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北京人》:李六乙的舞台叙事长诗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北京人》:李六乙的舞台叙事长诗

来源:北京日报2022-11-05 10:36

  作者:丛晓眉

  《北京人》剧照 李春光摄

  近日,终于在首都剧场看到了曹禺编剧、李六乙执导的话剧《北京人》。此前,这部戏被好友们不断提起,赞誉有加,早已成我耳中的传奇。

  此番演出,继2006年的首演与2012年的复演之后,暌违十载,由北京人艺新一代演员担纲主演,重现于首都剧场的舞台。全剧历时三个半小时,以精致的、极具隐喻象征的舞美,孤寂苍凉清冷悠长的音乐/音效,舒缓有致的节奏,细腻地呈现了衰败的时代里,一个没落家族凋敝的精神图景。它宛如一首冷峻的心理叙事长诗,丝丝入扣地将渐次登场的曾家三代人各自的内心世界铺展开来,并在彼此的情感与命运、利害与得失的诸多纠葛中,层层撕开语言的伪饰,现出人性的不同底色。观者跟随剧中人物的挣扎浮沉,经历了一场对深渊的凝视、对光的呼求。

  作为“造梦高手”的李六乙,舞美、灯光、音乐/音效编织精妙。从大幕拉开的那一刻起,那鬼才般的舞台呈现力就俘获了观者的目光。倾斜的舞台上,梁柱褪色的破败房屋与灰漆剥蚀的颓墙亭廊围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院落后方,一棵凋零的枯树旁,歪斜着一把残破的古椅,冷寂的灯光下,素白的院落萧索岑寂,放眼望去,一个满目疮痍、摇摇欲坠的旧世界,跃然台上。与此同时,院外传来的断断续续的鸽哨声间或混合着郁塞的轮轴声,由远而近,这独属于北平的声音,犹如叩门的风,陡然撞开记忆,将人带进那看似已是昨日的年代,以及那一群“久羁在暗屋里的病人”的生活中。

  就在这阴暗沉闷、形若牢笼的旧时代氛围中,大奶奶曾思懿带着睥睨傲慢粉墨登场,一场旷日纷杂的心理缠斗与人性争战的大戏,就此展开。对于曹禺先生这部重在呈现“人物生活状态”的戏剧力作,导演李六乙敏锐地把握住它的核心:它内在的戏剧张力,并非来自人物之间日常具体事件引发的表面冲突,而是将呈现的重点,放在这种冲突背后人物彼此心理的冲撞与各自内心的行进轨迹,从而将命运的草蛇灰线,伏脉于舞台时间的流逝中。为此,他采用了极为缓慢的叙事节奏,并大胆地将那些角色心理冲突的时刻,停顿凝固成灵魂的“严重的时刻”——或辅以恰切的音乐,或采用无声的静默,再佐以精妙的灯光,把角色内心的波澜起伏,定格成不同面相的人性切片,掀开了人性幽深复杂的面目。在诗意流转中,意味深长,直抵人心。与此相应的,还有演员的行走、奔跑、抚琴、端坐、相谈、凝望,在导演的精心调度下,皆浑然一体地化为这首叙事长诗的忧郁调性,令台下的观者与舞台上的人物在共同经历了人性沉沦的漫长压抑后,油然转向对生与死的叩问:是在无尽无觉的等待中苟活,还是挣脱黑暗拥抱新生?剧末,当饱受欺凌、始而寄望于情感信仰而隐忍求活、终于信仰幻灭却灵魂醒来站立求生的愫方,与瑞贞手挽手走下台口、走向观众时,她们神情笃定,沐光而行,把身后那些仍困在精神的泥淖里扶危柱而喘息的他人,留在了摇摇欲坠的黑暗中。那一刻,潸然泪目,劈面而来的分明是主创者们温暖的怀抱,精神的相拥。

  这一版《北京人》,令人惊喜的还有演员们的出色表演。“没有小角色,只有好演员”,于他们而言,实至名归。每个人物都仿佛自带角色的气场,甫一出场,就已进入各自的精神空间,宿命般地走向命运。卢芳的表演已臻于化境,举手投足皆与角色水乳交融,仿佛愫方这个角色,是专为她而生;苗驰的曾文清,清俊儒雅、仁柔寡断、萎靡不振,早已在沉滞懒散中丧失了魂魄,虽生犹死,毁灭只是迟早;雷佳的江泰,暴烈浮躁不乏直率公道,虽不甘于困顿的人生,却又在自怨自艾中放纵自我、无力自救,成为时代的弃婴,与袁任敢中秋夜谈的那场戏,雷佳的表演收放自如,一气呵成且层次清晰,着实令人激赏;原雨的曾思懿,精于算计、褊狭诡诈、尖酸刻薄中透着怨毒,密集的台词中尤显节奏感的出挑;还有邹健的曾皓、李京旭的曾庭、杨懿的瑞贞等,无不各有其彩,有这些好演员在,这个舞台就值得期待。

  如果说,剧作家的非凡在于以深刻的洞察“将一个时代最本质、最疼痛的问题,化作象征性形象之间直接的精神冲突,抛却末节而切中要害地,袭击并拥抱读者、观众的心”,那么,导演的杰出则在于将这一切以独特的舞台美学淋漓呈现的同时,还敏锐地为剧作注入当下的因子,丰富并深化剧作的生命价值,使之在不断的新生中永续。而这一超越性的精神探索与努力,尖锐而诗意地弥漫于《北京人》的舞台时空里,激活心灵的触角,使我们得以触摸历史与时间的褶皱里隐藏的暗影,在心灵的自由中,迎向光之所在。

  斗转星移,曹禺先生写出这部剧作已然八十余载。“整天是愁死,愁生,愁自己的事业没有发展,愁精神上没有出路,愁活着没有饭吃,愁死了没有棺材睡。整天地希望,希望,而永远没有希望”(曹禺语),在轮回中复写着人性与命运的哀歌,是这出戏带给我的思想冲击,让我意识到,唯有怀抱一颗自由而舒展的灵魂,走向心之所往的新生,我们才能在死去的时候,归还最好的灵魂。

  观演前,些许忐忑。因有好友曾对我说:看李六乙的戏,绝非轻松惬意。他是那种能生生刺痛你,让你无法不审视内心的深渊、也不得不直面你与周遭世界精神冲撞的导演。对于这位擅长调动所有舞台语汇呈现剧作精髓的导演的作品,步入剧场前,最好能静下心来。观演时,不要错过舞台上的任何细节——小到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道具,细至舞台深处传来的若隐若现的音响,甚或剧中人物看似随意的行走、站位等。如是,便能经历一场心灵与审美的风暴,而这风暴的记忆会持续席卷在你此后的岁月里,随生命阅历的增加,凝成一把辨识良莠戏剧的标尺。

  走出剧场,在2022年深秋午夜的静寂中,只想对这位朋友说:“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丛晓眉)

[ 责编:郝悦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空间漫步:影视节展的空间再生产实践

  • 残雪的延续与突破:从《黄泥街》到《迷宫》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