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闫 伟 李慧敏
作为国内首档以大语文教育为核心的公开课节目,《超级语文课》第四季在前三季的积淀基础上持续精进,以更具系统性和挑战性的设计打开语文教育的广阔空间。节目沿袭“名师赛课”这一独特结构,紧扣“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目标导向,在对一次次教学实践的荧屏呈现中,让知识的力量、情感的温度与价值的引领交汇于课堂,为深度阅读走向社会、走进家庭、走入人心开辟了新的路径。
所谓“大语文课”,即打破传统语文教学对篇章、字词、考点的局限,将语言学习置于更宏阔的文化、思维与生活背景之中,强调语文不仅是“读写听说”的基本能力训练,更是理解社会、认识自我、对话世界的重要方式。《超级语文课》第四季并不拘泥于教材范畴,也不止步于技巧传授,而是立足真实课堂场景,邀请不同风格、不同地域、不同教龄的优秀教师以及课评员,围绕经典文本展开对语言本质和人文精神的深度讲解。这种以教学为载体、以文化为旨归的“大语文课”,不仅用一个个真实课堂构筑起新时代语文教育的整体画像,也引发人们对于语文之于教育、语文之于文化、语文之于未来的更深思考。
语文之道,归根到底是立人之道、立心之道,其不只于语言知识的积累,更关乎思维方式的培养、文化认同的构建与精神世界的涵养。《超级语文课》第四季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出发,努力在每一节课堂中找回语文教育的“根”与“魂”。譬如在讲授《屈原列传》时,王思琪老师围绕“见”字设问,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人物之间的精神对话;在解读《陋室铭》时,周易老师通过博引诗歌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人生坐标;在有关《芣苢》《插秧歌》的课堂中,韩萃文老师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农耕生活,感受语言中所承载的劳动记忆与集体经验。从如何讲懂一首诗,到如何引发学生对文本的哲思性理解,节目中教师的每一次讲解、互动、追问,都将课堂的有限空间还原为师生之间无限的精神交往,让观众得以感受语言之美、文化之韵与教育之思。
一堂好课,既要有思想的厚度,也要有结构的张力。节目在内容编排与课程形态上不断创新,设置“拿手一课”“非常一课”“极限一课”“最难一课”四个阶段,逐层递进、由浅入深地呈现语文课堂的真实风貌与教学理念的前沿探索。特别在第二阶段“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考核中,从《西游记》中师徒之间的心理博弈,到《红楼梦》宝黛悲剧中人情与礼教的纠缠,再到《水浒传》人物群像背后“忠”“义”观念的多重剖析,节目以“悦读”和“深读”为追求,推动语文教育从片段训练走向整体阅读,从考点知识走向文学理解,从标准答案走向开放思辨,其课程设计之新、表达路径之活、文化涵养之深,成就了一场又一场教学思维与文化精神的深度交锋。
课程之中有知识,也有人格;文字之间有逻辑,也有温度。节目还以镜头为媒,向观众展现了立体、丰富、鲜活的教师群像。在这组群像中,有入职不久的青年教师凭借幽默风趣的表达拉近课堂与学生的距离;有三十余年教龄的省级名师仍然扎根在教育扶贫一线;还有来自雪域高原的藏区教师勇于挑战自我,将经典文本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展现出语文课堂应有的思想深度。不同代际、地域、经验背景的教师在同一个平台上展开教学交流,其最终传递的不仅是系统的知识,更是人格的力量。进一步来看,节目通过对不同教师真实课堂的完整记录,既展现了语文教学风格的多样性,也折射出“人民教师”群体在新时代教育语境下的使命担当与价值坚守。
在当前全民阅读持续推进的现实背景下,《超级语文课》将“语文”放在一个兼具教育性、文化性与公共性的坐标系中进行重新解读,其不仅是一档文化节目在教育场域的深入探索,更是一场关于语文教学本质、阅读方式变革与教师专业精神的系统性表达。通过以课堂回应时代、以阅读照见文化,节目中的语文课堂不再封闭于教材与课本之间,而是成为一种生活能力的培养方式,一种文化认同的引导机制,一种面向未来的思维训练。(闫伟 李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