另外,作为新媒体技术的受益者,中国节日“奇妙游”注重媒介传播手段的融合,强调全媒体+融媒体+跨媒体的大视域建构,打破了新旧媒体区隔和媒介形式区隔,实现了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如《龙门金刚说》采用漫画+说唱的形式,消解了龙门金刚形象的庄严性,使其变成一个可爱的“纸片人”,拉近了观众与历史文化的距离。《豫见》更是将新潮的赛博朋克风同千年前的花木兰选段相结合,在鬼畜文化中展现女性地位的崛起这一时代特征。2021年《唐宫夜宴》火爆“出圈”后,河南卫视通过“全网征名、演员海选、剧本征集”等方式,将唐佣形象更换为邻家小妹。在这个过程中,网友成为了无偿的数字劳工,既参与到节目的前期创作中,又在节目播放中游走于整个文化宇宙,乐此不疲地寻找“彩蛋”,形成带有自我情感色彩的“二创”作品,起到了反哺节目的效果。 

  注重仪式传播,询唤价值认同

  仪式是人类社会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程式化的、不断重复的社会行为,它链接和转化着现实世界与象征世界,是文明接受者民族意识与集体记忆的载体。中国节日“奇妙游”在题材的选取上就极具仪式感。无论是阖家欢乐的春节,还是歌颂挚情的七夕,抑或登高而望的重阳,都伴随着华夏文明典型的仪式文化。在此基础上,节目力争再现古人佳节时分的风俗习惯,以此联结今人之思,助力大众在同一宇宙逍遥游。如《七夕奇妙游》中女子描黛青、贴花钿、点绛唇,《端午奇妙游》中的挂艾草、包粽子、赛龙舟等,力图唤起观众对美好文化传统的记忆。

  文化仪式不只是一种文化符号,还通过仪式过程营造了一种象征性公共空间,人们借此分享共同文化习俗、社会信仰和价值观念,探讨共同话题,达成更多共识,从而达到促进社会治理与进步的目标。2021《春节奇妙游》之后,盛唐气象再次走入大众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再度获得华夏儿女的高度肯定,并纷纷表示要将此议题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节日仪式传播不仅能消除时间隔阂,实现古今连接,让今人感古人之思,还能消除空间距离,让海内外的中国文化爱好者相聚一堂,打造“天涯若比邻”的美丽图景。《春节奇妙游》的家庭亲情、《清明奇妙游》的思故之情、《端午奇妙游》的爱国之情、《七夕奇妙游》的美丽爱情、《重阳奇妙游》的敬老之情等等都是人类共通的美好情感,均体现了人类“真善美”的价值指向。中国节日“奇妙游”通过润物无声的艺术表达,以人文性询唤全人类的价值认同,编织着“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号召。我们有理由相信,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宝库,积极借鉴和发扬中国节日“奇妙游”类经典节目的实践智慧,未来一定能诞生出更多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佳作杰作,让文化强国建设一路蹄疾步稳,繁花似锦。 

  (作者张经武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雯系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本日公休》:理去“烦恼丝”,留得真情在

  • 韩松落:道不尽的敦煌故事值得代代讲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同比名义增长10.3%,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数字经济成为我国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
2023-09-15 10:49
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的时代内涵和实现路径,是新时代新征程把中国特色国家安全法治建设推向前进的必由之路。
2023-08-22 09:41
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性回答了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一系列原创性理论成果。
2023-08-18 09:14
深刻的理论来源于人民大众的实践,只有不断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大众话语”说清“理论话语”,理论才能真正变成人民群众手中的尖锐武器。
2023-07-18 17:59
“千万工程”把村庄整治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以乡村经营为抓手,持续打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将生态红利变为民生福利。
2023-07-12 09:32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只有从不同学科视角贡献知识增量,通过融合、碰撞和创新,才能最终形成学科共识。
2023-06-28 09:36
我们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
2023-05-31 17:56
中国正在打破西方对现代化标准垄断,探索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路,创造属于自己的发展经验,为现代化理论作出重要贡献。
2023-05-24 15:49
人是经济社会发展全要素投入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最具能动性的要素,人的全面发展和人口高质量发展是经济社会可持续的内在要求。
2023-05-18 09:00
五个坚持明确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处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发展与转型升级、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国内与国际间关系的重大原则,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行动指南。
2023-05-15 09:51
统筹粮食安全与活化乡村经济是未来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亟待通过深化耕地保护模式的创新,探索面向多元价值诉求的耕地保护新途径。
2023-05-06 09:58
在稳经济政策措施的持续发力下,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处在逐步恢复中。鉴于需求不足是一个时期以来影响经济运行的明显制约因素,因此需求改善较之供给改善更能有利于经济运行。
2023-04-27 10:02
通过建构共同体记忆和一定的情感叙事策略,彰显出我们党对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历史经验和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赶考之路具有坚定的历史自信。
2023-04-24 09:57
十年来的网络立法,涵盖数字中国、数字社会、数字政府等各个领域,辐射企业、社会组织、个体等各类主体。网络立法的进程与网络深度嵌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步履同频共振。
2023-04-19 09:32
平台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就业、拓展消费市场、创新生产模式、国际竞争中大有作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的典型业态,是引领经济增长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2023-04-07 09:15
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文化因素、价值追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实现社会财富资源在劳动人民各阶层、社会各主体之间,由盈余方向短缺方流动或盈余方与短缺方共享的资源配置活动。
2023-03-31 11:00
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社会关系和谐发展,人的素质全面充分提高。
2023-03-22 16:29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是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表达,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2023-03-17 10:56
科技体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各界利益格局的调整,只有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和科技发展规律,才能够保证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取得成功。
2023-03-11 14:23
促进数字经济和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深度融合,既要推动影响革命老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要加快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农业新基建建设。
2023-03-09 10:4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