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追根溯源,推进意象理论研究的现代阐释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线下沙龙 > 正文

追根溯源,推进意象理论研究的现代阐释

来源: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2022-12-01 13:50

  “意象”作为中国美学的核心范畴,具有强大的理论张力和实践效力。探讨建构继承传统、借鉴西方、面向当下的意象理论,极具现实意义。11月26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华东师范大学美学与艺术理论研究中心、中华美学学会中国美学学术委员会联合举办的“中国意象理论的研究与实践”会议在线上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众多院校的30余位意象研究专家学者共聚云端,从意象理论的原理性问题、对传统意象理论的现代阐释、推动意象理论在批评学领域的运用三方面展开讨论,举办了一场精彩的专题学术研讨会。作为与会者,对意象有了更深的理解,收获良多。

  一切艺术的本质都是自我认识,艺术家都是从自我出发而把握普遍价值,才触发共鸣。这期间意象的编码和解码是重要环节,这个“码”就是“道”。从无极到太极,“道”在万物生化中瞬息万变。艺术家悟道得“意”,抽象之意,如何“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立象尽意”“著言明象”,我们只能在有限的语言中一次又一次描摹、领悟无限的意义、价值和梦想,在意象创造与阐释中认识自我。“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是永恒的自我之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以岭、峰等物象为元素,在“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疑惑中,步步追问,以意象方式道出了身处其中,人难以认识自我的精神困境。本次会议中不少与会者谈到物象、形象、仿象、音象、舞象、IP形象等,都阐释了艺术家言说心中之“意”的曲折过程。意象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物我合一、万有相通,只有对感性经验捕捉、体验、提炼、萃取、“随物赋形”,才创造出蕴涵丰沛的意象。意象中千变万化、深不可测的乃是自我的深度和广度,也正是在自我认识中,艺术家发现自我和自然同根同源。“意之深”源于作者从物象出发,发现了“常理”,并进行形象化“编码”,而成为“人类喉舌”;读者带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对意象进行“解码”。“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了意象创造过程。自我连着整体、连着天人合一的“一”,“自我”的生成性使编码和解码永无止境。这是艺术的使命,也是艺术永恒的魅力。

  艺术家们的自我探索都起于“现实自我”所在的世界,最终创造出独特的境界,这是意象营造的精神家园。世界和境界里分别居住着艺术家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以“人+事”的方式,演绎着“现实”人生和“理想”人生。本次会议有学者梳理朱光潜美学中意象翻译时,指出朱光潜专门论述过意象和理想的关系,在审美活动中理想通过想象力在心中创造出来,对现实产生“无用之大用”。艺术家是精神探险者,从现实自我到理想自我的拓荒路上,在审美中创造了意象。这是一条自我—自然—自由的求索之路,意象触碰了每个人的乡愁。乡愁是每个人诞生之时,脱离 “天人合一”的母体而产生的孤独和漂泊感,是自我和自然分离时莫名的惆怅和失落。本次会议中物象、物、“意象创构中的物本源”等发言都关注到意象的形下之维,以及形下与形上的关联。意象是务虚的精神创造,却处处都有泥土芬芳。正是在春花秋月、小桥流水、孤帆远影、眉头心上、柳暗花明的意象中,艺术家的自我与读者的自我在自然中相逢,艺术就这样悄悄牵着人类的小手回归自然。自然是万能、自由的,在意象中人们踏上自由的归家之路。

  精神层面的“意”终究要物质层面的“象”来成呈现。“意”之所向,“随物赋形”。艺术家在生活体验中,随着物形变化而把握“常理”。“意之深”和“象之变”使这个把握过程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会议中不少专家抓住概念要素,辨析意、情感、气氛、意象、形象、现象、物象、物、象、象罔等一系列看似平常,其实蕴含深刻学理的“关键词”。梳理其渊源,阐释概念之间内涵和用法的差异;也有学者抓住理论环节,探讨感性的回归与精神的高扬,意象阐释学的观念和方法、意象范畴的转译会通,禅宗美学与境界、《文心雕龙》中的意象、宋代意象理论发展的理学因素、神经美学与意象、唐代意象理论、意象主义等,梳理意象理论的流变;还有专家把意象当作一种化抽象为具体,化具体为形象,化形象为生动的创造性思维,考察建筑中的“屋脊兽”艺术的意象叙事、典籍中的“扁鹊意象”、乐器中的“古琴意象”,创意产业中的“意象与IP形象”,展示了意象理论鲜活的生命力和应用前景。

  本次会议对意象理论的追根溯源,不仅深化对“意”“象”,以及“意象”的理解。也“吹动一池春水”,波及该理论的现代阐释和应用,是解决媒介化生存时代文艺创作与批评的有力武器。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教授在大会总结时,强调意象理论研究任重道远。他指出,在理论上,要构建中国当代意象理论话语,参与国际学术对话;在实践上,要回应时代命题,充分发挥意象理论的当代意义和价值。(宋湘绮 秦欣)

[ 责编:刘冰雅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