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反观现实主义新浪潮中的影视创作观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文艺原创 > 正文

反观现实主义新浪潮中的影视创作观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11-24 10:47

  作者:薛晋文 冯昊雯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一场以“守正、民本、创新、初心、人民、圆梦”等为核心内容的新时代新启蒙文化思潮逐渐展开。在文艺创作领域,出现了新时代现实主义创作的新浪潮,“人性、奋斗、美善、崇高、雅正”等词汇成为新时代艺术审美的关键词。影以载道、影以明德、影以亲民和影以化人的创作观,对新时代影视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影以载道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艺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传统文艺经世致用的集中体现,在中国文艺传统中事实上处于核心地位。在新时代文化强国和影视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文以载道思想作为一种创作论和反映论应该与时俱新,应赋予新的时代性和人民性。“影以载道”就是要体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既要继承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更要强调批判现实主义的精神,以新时代现实主义赋予“道”新的时代内涵。

  新时代以来,写实类现实主义影视剧呈现出高度真实化、典型化和理性化的特征,重新确立了以人物为中心的创作观,以故事为中心的叙事观,以真善美为中心的审美观。人物群像体现了民族文化面对现代文化转型坚守的历史真实,或反映了当下基层社会蜕变成长的社会真实,这样的人物既接地气,又有生气。深邃宏远的主题思想是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题中之义,主题思想的深度决定着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高度。应当说,在影以载道创作观的探索中,创作者借助人物、故事和环境,使作品具有了厚重的思想价值和宏阔的社会意义,最大限度地将思想深度和社会本质揭示出来。

  此外,批判类现实主义影视剧推崇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创作观,丰富了传统批判现实主义影视剧创作的审美范式。依托悲喜剧美学风格,在现实主义加浪漫主义的双重变奏中揭示个体、阶层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复杂关系,将人的自由幸福作为衡量社会历史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尺,最大限度地抵达社会关系和个体生命的真实程度。

  最后,诗意类现实主义影视剧善于在习以为常的隐秘生活中捕捉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凝视和剖析小人物和小事件中的不幸或确幸,寻觅生活的光明和温暖,努力以高远的境界和博大的胸怀从人化和对象化中探究生活的诗意源泉,强调在真实性和艺术性的基础上厚植思想性和审美性,突显重大社会结构变革与个体文化心理结构变革的风声雨声。

  影以明德

  文艺既应明大德,着眼于民族乃至全球秩序的构建;还应明公德,着眼于现代公民社会之公德;更应着眼于私德或美德,实现个人内宇宙的完善和谐。影视艺术创作在明大德方面,当对民族、国家乃至全球精神世界的构建贡献力量,努力以共享观念和共享价值为全球道德秩序的建构提供中国方案;在明公德方面,当为现代公民树牢社会公德的摆渡人,从人与人、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等方面充分发挥影以明德在固本培元方面的作用;明私德方面,应当在厚德载物中培育大写的时代新人,安顿好个体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帮助人们建立生命的、家族的、民族的根的意识”。

  与此同时,新时代影视艺术应主动担当起引领中国价值和中国精神走向世界的重任,向全世界宣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和科技性的统一。比如,揭露官场道德的《人民的名义》、呼唤伦理道德的《地久天长》、倡导师风师德的《无问西东》等,反映了社会进程中的曲折波澜,折射出个体精神与社会道德的复杂性,既在培根铸魂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明私德方面又能治愈精神主体的顽瘴痼疾。

  影以亲民

  优秀的影视艺术家只有在审美沉浸中才可能精准选择创作对象,深入创作客体内部,实现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的交融共鸣。因此,这就要求创作者应当带着真情实感发掘审美对象的审美价值,如此方能将文艺大众化的使命变成现实,塑造可亲又可敬的人民形象和中国形象,为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和走进去提供有力保障。

  首先,深入生活和扎根人民是影视艺术践行影以亲民创作观的基础。只有真诚地为人民群众服务,人民群众才会真正接纳影视作品,只有对生活充满无限热爱才能捕捉到人民群众最为关切的有审美价值的对象,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悲戚、共欢乐。例如,电影《柳青》的导演田波先后用六七年时间深入生活和走进基层社会,提炼梳理陕北乡村生活、政治生态和民间文化。

  其次,大众化是影视艺术践行影以亲民创作观的有效渠道。鲁迅先生指出,文艺“当然不能俯就低能儿或白痴,但应着眼于一般的大众。”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中对大众化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大众化“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新时代影视创作在影以亲民的创作观指引下,不断将大众化走深走实。以《战狼》系列、《长津湖》系列为代表的电影在大众化普及目标上贡献突出,既激发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又使得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空前增强,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比翼齐飞。

  影以化人

  中华美学的“礼乐传统”强调将个体情感升华为人类普遍的情感,有助于人类面对命运抗争中的苦难和不幸,体现了中华文艺典型的实践性品格。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和第一资源,人的综合素养就是国民和社会的综合素质,人的文明信仰程度和觉悟程度就是社会文明的高度。

  其一,在重建人的主体性中探寻影以化人的创作空间。优秀的影视作品往往注重表现人物借助主体能动性在认识规律和掌握规律中对世界或实践的改变,注重反映人物形象挣脱各种旧秩序羁绊,按照自主意愿支配自己的实践活动,从而重构新的社会生产关系,推动社会获得显著进步。以电视剧《觉醒年代》为例,剧中许多主要人物都成了年轻人追逐的对象,激发了他们奋斗青春和奉献祖国的斗志和热情,发挥了影视艺术教育群众、鼓舞群众和引领风尚的正向激励作用。

  其二,在重建社会审美风尚中彰显影以化人的积极作用。影视艺术既是一面旗帜,又是一面镜子,可以审视与社会发展有关的“天下民心”,以经世致用的方式为社会和国家的良性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以审美的力量和文化诗学发挥对人的塑造作用、对情感的抚慰作用、对社会风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比如,电视剧《装台》重建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电视剧《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诠释了“执政为民、尊重科学、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右玉精神”,反映了人心就是最大的生产力,民心就是最大的战斗力的深刻主题,蕴含着执政为民的文化定力和文化信仰,体现了初心不改和一往无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由此可见,唯有坚持影以载道、影以明德、影以亲民和影以化人等富有民族性的现代审美创作观,才能把握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方向,创作出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影视作品。

  (作者薛晋文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视听艺委会副主任、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教授,冯昊雯为太原师范学院美术与影视学院助教)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