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说起我们幅员辽阔的祖国很多人常会用这一句来形容。长江长城在国人心中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作为世界十大古建筑奇迹之一的长城更被认为是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意志与力量的象征。
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万里长城就像一条蜿蜒起伏的巨龙,不仅仅是一道抵御外强的古代军事屏障,更是以雄伟之姿见证了中华两千多年的沧桑变化,凝聚了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威武不屈的宏大气魄与精神力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以长城为题的诗文绘画层出不穷,有咏诵长城山川壮美,描绘长城边关荒凉,登临以寄壮怀激烈,凭吊抒发忧国之情……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无数名家名篇影响深远流传至今,展现出长城的历史风貌和深刻内涵。而今天我们将领略一幅近现代书画名家吴冠中笔下的《古树长城》,以大师独特的视角与创作手法品味长城的雄浑壮阔。
水墨长城 雄浑不羁
在吴冠中看来“万里长城以其长震撼人心,傲视月球。人们登上它的一个碉楼,怀古、感叹,这怀古与感叹中包涵了万里之长的全部。每一个烽火台,每一块砖启示了多感善思者的联想,但作为画家,我更珍惜视觉形象的感受”。
每一位画家都有自己的情怀与风格,吴冠中将中国人的意境与情感融入油画,将西方的现代抽象艺术融入水墨。“引线条入油画,引块面入水墨”,在他的油画中总能感到东方的魂,而他的水墨又隐现着现代的骨。上世纪50至70年代吴冠中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从70年代中期,吴冠中渐渐开始中国水墨画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艺术观念和绘画创作适应历史发展和时代的需要,推动了中国现代绘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他不抛弃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但也不拘泥于传统的笔墨形式,而是酣畅淋漓、无所拘束地表达一位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情感,用中国绘画的传统材料阐述中国现代文化精神,令观者耳目一新。
在即将举办的中国嘉德2022秋拍中,吴冠中的一幅《古树长城》备受瞩目,这幅作品是吴冠中上世纪70年代将绘画的重心转向中国水墨画创作的标志性作品。整幅画作颇为写真、刻画深入的古树与纵横涂抹而出的远山长城,不仅给观众呈现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更以崭新的笔法、色彩、造型、处理,展现了中国水墨画一片从未被开垦和揭示的新的广阔天地。
《古树长城》汇集了吴冠中创作中两大具有标志性地位的创作题材,树与长城。吴冠中很爱树,他认为“树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他一生中画了很多树,在这幅《古树长城》中古老的松树占据了大部分的画面,几欲跃出纸面,这种构图方式大胆而具有突破性,但却具有平衡与稳定的美感,又蕴含着流动性的韵律。画家以古朴苍劲的树枝入画,用浓重的墨线切凿出了枝干肌理。古树远处,则以万里长城为背景。长城置于山丛之中,笔道雄浑,转折顿挫间尤见速度感。
长城也是吴冠中非常喜爱的重要题材,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长城一直贯穿在其艺术创作之中。但吴冠中的长城不同于所有传统的长城作品,他不喜欢长城如同细线一般淹没在大面积的绿色山丛之中,因而失去了巍峨雄伟的本色,在他看来,长城的创作不应被封闭被束缚,长城拥有着本该属于它的不羁性格,他说:“我是刻意将画面全部面积任长城尽情奔驰,山舞银蛇是长城的独特个性。我是从写生入手的,在不同地区、不同地段捕捉过长城的各式各样的转折、跌宕、蜿蜒,搜寻过种种宜乎长城攀登的险隘奇峰。如予我万丈巨幅以容纳这诸多形象,我会推辞,因造型艺术中简单的加法未必会增添艺术内涵,相反,往往破坏了造型美之整体。加法之后继之减法,减去拖泥带水的累赘,只一味突出行动中之长城,长城之存在。”
在《古树长城》中,长城作为背景出现,画家刻意弱化了翠绿的山体,而突出长城的本体,呈现出长城在山川间奔腾的态势,与前景中具象的古树相比,长城显然更具有抽象意味。画家运用长短粗细不一的线条,深浅不一的块面,满布画面的各色彩点交织缠绕,共融共鸣,构成了一种满溢于画面的形式美感,这种对形式美与抽象美的追求,贯穿了吴冠中整个的艺术生涯之中。在吴冠中笔下,古树长城,它们都已不再是具体的物象,它们拥有着内在的精神,经历沧桑,超越肌体的束缚,凝聚出不屈不羁的坚韧与底蕴。
壮丽幽山 静谧园林
吴冠中《古树长城》镜心 设色纸本 1978年作 67.5×82cm 价格:人民币1,800,000-3,800,000
1980年吴冠中发表其主要理论《关于抽象美》,阐述了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形式美”作为其艺术面貌的重要特征正式确立。吴冠中曾说:“墨彩中获得了线奔放的自由,虚实变幻的自由,长歌当哭,缠绵悱恻,感情的抒发确乎更淋漓尽致。但画面易流于空疏单薄,因此我在以点、线为主要手法的表现中竭力将块面、容量、深度等效果移植进来,就是说,块面及深度等效果是依凭点、线的疏密交错等关系来衬托和被暗示出来的。”
在本季中国嘉德秋拍中另外两幅吴冠中作品《幽山》《苏州园林》均创作于1980年代其抽象美理论确立之后,此时吴冠中的水墨画正一步步踏入全新的自由创作高峰期。他饱经沧桑的艺术灵魂得到彻底舒展,狂热地追求艺术的热情与能量得到空前自由的释放。
《幽山》以水墨的画法画出,以北宋范宽大山大水构图的形式为样板,以墨勾勒线条,再平涂淡墨,绘出浑厚峻拔的主峰和小山,而异常巍峨险峻的山势和陡立的山壁,提高了画面气势逼人的直立感。壮丽山峦也让正面视角更统一,给予画面沉着、四平八稳之感。勾勒山峰的流动线条带着书法韵味,而山下以浓墨大笔挥就的树林里,又以石绿、藤黄的细笔点出色点,表现不同颜色的树。完全的点、线、面,三者有机组合而成的这幅作品,可谓是吴冠中对中国水墨解构和表现的代表。
《苏州园林》描绘园林之一隅,采用黑、白、灰三种基本色描绘游廊、小亭、假山与池塘,游廊深色的檐顶横向蜿蜒,但游人、游鱼又以彩色斑点形式出现,形成静谧的意境。在静谧之境的烘托下,一棵峥嵘古树如巨龙挺立,张扬向上的线条打破了游廊“横式”布局的平稳性,使画面散发出纵横交错的视觉张力。缤纷的春花、游弋的游鱼、行走的人们,在吴冠中的笔下,被抽象成了红、绿、黄、粉色的游丝与韵点,隐隐约约的笔触,却表达着丰满的情感,使画面在冷与暖、实与虚、静与动、厚重与轻盈中,既呈现强烈对比,又完美统一,满溢着欢愉的气氛。
吴冠中的作品以开放的姿态,从中国文化的根基中汲取营养,紧扣时代,饱含深情,他不仅对中国绘画的标准、风格规范、技法表现等进行了前无古人的改革,还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艺术理论,为中国现代绘画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