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冯耿光笔记》,梅兰芳背后的银行家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听说 > 正文

《冯耿光笔记》,梅兰芳背后的银行家

来源:北京晚报2022-12-17 10:02

  作者:陈翔

  冯耿光,晚清军咨处厅长,辛亥革命南北议和的代表,民国初年中国银行首任总裁,也是艺术家梅兰芳的“投资人”、“经纪人”与一生挚友。冯耿光一生中两件事令其光辉:“一是曾任中国银行总裁,也就是中国金融界第一把交椅;二是辅弼中国京剧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梅兰芳,是梅氏事业最大的赞助者。中国近代史上,可以同时为中国金融史和中国京剧史不可或缺的人物,惟冯耿光一人而已。”

  时值冯耿光诞辰140周年,著名作家、学者、北京国际曲社社长靳飞先生编写《冯耿光笔记》,查阅数百万字资料,书中“凡有所述,必有所本”,熔学术性、资料性和可读性于一炉,首次完整叙述冯耿光的传奇一生。

  从晚清军官到民国银行家

  冯耿光,字幼伟,广东番禺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在家行六,人称“冯六爷”。“六爷”生于1882年,时值晚清光绪年间,风云变幻,人人都有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少年的冯耿光也不例外。在系统接受海军军事教育后,1900年他被选派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回国后,这批军官很受重视,清廷指望他们制衡袁世凯为核心的小站新军,所以冯耿光一时顺风顺水:先是于1905年调中央练兵处,上司是冯国璋,1907年,练兵处改为陆军部,下设军咨处,冯耿光任二厅兼四厅厅长。

  也是1907年,26岁的冯耿光和友人在云和堂“打茶围”(聚会)时,初识了14岁的“歌郎”梅兰芳。曹汝霖在回忆录中写道:“冯幼伟爱护梅兰芳……幼伟月入银四百两,以其半助兰芳成名,始终如一”,或是缘分,或是眼光,两人开始有了交集。此后的四五年,辛亥革命爆发,冯耿光在南北议和中担任北方代表,民国成立后,袁世凯有意疏远清廷留日官员,30岁的冯耿光便闲了下来。不久,袁世凯称帝,蔡锷发动护国运动,紧要关头,冯耿光说服冯国璋“倒袁”,护国运动大功告成,也为冯国璋积累了政治资本。

  中国银行首任总裁

  正是与冯国璋的这种交情,冯耿光于1918年被推上中国银行总裁的位置。可以说,银行是中国近代化的产物,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后,外国资本蜂拥而至,直到1897年,上海才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自办的银行,即中国通商银行。此后,中国国内银行开设渐多,规模较大的首推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中国银行的前身是大清户部银行,1908年2月改称大清银行,辛亥革命后,大清银行改名为中国银行,于1912年2月6日在上海宣告成立。

  冯耿光是北洋时期中国银行在任最久的总裁,他与王克敏、张嘉璈三“巨头”共管中行,形成相对持久的管理新格局。三人彼此性格和能力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看法,即都想把中行办好。而办好银行,重要的是必须维持它的相对独立性,尽量扩大商股权益,削弱官股力量,以免受到政局变动的影响。于是,在冯耿光任内,中行迅速发展,民营企业获得了良性而宽松的经营环境,商股从总股份50%提高到95%,发钞量占全国所有商业银行60%,存款量占35%,冯耿光彻底完成从军人到金融家的转身。

  然而,抗战开始后,国民政府开始接管中行。中国银行总管理处移设香港后,宋子文曾私下要将大厦全部房产过户给美国一家保险公司,一切条件均已谈妥,但须经中行全体常务董事同意并签字。常务董事冯耿光表示坚决反对,他认为代表中国形象的产业一定不能出卖,更不能卖给外国人,就这样,宋子文的计划流产,而冯耿光为保留中华民族不屈的风采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梅兰芳的伯乐知己

  金融资本的增长让冯耿光对梅兰芳艺术事业的支持更加有力。早年间,冯耿光便和同好梅兰芳的人形成了小圈子,自称“梅党”,这个圈子,由“将军团”、“学生团”、“诗人团”构成,集结了一批不被袁世凯所重用的将军们、京师大学堂译馆的学生们,还有不少有文学才华的诗人。

  冯耿光是坚实的“梅党”,他为梅兰芳置宅,并率领“梅党”,积极为梅兰芳联络人脉、出谋划策。“梅党”为梅兰芳组织了名为“缀玉轩”的后援会,“捧梅”的狂热程度,不亚于今日娱乐圈的粉丝后援会。在“梅党”的牵线下,梅兰芳获得了与谭鑫培等京剧名家合作演出的机会,年少成名,又在此基础上将剧目与表演不断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梅兰芳的剧目,用的是“集体编制”的方法,先由“梅党”成员收集有意义、可编制的剧本素材;再由一位担任起草,分场打提纲,大略写出来,然后大家共同商讨、打磨,并在每一次演出中吸收新内容,接受新思想,编演新戏,进行京剧“改良”。梅兰芳说:戏剧前途的趋势是跟观众的需要和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我不愿意站在这个旧圈子里不动,再受它的约束,我要向新的道路上寻求发展。这种“改良”带动北京京剧风格出现巨变,从精神上与艺术上都脱离清末京剧的藩篱,与民国新时代紧密相连,确立了“民国京剧”的艺术风格。

  正是对京剧的精益求精,让梅兰芳的演出深入人心,在演出《牢狱鸳鸯》时,演到县官把男主角屈打成招,观众席中有老者忍不住竟跳上台来,对着县官破口大骂,挥拳就打。观众入戏程度如此之深,实是以往罕见。

  除了经济上扶持,作品上把关,连梅兰芳与“冬皇”孟小冬深刻的爱情,也是在冯耿光举办的堂会中促成的。时值民国七年,刚出任中行总裁的冯耿光意气风发,在自己的宅院为母亲举办盛大的生日会,人称“冯宅堂会”,其规模盛大足以载入史册。那次堂会上,梅兰芳与孟小冬初见,合作《四郎探母》,互生情愫,为之后的刻骨深情与决绝分离都埋下了伏笔。尽管梅孟二人的感情并非平稳收场,但并未影响梅兰芳与冯耿光的情谊。

  京剧“走出去”

  梅兰芳还将京剧艺术带出国门。在冯耿光的努力促成下,梅兰芳1919年首次赴日公演,那是中国戏曲演员第一次在国外舞台上演出。即使在中日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梅兰芳的表演仍然赢得日本广大观众和艺术界的热烈欢迎。庆祝酒会上,日本整个内阁悉数到场赞美,史无前例,街巷士女竞相模仿其舞台形象,谓之“梅舞”。

  梅兰芳于1930年访美,72天100多场戏,梅兰芳在美国的演出一票难求。政治界、新闻界无不热情高涨地宣传,就连美国总统都致信梅兰芳。无疑,梅兰芳为宣扬国粹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中美文化交流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这一切,都少不了冯耿光出钱出力的持续支持,访日、访美以及后续1935年访苏联,旅费大半都由冯耿光帮助筹集,为筹行金,他甚至愿意变卖自己的房产,让梅兰芳有足够的资金,无后顾之忧。可以说,帮助梅兰芳走向世界,帮助中国京剧走向世界,冯耿光功不可没。

  抗战期间,不少人鼓动梅兰芳为日本人演出,冯耿光却大声驳斥,坚定地鼓励梅兰芳摆脱日本纠缠。梅兰芳于是顶住各方的威逼利诱,矢志不与敌合作,用自己的爱国方式展现了一个京剧艺术家的崇高气节。

  新中国成立后,冯耿光留在上海,积极参与公私合营,并担任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从晚清将军到民国银行家再到新中国金融家,冯耿光的一生见证着中国戏曲与金融业的变迁。

  梅兰芳曾说:“我少年的时候,很多人爱我,但无人知我,唯有六爷(冯耿光),爱我又知我。”“在我一生的事业中,受他的影响很大,得他的帮助也最多”。1961年,定居在北京的梅兰芳因病住院,远在上海的冯耿光几乎每天朝北京打电话。不久,梅兰芳病逝,冯耿光在自家设灵堂,江南“梅党”都过来吊唁,梅兰芳夫人还经常给冯耿光寄钱问候。1966年下半年,冯耿光面对时局,惊悸而逝。他不蓄财,无子嗣,夫妇后事都由梅家料理。1975年,梅兰芳夫人将冯耿光夫妇安葬在苏州木渎,太湖之滨。如靳飞先生在《冯耿光笔记》结尾所写:“梅兰芳艺术就是他们共同留给后世的唯一财产。”(陈翔)

[ 责编:刘朝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新东北作家群”笔下的破碎母题与赛博重构

  • 舞剧《咏春》,靠什么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