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胡 志
在安徽省颍上县,每逢佳节,锣鼓一响,当地非遗展演即热闹开幕。在一位手持如花般岔伞道具的领舞带领下,身着艳丽服饰的男女演员们成对扭晃着出场。锣鼓点子忽高忽低、明快紧凑,他们扣着音乐节拍,围绕领舞跳出或轻柔或迅捷的舞步,还频繁变换队形,引得市民围观叫好——这便是颍上花鼓灯。
颍上花鼓灯演出照。
颍上花鼓灯节目《鼓乡的春天》在美演出照。
曹树芝(左)、陈玉华演出照。(本文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颍上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三大流派之一。这一民间艺术是流行于安徽省淮河流域的一种融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歌舞形式,素有“淮畔幽兰”的美誉。自2006年颍上花鼓灯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以来,当地民间艺人和专业学校致力于这一非遗艺术的传承发展。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更先后在韩国、美国、新加坡等地登台演出,屡获国际奖项,将淮河流域的民间文化呈现在世界舞台上。
点亮传承之“灯”
我们到颍上县探访时,年过古稀的颍上花鼓灯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玉华刚结束社区表演团的教学排练。她介绍:在颍上,常有花鼓灯艺人自发筹建民间表演团,每逢县里举办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团间就相互“对灯”(竞演),一决高下。“经过近些年的推广,大伙儿对花鼓灯的热情被重新点燃。除了‘对灯’,花鼓灯已成为群众娱乐健身的日常活动,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难以想象的。”
有“千班锣鼓百班灯”之称的颍上花鼓灯,曾在上世纪80年代面临传承人断层问题——青壮年外出务工,民间灯班艺人年龄偏大,演出时演员紧缺。在陈玉华眼中,今年以88岁高龄辞世的老艺人曹树芝,是颍上花鼓灯传承的关键人物。他幼时拜花鼓灯大师唐佩金为师,因身材高挑、扮相俊俏,主攻“兰花”技艺。1990年,曹树芝带领颍上民间艺人参加安徽省首届花鼓灯汇演,让颍上花鼓灯名扬全省,引发关注。1996年退休后,痛心于青黄不接的传承境况,曹树芝积极同县文化馆合作,收集整理颍上花鼓灯民间艺术资料,同时在民间花鼓灯表演团中亲自教学,培养了包括陈玉华在内的多位新一代花鼓灯传人。陈玉华回忆说:“耄耋之年的曹老师仍坚持每周骑自行车往返颍上花鼓灯艺校、各乡镇文化站,向少儿义务传授技艺。他总说,教孩子们花鼓灯是为不辜负颍上花鼓灯的未来!”
如今,陈玉华接过老师曹树芝的接力棒。除了每周的社区排练、义演,她还扎根乡镇文化站开展义务培训。部分文化站乐器设备不全,她就一边“咚咚个咙咚一咙咚”地大喊节奏,一边指导动作。“有时很累,但看到孩子们感兴趣,就觉得付出值得。”目前,跟她课余学习花鼓灯的孩子已有百余名。
许多民间艺人也默默坚守在花鼓灯传承一线。今年60岁的黄珍是老艺人黄华山的女儿,从2013年起,她开始招收6至10岁的学员,周末和寒暑假在自家院子里给孩子们上课,不收学费还免费提供伙食。至今她已教授了4批学员,其中不少人考入安徽省艺术学院和颍上花鼓灯艺术团,成为颍上花鼓灯艺术传承的新生力量。
2009年,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成立,作为颍上花鼓灯传承基地,有序推动这一国家级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如今,颍上已有10个乡镇开设花鼓灯传习所,中小学也积极开办儿童花鼓灯兴趣班,开展送戏进校园等活动,让年轻一代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守正创新舞新姿
颍上花鼓灯的基本动作多源自当地农民的劳动生产,如“兰花”表演时的“拾棉步”“簸簸箕”等步伐动作,都是模仿女性劳作的姿态。在此基础上,艺人们长期钻研,不断丰富舞蹈语汇。陈玉华学习戏曲花旦动作,创新使用了叼扇、揉扇和背扇等扇花舞台表演形式,形成了自己的“兰花”表演特点。绰约多姿的动作辅以丰富的扇花造型,增添了美感。
若无新变,不能代雄。在95后花鼓灯演员彭号看来,在表演学习方面,传统颍上花鼓灯严谨的程序和队形变化套式是演员的必修课。而为了更贴近当代审美,年轻演员也在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如加快动作节奏、增添管弦乐伴奏、服装道具简约化、增加演出人数等,“让古老的颍上花鼓灯炫酷起来”。
在剧目创新方面,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团长朱传奇介绍:“较之传统的情绪舞蹈,我们近年来推出的一批新剧目更强调思想性,突出时代主题。”艺术团在送戏下乡活动中,创作了一批反映颍上县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主题的剧目,如广受好评的《鼓乡巨变》,使用唢呐开场以烘托务工人员背井离乡的情绪,继而以欢快的花鼓灯舞蹈转折,表现返乡人才共同致富的热闹场景。
除了表演和剧目上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同样重要。自2019年起,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同颍上科技学校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设立花鼓灯专业,为想学花鼓灯的孩子解决了专业学历问题,被评为省级校企合作示范基地。艺术团的专业演员也由起初的20余人增至如今的近150人,保证了非遗人才储备。
作为地方文化名片,颍上花鼓灯这项古老的非遗还融入当地的文旅融合发展中。2021年,颍上县入选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顺应文旅融合趋势,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推出景区花鼓灯实景演出项目。在颍上花鼓灯大师唐佩金的故乡垂岗乡,人们如今能在庄台风景区一睹花鼓灯表演的风采。利用这一民俗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当地人吃上了“非遗饭”。
吸引世界观众目光
“花鼓歌儿满天飞,好像淮水滚滚来。”新世纪以来,承载淮河流域历史文化的颍上花鼓灯在中外交流活动中光彩夺目,登上国际舞台。
2006年,时任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主任的朱万曙和韩国国立木浦大学闵惠兰教授率领的“关于中国农耕文化型广场艺术及与之相关的民俗文化调查研究”中韩合作项目代表团,专程到颍上县观摩老艺人花鼓灯表演。陈玉华和曹树芝搭档表演《游春》等传统节目,令专家大开眼界。闵惠兰感慨道:“热情的表演让我感受到颍上花鼓灯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和群众基础。”
十年磨一剑。2016年,颍上花鼓灯首次走出国门参赛。在韩国首尔举办的亚洲第七届国际舞蹈大赛上,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的《鼓乡的春天》从决赛169个节目中脱颖而出,获大赛金奖与指导奖。参加比赛的彭号在回忆这段经历时仍难掩激动:“赛前团队还在酒店旁的空地紧张排练,上场时锣鼓一响,我们便全情投入,用4分钟的舞蹈赢得台下掌声雷动。”意想不到的是,团队刚下场,就有工作人员前来通知:“麻烦你们现在不要将服装换掉,完赛后评委们想和你们合影留念。”评委们主动在团旗上签名寄语,日本的舞蹈大师正田千鹤惊呼:“没想到中国还有这么美丽的民间舞蹈!”
同年国庆节,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受邀前往美国旧金山参加世界舞蹈之星大奖赛暨第三届“跨越太平洋-中国艺术节”,《鼓乡的春天》节目获集体舞金奖和原创编舞奖,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也荣获评委特别奖。现场观众动情留言:“花鼓灯跨越了太平洋,勾起我们海外侨胞的思乡情。”2019年,颍上县花鼓灯艺术团还应邀参加了“一带一路东盟行”系列活动,原创节目《管仲故里闹花灯》在新加坡国际青少年艺术节斩获金奖,闪耀狮城。
“颍上花鼓灯在国外演出屡受好评,缘于舞蹈步法与身姿独特的曲线美。花鼓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民间舞蹈的独特魅力,我们要把这项民间基础深厚的非遗传承好、传播好。”朱传奇说。(胡 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