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范昕
烟雨蒙蒙中,一人撑一把雨伞,撒贝宁、陈数等四位嘉宾缓缓走过台州葭沚老街一座有着800余年历史的小桥,探访起街区集聚的浙江多个非遗项目;在扬州百年老字号富春茶社,单霁翔、杨澜等嘉宾以一场充满烟火气的“过早”,开启淮扬菜非遗技艺体验,让人惊呼“这顿饭文化含量太高了”……
近期走红的《非遗里的中国》《新生万物》《艺览吾“遗”》等综艺,以中国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角,激起了大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致,以及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这批节目创新了集访谈、体验、秀演、文创设计等环节于一体的多元传播方式,深度挖掘非遗中的历史底蕴、中国智慧、东方美学、民族韵味,其中两大“吸粉”“出圈”密码尤为引人关注:一是回到非遗所根植的文化语境,让观众在生活场景中感受到古老的非遗依旧亲切地“活”在我们身边,不再被视为尴尬的“遗产”;一是呈现非遗的“焕新”可能,非遗随时代而变的种种当代表达、创新应用,让观众深信它们还将更好地为我们未来的美好生活赋能。
强化体验,营造具有共情力的鲜活观感
非遗与综艺的牵手,并非新鲜事。近期播出的《非遗里的中国》《新生万物》《艺览吾“遗”》等非遗综艺的独特之处是不约而同选择在非遗的生发原境开启探访,揭示任何一种非遗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并且呈现的探访嘉宾之于非遗手艺人的关系,不仅是围观、仰望,亦有体验、交流、碰撞的温度。显然,这些节目并不想简单为非遗记录或存档,更意欲让观众在烟火气升腾的生活场景中,沉浸式感知非遗的魅力。
穿过著名的茶马古道,《新生万物》的一众嘉宾来到“民族扎染之乡”——大理周城,传承千年的非遗技艺白族扎染正诞生于此。坐在白族民居的合院里,抬眼瞥见上方晾晒的一匹匹蓝白相间的扎染布料,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蓦然发觉,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样式,可不就像苍山洱海之间的蓝天白云。这让他感叹道,非遗正是地域环境下,当地一代代人真实生活的体现;非遗的传承,也一定要扎根于民族的文化、地域的文化。而在《艺览吾“遗”》中,当李佳明等非遗寻访人走进天寒地冻的吉林松原,人们也真切感受到传统冰灯、冰雕制作技艺为何出自这片土地。
距今4200多年的辑里湖丝被认为是全球蚕丝界“顶流”,它的硬度有多强?以同等重量的辑里湖丝对钢丝,非遗体验团在《非遗里的中国》上演起一场特别的拔河比赛,深切感受了一把辑里湖丝的硬度。只见四位嘉宾使出牛劲奋力拉扯,钢丝断了,辑里湖丝却依然坚挺。煮茧,用稻草芯粘起蚕丝,先绕再钩,再绕到丝车上,体验团在体验辑里湖丝手工制作技艺过程中,索性比拼起谁拉出来的蚕丝最长。换上厨师装束,步入富春茶社后厨,《新生万物》的嘉宾们拜师学艺,学做起淮扬名菜烫干丝。只见在师傅手中,一块方干片能被横劈成匀称的30片,而体验嘉宾发挥最佳者也只能劈成19片,并且厚薄不一。对比之下,观众更能体味为什么说淮扬菜厨师“一刀走天下”。
面向未来,打开活态传承的可期图景
相比以往非遗综艺侧重于聚焦非遗背后的制作门道,揭示技艺凝结的超凡匠心,时下的此类节目将关注点更多地对准非遗的活态传承,让观众看到古老的技艺怎样优雅新生,何以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甚至激活未来无限的创造性。
满树桑葚洒下一园绛红,将台绣“抽”“拉”“雕”等技艺演绎得淋漓尽致。《非遗里的中国》中,当作为非遗体验团成员的陈数从这扇名为《紫椹》的台绣屏风后款款走过,画面美得让人挪不开眼睛。这件作品是台绣传承人林霞受邀为G20杭州峰会设计制作的。她在节目中坦言,有两个人对自己的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位是师父陈克,这位老先生为台绣编写了一本“武林秘籍”,以图文并茂的针谱记录了200多种针法的使用时间、线量等信息。另一位则是女儿王沁,这位有着时尚设计专业背景的姑娘将台绣元素巧妙融入手提包、蓝牙音响、车载香薰、家具、茶盘、口罩等一系列文创。
这样一种传承,在《艺览吾“遗”》同样有迹可循。大棉袄、阔棉裤、靰鞡鞋、东北三大怪……关东泥人张第三代传承人张金东的作品,定格了一些渐渐远去的东北民俗和童趣。而在其外孙吴驯博手中,关东泥人潮起来,打手机、玩电脑,呈现出鲜明的代际审美变化。难怪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潘鲁生发出感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你看不见的技艺,传承之后才能有艺术的创新。”
非遗在新时代更多跨界延伸的可能,是最近一批非遗综艺给人的另一大惊喜。由7万片龙泉青瓷组成的屏扇门亮相杭州国家版本馆,就是《非遗里的中国》呈现的一例。从日常器皿到宏大建筑,从生活场景到传世工程,可谓千年龙泉青瓷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一字排开的屏扇门前,只见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舞者翩翩起舞,用飘逸灵动的舞姿,演绎出龙泉青瓷独特的韵味,如是“非遗创新秀演”又何尝不是非遗生命力的另一种延续。
“非遗焕新时刻”是每期《新生万物》的“点睛”之笔,杨澜、单霁翔带领两队年轻设计师,通过实地体验式学习非遗文化,将所感所得与年轻态审美相结合,“上新”文创产品。颇有电影质感的“非遗小剧场”也不时在节目中穿插,以艺术手段带来故事之美,解码非遗文化的历史基因。(范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