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踏上“寻色中国”的旅程
首页> 光明文艺评论频道> 玩艺 > 正文

踏上“寻色中国”的旅程

来源:文汇报2023-02-15 13:34

  作者:鲍文炜

  梅红、石绿、苏方、雄黄、银朱……念起来唇齿留香的这些中国古色,究竟是何种色相,又从哪里得来这样风雅美好的名字?

  色彩是物体天然具备的外在特点,但不同地域、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会产生不同的色彩美学。中国传统色彩,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套独一无二的色彩体系,来自古人观察天地自然时直观朴素的感受,又将对色彩的认知纳入更加规范的礼制中,留刻在服装、器物、绘画、建筑上,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表达。

  让我们掬起满庭芳华,一同踏上“寻色中国”的旅程。

  青白黄赤黑:五色幻化出的缤纷世界

  在探索纷繁的色相前,我们也许首先要问:为什么在歌曲《满庭芳·国色》中,歌词要特别将“青白黄赤黑”这五种看似普通的颜色单独摘出,它们在中国色彩的谱系中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孙子·势篇》中说:“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原来,九州大地的先民们在观察自然风物和时序变换的过程中,总结和构建出了基于“青、白、黄、赤、黑”五种色彩的传统色彩谱系,并将这五种颜色称为“正色”,将它们之间调和而成的其他色彩称为“间色”。这套正色与间色的色彩体系,其实与现代光学中的“三原色”或彩色印刷术中的“四分色模式”(CMYK)有诸多相似之处。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将诸多方面的观念和要素揉入其中,使其与中国人的政治、宗教、文化乃至宇宙观密切交融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观念性的色彩系统。它们早已融入一代代炎黄子孙的基因与血液,塑造着我们的思想与审美,影响着我们的认知与喜好,也无怪乎能让这样一首有关中国色彩的歌曲,在春晚的舞台上引发强烈的回响。

  在众多中国色中,笔者撷取其中分别与赤黄青白黑五种正色相对较为相近的色相:“胭脂”“缃叶”“天缥”“月白”“远山黛”,一窥国色之瑰丽灿烂。

  贵妃帕上落“胭脂”

  胭脂既可指一种化妆品,又可指一种娇艳的红色。山东章丘女郎山战国墓中出土的乐舞陶俑面部均施有红色颜料,说明在面部施红涂朱的传统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萌芽了——千年来,人们希望为面部增添血色、使容颜愈加妍丽的想法和做法,并没有发生本质的改变。

  古代制作化妆品胭脂的材料主要是红花(又称红蓝草,非今人常谈及的藏红花)、茜草等天然植物。汉时,焉支山一带(今甘肃省山丹县与永昌县交界)盛产红花;其原为匈奴领地,所以匈奴妇女常利用红花制成可涂抹脸部的“燕支”。后来西汉名将霍去病大败匈奴,攻克祁连山,并越过焉支山千余里,溃逃的匈奴哀歌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西河旧事》),足见焉支山作为红花主产地对匈奴的重要性。

  后来,人们在红花制作的“燕支”中加入了牛髓、猪胰等物,才使其进化成稠密润滑的膏体“胭脂”。古代女性可以利用其打造出纷繁的妆容:托名唐代宇文士及的《妆台记》记载了唐及以前的妇女妆发,提到:“美人妆面,既傅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可见通过粉和胭脂上妆的次序、胭脂使用的浓淡等区别,可以营造出各种不同风格的妆效,甚至还冠有“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等旖旎的名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代杨贵妃“每至夏月,常衣轻绡,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绝世美人拭于帕上的那抹胭脂的桃红之色,成了大唐盛世靡丽浮华的注脚。

胭脂既可指一种化妆品,又可指一种娇艳的红色。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清雍正胭脂红釉

  春日桑枝生“缃叶”

  《豳风·七月》中写:“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这是一个和煦又质朴的场景:春日里暖意融融,鸣鸟声啼婉转;女子手提竹筐,伸手采摘初生的桑叶。晨光熹微,透过青黄树叶的间隙,落在女儿家的脸庞;略微粗糙的双手,摘下那春天萌发的象征。而桑叶嫩芽那一寸略带青色的浅黄色,即称为缃色。

  《释名》中说:“缃,桑也,如桑叶初生之色也。”青中带黄的叶子,便被称为“缃叶”,后来倒可不止用来形容桑叶,比如唐代李峤的诗《荷》:“鱼戏排缃叶,龟浮见绿池。”描写的其实就是池中的荷叶之色。

  《说文解字》则把“缃”释为“帛浅黄色”,认为缃指浅黄色的织物,缃色也应是古代布料中常见的色彩。乐府名篇《陌上桑》中,主人公美女罗敷的衣着即带缃色(“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浅黄色的布料也常被用来制作书囊书套,因此“缃帖”“缃帙”成了书卷的代名词,这种内敛、含蓄的色彩也渐渐带上了文雅的气息。

  天水染就“天缥”色

  《说文解字》:“缥,帛青白色也。”和“缃”一样,“缥”原指一种具体色相(青白色)的织物,后来则用来代指这种颜色本身。且缥色的布料也常用于书套的制作,所以我们可以和“缃帙”的例子一样,以“缥帙”代称书卷,或以并称“缥缃”名之。

  青瓷的色彩也可以用缥色来形容。西晋文学家潘岳写:“倾缥瓷以酌酃”(《笙赋》),指的就是用缥色的瓷酒杯来斟酌美酒。南唐后主李煜有诗曰:“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此处的缥色或许是指盛酒瓷器的碧色光润,又或许是指盏中清冽酒面的醉人色彩;而我们更可想象那双呈上美酒的美人玉手,因肌肤柔嫩白皙已极而泛出浅浅青色,或可与酒盏和盏中之酒光采呼应。

  缥色又可根据其所取比拟对象的不同,分出“碧缥”“天缥”“骨缥”等种种名目来。其中“天缥”尤常见些,唐以后也以“天水碧”呼之。这个美丽的名字也与李煜有关:传说其宫中晾晒的练帛曾经“为风所飘,凌空而去,经宿方坠”(《古今类事》),衣料为天上的露水所染,颜色浅碧可爱,一时风靡。因是“天水”染就,非人工之可为,因此这种独特的颜色被人们称为“天水碧”;而后人实际常以梅雨水或井泉之水染之。天上露水,染成了衣裳上难以言传、风华绝代的青碧之色,成就了中国色彩的一段风雅传奇。

青瓷的色彩可以用缥色来形容。图为故宫博物院藏明冬青釉兔形香薰

  玉阶怅望秋“月白”

  农历七月末,当暑天的闷热渐趋尾声,秋日的寒气渐强,空气中便有了肃杀萧瑟之感。观花草之摇落,感木叶之飘零,人难免“有动于中”,生出许多感慨与伤感。许是天朗气清,清冷的月色往往使人心神摇曳,益感伤怀,月夜的光景也常常伴随晶莹的露水,出现在略带凄凉的诗思之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戍鼓、秋雁、露水、故乡月,此些意象一出,凉意似已在砭人肌骨。李白有《玉阶怨》诗曰:“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看似白描轻画,却传神地写出宫怨之深——这是否是一位佳人白露之时在宫中的幽怨写照?为何下帘之后,又忍不住隔帘望向玲珑秋月?清冷的月光,照见她多少寥寂心事;露侵罗袜之冷,月照深宫之寒,在一片寂静无言中呼之欲出。中国传统色相中有称“月白”者,即指一种微微带蓝的白色,以形容月色之清寒。若《玉阶怨》化诗成画,亦应笼罩在一片含着淡淡青蓝的白色月华中。

  明代《天工开物》:“月白、草白二色,俱靛水微染,今法用苋蓝煎水,半生半熟染。”可见虽称“白”色,实际月白、草白的色相都应呈现出浅蓝,正如月色并非是全然纯白的。清《博物汇编·草木典》提到一种叫做“月下白”的菊花:“月下白,一名玉兔华。花青白色,如月下观之。”以月色为花赋名,风雅不可名状;虽未可亲见而已令人能极想花色之美,不得不为古人的创意与诗情深深折服。

踏上“寻色中国”的旅程

中国传统色相中有称“月白”者。图为故宫博物院藏宋月白釉瓶

  佳人眉间“远山黛”

  你可曾眺望过溟濛的远山?层叠的山峦在烟岚中仿佛画笔渲染,如墨的深灰中泛着苍蓝。辽阔的群山一如女子精心描画的眉峰,引人无限贪看。“遥看黛色知何处”的山色,幻化成了想象中画着如远山般“宛转双娥”的容颜。

  可用来形容山色的“黛”,原指一种黑色的矿物颜料,亦曾被用来当作描画眉毛的化妆品。中国古代女性对眉妆极为重视;造型别致、描画精细的眉毛往往是妆容中着力表现的重点。《释名》中说:“黛,代也。灭眉毛去之,以此画代其处也。”可见古代女子喜欢剔去眉毛后用黛来画眉;除了所用的材料略有不同,和今天的做法别无二致。后来,人们开始开发和制作各类不同的画眉材料,有“青黛”“铜黛”“青雀头黛”“螺子黛”等等,不少还是从域外传来;其原材料要么是靛花,要么是含铜绿的矿石,因此总在深色中泛有一点绿色。于是渐渐地,“黛”也可指代略带青绿的黑色,更成为眉妆、甚至女性的代名词(如白居易《长恨歌》:“六宫粉黛无颜色”)。

  那“远山黛”指的又是何种色彩呢?旧题汉人伶元著《赵飞燕外传》中说:“合德新沐……为薄眉,号远山黛。”认为“远山黛”最初是汉成帝宠妃赵合德所创的一种眉型。但在眉与远山的比喻中,应也包含着色彩上的相似性,如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西京杂记》中描写卓文君的美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温庭筠《菩萨蛮》亦写:“绣帘垂,眉黛远山绿。”“远山黛”之色,大约脱不了黛色黑中泛青的色彩范畴;更重要的是,它和其他许多中国的传统色彩名称一样,在色彩与自然风物之间建立起某种浪漫的联系,使得远方的山岚与美人的眉峰,互相照见和叠加彼此的缥缈与温柔。

  (作者鲍文炜系上海博物馆馆员)

[ 责编:吴悠 ]
阅读剩余全文(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许进安:写在《百年巨匠·冯友兰》播出之际

  • 音乐剧《大钊先生》:现代审美下的英雄塑造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2024-10-10 16:04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2024-10-04 10:01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2024-10-03 09:55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09-19 11:05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2024-08-15 10:22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2024-08-06 10:17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2024-08-02 15:08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2024-08-01 09:52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2024-07-10 17:13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2024-06-21 16:53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2024-06-13 09:36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2024-04-23 16:17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2024-03-18 10:28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24-03-08 16:31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24-03-01 14:51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2024-02-09 16:37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2024-01-30 11:31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2024-01-15 09:41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2024-01-12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