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上海师范大学光启语文研究院 詹丹
请设想一下,如果翻阅当年第一本上海市优秀中学生作文年选的人还处在中学时代,那么,曾经的中学生把这本最新的《2025年上海市中学生年度最佳作文选》——也就是第21年后的“作文年选”捧在手里打开时,已步入中年的他(或者她)会有怎样的感受?是感觉时光在身后不知不觉流去,其跟青春少年有了隔膜?还是说,时下中学生写下的文字跳动在手掌里,觉得自己又恢复了青春活力?
至少,在我这样一个已步入老年的读者眼中,这本作文选,让我感觉又稍稍跟上了一点年轻人的生活节奏。
也许,在我不太靠谱的想象中,自从1998年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出现后,各种作文集的出版就一二一地整齐站好队伍,形成了二元对立的阵势。一边是刻意创新,以自己的高蹈、超迈乃至瑰丽的想象,开拓出一个不受约束的文字构拟的新世界;另一边,则是长久以来保持不变,恪守规则甚至套路,小心谨慎,亦步亦趋,戴着锁链镣铐来作文的应试世界。
但这种二元格局,因为每年精选全市中学生佳作200篇的《上海市中学生年度最佳作文选》出现而被打破。
它像新概念大赛作文选吗?有点像。
因为这里也收录了非中考、高考的作文大赛文章和《中文自修》有关“大千世界”“生活扫描”“美的瞬间”等栏目的佳作。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入微和驰骋的想象力,汇聚到他们的笔下而风生水起,由此让读者既感受了文字生成的客观世界,并最终被潜在的写作主体的主观真诚所感动。
它有应试作文的示例吗?当然有。
这里有当年度的上海市中、高考示范卷文章并附有专家的点评,有类似应试的同题作文,比如围绕着“打卡人生”,学生给出的各自思考和体验。特别是,在作文推进过程中的思路翻转,不是纠结于“打卡人生”带来的生活节奏是快好还是慢好的判断,而是从生活的节奏向生命根本价值的思考翻转,以及文笔跳脱的灵动,等等,给深陷于应试写作泥潭中的学生,希望在套路中获得反套路写作力量的学生,提供了不少启发。
但它毕竟不是新概念作文选,也不仅仅是中、高考作文范例集。
毋宁说,它是因其向学生竞赛作文、应试范文以及学生的广阔生活和心灵世界的开放方式,把当年度的不同学段、不同个性的学生生活状态以及心灵印迹,聚拢在了一。
虽然一本优秀作文选,让我们理所当然想到这是一本给学生用于学习、揣摩、仿效的书。但其意义又不止于此。
因为这还是一本生活之书,心灵之书。
从生活之书来说,学生的目光不仅仅投向了校园外面的广阔天地,即便是有些习作着眼用一个具象的物,如一张久远的纸币,一把似乎过时的泥刀,把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处事原则联系起来,给人以较新的阅读体验。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恰恰校园内部,在校生那种人生特定阶段的学习生活的真实感受,哪怕这种生活曾经是痛苦的、憋屈的、煎熬的,也有着记录下的独特价值。正是从这一角度说,一篇记录了数学考试挫败感的习作,那种写下自己颤抖着翻看试卷,“只见那洁白的试卷上一个个鲜红的大叉像一个个张着血盆大口的怪物向我扑来,又像是一把把尖刀狠狠地刺向了我的心脏,我憋闷的几乎不能呼吸。”虽然用词比较夸张,但类似的感受,我依稀记得也曾有过。这种对自己学习感受的真切记录,也包括了他们的读书体会,比如有学生作文把对时间的感受与对《红楼梦》的阅读体会放在一起来比较,也给人留下了较深印象。
就心灵之书来说,这本习作记录下的中学生的感情和思考,那种不论感情还是思考都洋溢的青春气息,与其像我前文说的,能够让我稍稍恢复活力,还不如说,让我重新看到了曾经的年轻自己。虽然时代在进步,当时年轻的我已经不同于现在的年轻人,但他们的文字有着唤醒我青春记忆的力量,还是存在的。但我更想说,作为一本心灵之书,我们从中还看到了中学生对我们成年人的理解或者不理解的真实记录,经由这样的记录,我们彼此触及了心灵世界的更深处。也因为此,这样的习作,在我们成年人的手中被打开时,就一点也没有违和感。就像我读《母亲的出走》,读到结尾:
黑暗中,母亲拭去青春期孩子脸上的泪。妈妈,到底怎样才算活出好的生活?我呓语一般问她。她回答我,和我每次问时一样的答复:做你喜欢的事。我又问,那你做的是你喜欢的事吗?母亲沉默半晌,回答:嗯。真的吗?
嗯。
似乎我心中最柔软的一块,被莫名击中了。于是古人的一句话,再次在我脑海中响起:“文字缘深于骨肉情”。或者说,骨肉情而又有文字来结缘,是幸福的。
(此文系《2025年上海市中学生年度最佳作文选》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