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新国潮”动画再现锋芒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看客 > 正文

“新国潮”动画再现锋芒

来源:南方日报2023-01-15 08:44

  作者:刘奕伶 杨逸 关雨晴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23年的第一天,由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哔哩哔哩联合出品的动画短片集《中国奇谭》正式开播。播出两日内,豆瓣开分9.5,B站打分9.9。截至发稿时,这部播出了三集的动画短片集,在B站上的播放量已经突破了7000万次。

  与此同时,首部三维水墨动画电影《深海》、“熊出没”系列新作《伴我“熊芯”》即将迎战今年春节档,同样备受观众期待。不久前,中国首家“百年国漫陈列馆”在东莞落成,也将动漫产业的“回暖”传递到粤港澳大湾区。新年国产动画何以再掀波澜绽放光彩?面对“新国潮”动画的转型,作为动漫大省的广东将如何布局?南方日报记者专访多位动漫业界人士,带您提前感受“新国潮”动画生机勃勃的新春气息。

  “国潮”上新

  东方“奇谭”大显魅力好戏连台

  刚刚荣登“国潮”新爆款的《中国奇谭》,由8个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故事组成,力求在观众面前铺陈开一个极具中式想象力和审美魅力的“奇谭”故事集: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灵感来源于中国经典神话小说《西游记》,故事情节却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现代职场之感;第二集《鹅鹅鹅》则以诡谲恐怖而灵气逼人的黑白红默片画风,讲述南朝时期“鹅笼书生”的志怪故事;第三集《林林》则以主人公的视角,追忆了一段发生在白山黑水之间,有关一位林中神秘少女的往事……其他几部尚未播出的作品,或勾勒中国乡土变迁图景,或让民俗文化与异次元的“赛博朋克”擦出火花,同样引起众多网友的好奇。

  “在3D成为国产动画主流的今天,《中国奇谭》无疑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中国奇谭》如同水墨淡彩画般写意传神的审美特点,勾起了广东省动漫艺术家协会主席金城对中国动画曾经的“盛夏”的怀念。“这些独属于中国动画的美感,国外是拍不出来的。”在他看来,《中国奇谭》不仅继承了“奇谭”二字,还延续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网友称,把素描肌理与中国水墨韵味相结合的《鹅鹅鹅》,颇具“宋四家”米芾山水画的韵味。

  即将到来的2023年“超强春节档”,亦有8部阵容强大的电影参与竞争,其中就有两部国产动画电影。一部是“广东制造”的《熊出没·伴我“熊芯”》。自2014年开始,除2020年之外,《熊出没》大电影每年春节档几乎都会按时“报到”,表现稳定,票房逐年上涨。前8部系列影片累计票房已超42亿。去年,《熊出没·重返地球》就取得了9.77亿元票房的佳绩。目前,国内媒体对《熊出没·伴我“熊芯”》的票房预测,最低6亿元,最高则达到8亿元,甚至高于梁朝伟、王一博领衔主演的谍战题材大片《无名》。

  对于另一部动画电影《深海》的表现,业界更是翘首以待。该片由《大圣归来》导演田晓鹏亲自操刀,主创团队耗时两年研发的“粒子水墨动画”成为《深海》最大卖点。它让中国水墨画风与三维动画技术相结合,以融合上百种色彩的水墨国画作为美术概念,打造出独树一帜的国风3D效果。

  去年,“粤产”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的推出,曾以“模拟毛发”技术的突破惊艳全场:片中有100多头彩色的醒狮登场,每个狮头都有几百万根长毛彼此交织舞动。“在电影和动画行业,有三大技术公认最烧钱,分别是:流体、毛发、布料。”《雄狮少年》制片人、广州易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CEO程海明分析,流体模拟是《深海》技术创新的难点,“这个视觉冲击值得大家去大银幕前享受”。

  “爆款”背后

  熔古铸今塑造“国潮”全新标识

  南方日报记者了解到,2022年是中国动画100周年,《中国奇谭》的诞生还包含着致敬的用意。百年前,万氏兄弟制作的动画广告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被视为中国动画的开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所创立的“中国动画学派”开启了中国动画独立自主的艺术探索之路,制作出《小蝌蚪找妈妈》《神笔》《大闹天宫》等大量优秀中国美术动画片,引起世界瞩目。

  富有浓郁的中国艺术特色和民族风格,剪纸、皮影、国画、木偶、折纸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广泛运用,是这些动画影片的共同特点,也被不少评论家视为今天“国潮”的起源。

  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日本、欧美的动漫作品大量引入,国产动画未能在文化、审美、质量、技术等方面同步提升,人才断层与流失等因素让中国动画发展一度陷入低谷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新媒体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动画艺术系主任、《小妖怪的夏天》导演於水认为,这段“低谷期”其实也是中国动画重振力量的“积蓄期”。2005年,“粤产”动漫《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作品成为最早的“破局者”之一。“它证明动画片是可以实现商业化的,随后的《熊出没》系列则证明这一模式的可持续性。”他说。

  《大圣归来》横空出世的2015年,被不少影迷誉为中国“新国潮”动画回归的“元年”。它为中国动画开拓出面向成人观众的发展新路和庞大的受众市场。4年后诞生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让业内人士都惊讶不已。“我们知道它很好,但没想到会这么好,竟然能取得50亿元票房。这就证明:动画是完全可以和实拍电影相匹敌的片种。”於水不无感慨地说。

  “《中国奇谭》告诉我们,除了要有好的画风,还要会讲动人的故事。”金城分析说,纵观过去8年来“出圈”的爆款国产动画,大多都在扎根中国传统神话名著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精神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达到熔古铸今、激活经典的目的。例如,2022年摘下金龙奖“最佳动画长片奖”与“最佳动画导演奖”两大桂冠的《新神榜:杨戬》,让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与“元宇宙”相互碰撞,产生奇妙化学反应,在银幕上描绘出一幅焕然一新的古风奇幻长卷。

  广州大学副教授、广东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周文萍观察到,“新国潮”动漫日益受到国内观众的青睐,业界人士对中国动漫传统的看法也更加开放,以现代眼光解读经典故事的创作潮流方兴未艾。金城则认为,正如“超级英雄”是美国动漫的标签,中国动漫也正在塑造自身具有识别度的标识。他还提到:“《中国奇谭》探索出一种吸引网络平台观众的叙事方式,将习惯观看手机动画的年轻人团结在一起。”

  “即便是《阿凡达》那样厉害的数字技术,给人带来的震撼感、新奇感也不免会随着时间而消退。”程海明同样认为,“好故事”比“好技术”给观众带来的满足更为持久。他以《中国奇谭》中的《小妖怪的夏天》为例,没有炫技、没有“魔改”,而是在20分钟里认认真真讲述一个小猪妖的成长故事。“它为主角的成长和转变给出了合理的铺垫,引起了观众的共鸣,这就是对‘好故事’的最基本的要求。”程海明说。

  粤漫“破圈”

  暖流涌动挖掘湾区本土题材

  新年伊始,地处南国的广东同样感受到国漫复苏的“暖意”。1月6日,作为国内首家以“百年”为题的动漫博物馆,百年国漫馆在东莞洪梅正式落成。馆内共展出和收藏千余件经典动漫作品,还有大量历史文献、老刊物、老照片、手办和模型,东莞本土优秀潮玩IP亦是其主角之一。

  百年国漫馆的建设,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近年来纷纷在动漫产业布局落子的缩影。坐拥50多家潮玩生产“规上”企业的东莞,更是将“潮流东莞”作为四大城市名片之一。而在广州,去年印发的《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也将打造“动漫游戏产业之都”作为重要内容,提出贯彻“大动漫”产业观念,构建动漫与其他相关产业共联共建的开放机制。

  在金城看来,百年国漫馆为粤港澳大湾区动漫产业的联合协作提供难得的平台。据介绍,百年国漫馆正积极引进国内外优质动漫行业资源,启动“岭南水乡动漫节”系列活动,策划举办“香港漫画特展”和“澳门漫画特展”,促进动漫产业合作与人文交流,以实际行动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文化建设。

  广东动漫产值占全国1/3的份额,多年稳居全国第一。以《喜羊羊与灰太狼》《熊出没》《猪猪侠》为代表的“粤产”动漫IP,获得全球观众的持续追捧。金城介绍,儿童动画具有成熟的市场机制,这些具有鲜明独创性和辨识度的IP,可以通过衍生产品授权销售的商业模式,实现动画电影盈利与动漫产业的稳定发展,“这也是广东动漫产业最初的生存之道”。

  随着“新国潮”动漫崛起的潮流,越来越多作品在“全龄化”市场上开疆拓土。另外,据猫眼研究院观察,单人和双人观影正在替代合家观影,成为动画电影消费人群的主流。“粤产”动漫内容生产如何乘势而上,引起业界的广泛思考。

  有评论家指出,“新国潮”故事不应局限于传统神话改编固步自封。根植本土“烟火气”的《雄狮少年》,为广东动漫“破圈”另辟蹊径。程海明表示,与扎堆IP改编的流行模式不同,“无IP、无流量、无明星”的《雄狮少年》凭借现实主义题材,获得全球50多项大奖,证明“中国传统文化是内容创作的富矿,我们要对观众审美保持信心。”

  “观众的口味不一,但真情实感永远可以打动人心。”《熊出没》出品方华强方特(深圳)动漫有限公司总经理尚琳琳表示,华强方特正在孵化更多崭新的IP形象,包括此前在《熊出没之探险日记》动画片中亮相的小女孩赵琳。励志系列动画片《赵琳的探险日记》将于今年播出。尚琳琳称:“我们希望观众和动画中的角色一起成长,探索这个世界里更多的人和故事。”(刘奕伶 杨逸 关雨晴)

[ 责编:王营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詹 丹:一本生活与心灵之书的作文年选

  • 闫 伟 李慧敏:一堂“大语文课”的进阶之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