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创意写作里,ChatGPT“抢”不走的是什么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要闻 > 正文

创意写作里,ChatGPT“抢”不走的是什么

来源:文汇报2023-02-14 09:38

  作者:许 旸

  “请用女人、猫咪、咖啡馆、巴黎等词,模仿海明威写一段文字。”

  ——接到这个指令后,ChatGPT迅速拟出一篇《巴黎的作家,咖啡和猫》,从开头“她坐在巴黎的咖啡馆里,身旁是一只猫咪正在打盹”,到中间段落“她想念从前那个热爱生活的她,她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她觉得猫咪就像是她的灵魂宠物,它没有说话,却能让她感到安慰”,构思衔接相当“丝滑”,文笔不赖。

  很快有网友贴出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里的一段文字——“姑娘走进咖啡馆,独自在靠窗的桌子边坐下。她非常俊俏,脸色清新,像一枚刚刚铸就的硬币,如果人们用柔滑的皮肉和被雨水滋润而显得鲜艳的肌肤来铸造硬币的话……你是属于我的,整个巴黎也是属于我的,而我属于这本笔记簿和这支铅笔。”

  前者的文笔辨识度难以与大咖作家匹敌,但也“秒杀”互联网写作的平均水平。随着ChatGPT俨然已成最火爆的生成式AI应用,来自全球的过亿月活用户,涌入其对话框下,抛出各式问题。热议中不乏“ChatGPT会消灭文学吗”“创意写作工作者会下岗吗”等焦虑声音,对此,《中国创意写作研究》主编、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许道军持审慎乐观态度,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ChatGPT能助力迅速打开写作者思路,相当于随时随地展开“头脑风暴”。对于创意写作教学而言,它是天然集思广益的优质工作坊伙伴,能快速参与到作品设计与讨论中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知识和技术上的问题,可与其互动而不担心被拒绝。他认为,ChatGPT多有用,取决于使用者多会用。而人类优秀作品“抢”不走的地方在于——哪怕它们并非“算法”上的“最优化”,但其行文与人类的生命、价值观、情感、理想图景融合,有血有肉,难以替代。

  降低创意写作门槛,与人类思维相辅相成

  掌握地球上大多数小说的情节,熟稔无数套路,模仿众多文风……随着人工智能发展迭代,以及艺术消费逐渐从文本中心转向影像中心、数字中心、创意中心,文学被迅速生活化和场景化,已经从严格的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格式化文体被解构为有“文学味”的影像场景等,成为类似“文学氛围”的东西。有学者认为:恐怕文字创作“仰仗”AI会越来越多,尤其在悬疑、推理、幻想等类型写作以及游戏、剧本杀等,人工智能优势越来越明显。

  许道军和同学们尝试让ChatGPT参与一款“乙女游戏”文本的情节处理,设计出九十多场不重复的约会脚本。从公园、影院到海边、郊外,ChatGPT迅速生成了多个场景,在复杂情节处理、场景安排、世界观核心设定与逻辑建构等方面提供了“算法”支持。这种“利好”还体现在能让场景设计同时与人物的情感、思想、外在属性的变化保持联动,“这个任务无论对于团队或个人,都是很大的挑战,但对于ChatGPT来说,只要提问准确,会在几秒钟内给予建议;如果不满意,再提问,又会得到新的答案。其整合力有助于学生在作品的基础上作进一步修改讨论。”至于说ChatGPT会带来抄袭剽窃问题,他认为“不必担心”——如果ChatGPT成为公开工具,就像百度谷歌一样,大家反而无法“藏匿”自己的行踪。

  在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MFA创意写作专业负责人张生看来,ChatGPT的语言运用能力成熟,对一般的研究性论文以及商务应酬方面文字运用能提供助力,但对创意写作的冲击不会太大——毕竟,真正的文学创作需要个人情感的投入和转化,以及由此形成的独特表达方式。资深出版人卢俊也指出,ChatGPT会替代那些高重复、逻辑清晰、算法相对简单的工作;文字、文案和创意写作本身的底层是相对复杂的文字代码设计,ChatGPT能力存在“天花板”,更多是作为一个辅助工具,帮助作家更好地组织和表达想法。

  工具反推人类进化成更好的提问者,“人机同行”渐成趋势

  前不久,美国华裔科幻作家特德·姜打了个比方:他把ChatGPT看作是万维网上所有文本的模糊JPEG——“它保留了网上大部分信息,就像JPEG保留了高分辨率图像的大部分信息一样。但如果要寻找精确的比特序列,你无法找到它,得到的只是近似值。但因为这个近似值是以语法文本的形式呈现的,而ChatGPT擅长创建语法文本,所以它通常是可以接受的。”如何让其“分辨率”有所提升呢?许道军观察发现,如果提问越笼统,ChatGPT回答就会越“官方”,甚至“打马虎眼”“捣糨糊”,相反,好的提问更能得到好的回答,正如高手过招,步步惊心。

  “在没有人工智能的传统社会,提问能力本身就意味着思考能力。好的问题,远比好的答案重要。并不是答案不重要,而是有限前提条件的提问,会让答案更有针对性,也更加容易把关键的问题和冲突显性化。”在卢俊看来,基于同一应用工具,好的提问者能根据不同的提问限制,得到更多的有效信息。就如同带着什么思路去图书馆,去线上引擎搜索,会搜集到不同层级和品质的参考资料。泛泛的搜索,只会搜出无效的冗余信息,那么解决问题的能力只能是泛泛的。“写作者要提高这种工具力,找到有效回答,关键要提升提问能力和深度信息加工能力。”

  近年来,人工智能画画写诗都不稀奇,文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不是也面临“祛魅”危机?他认为,文学本身也不神秘,但高度复杂的文学,任何时代被算法化的空间都是有限的,AI和人的区别是copywriter和writer的区别,AI只能从现有文本出发,进行有限编码,而人可以无限编码。“创意工作的核心能力其实是那些隐性的、只可意会的非代码化智慧,其背后是一种超级连接的能力,准确地说就是犯错的能力,对于人工智能来说,犯错等于bug,但是bug才是写作和创意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在创意写作领域,人工智能在做的和能做的,大部分恰恰是这个学科承认文学可以被教、可以被学、可以被模仿的那部分。但人工智能只能提供选项而不能作出选择,即使选择也是无意或被动的结果,而文字工作最宝贵、难以替代的特质核心,是作家在众多可能里,选择出能够建构自己理想人性世界或相反的材料,并将它们处理为唯一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许道军说。

  超级工具ChatGPT降临后,仍在飞速迭代进化,或将成为人类的“辅脑”。个体不再“独孤求解”,而在人机交流中同行。卢俊认为,人机合作已成现实,我们把很多写作素材和算法委托给移动互联网。未来,人类写作和智能算法的配合越来越紧密,甚至可以说,人和技术之间,是相互的委托者、延伸者和赋能者。(许旸)

[ 责编:陈凡玉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刘上生:宝黛之恋“情”“理”矛盾的艺术处理

  • 戏曲微短剧:中华戏曲创新传播的新范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发展数字经济是我国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面对创新涌现、迭代迅速的发展态势,我国积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规律,审时度势调整发展政策。
2025-04-21 09:48
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其中,改革的核心在于粮食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种粮有奔头,让政府抓粮有动力。
2025-03-26 16:25
在当前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方向。这两大战略的实施,不仅关系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步骤。
2025-03-21 16:18
城市是科研机构、人才、设施等创新要素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自身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城市的创新及发展,既需要制定明确的目标,还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原则。
2025-03-18 09:13
全过程人民民主以聚焦民生的方式促进机会公平、打破利益藩篱,让维护社会正义的机制更加完善,持续性地疏浚社会成员上升发展流动渠道,确保每个个体都拥有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机会。
2025-03-03 10:49
契合数字化、智能化的传播格局,适应Z世代拥抱变革、表达活跃、实践奋进的代际特征,以更鲜活的话语、多元的样态实现有效触达,彰显理论的生命力与引领力,是做好新时代理论传播的应有之义。
2025-01-22 11:22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2024-12-23 13:29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2024-12-16 17:13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2024-11-26 15:50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