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黄华三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众所周知,美术作品质量的优劣不在尺幅大小,而在于是否能够触动观者的心灵。如果我们理性审视美术作品的尺幅概念,可以将其理解为由画面边缘形成的,视觉上绘画痕迹终止的地方,或者说是图像停止之处,物理意义上的作品尺幅是能够以数字量化的。而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将尺幅看作是容纳美术家精神与品格的载体,具备无限的广延性。
美术作品尺幅的大小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作品的客观用途起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绘画初始状态的史前洞窟壁画,一般没有画面大小和区域的限制,也没有明确的边框或分界线,以洞窟的任意位置作为绘画的起点,又在任意位置结束。纵观艺术史,中国与西方绘画都出现过小幅绘画的黄金时期,小幅作品带来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精神性并不会因其尺寸有限而缩小。
在中国,传统绘画册页、扇面、手卷等形制均为小尺幅作品,便于欣赏者近距离欣赏与把玩,“以小观大”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绘画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很多传世的古代画作在盈尺之间、方寸之末展现了宏阔悠长的深远意境。从时间上看,两宋时期绘画艺术繁荣,中国画热衷于“小”的趣味,并逐渐形成其独特的审美取向、北宋后期理学的发展又为绘画提供了新的思想养分,不少画家藉由迷蒙清旷的画面来营造诗意氛围,艺术表现接续唐画又突破了中唐之前强调“量”的广延思想,画面更注重“质”的精神,将中国画的生命精神推向了极致。宋代的画家擅长在咫尺之内,以接近物象而又超乎物象的高超绘画技法,用精湛、细腻的绘画手法与典雅的色彩,赋予了笔底枯木、树叶、山水、楼阁等物象以艺术的灵魂,虽然这些作品画幅有限,但“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艺术生命力却能够在这些传世画作中持久延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宋代绘画中的那些具有深远意境的作品甚至大多都小于一平方尺,如故宫博物院所藏28.2×29.2厘米的夏圭绢本《雪堂客话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馆馆藏24.8×21.3厘米的《山市晴岚图》。这些作品尺幅虽小,但景物剪裁精练,近景突出,远景清淡,心手合一的中国画笔墨技巧在小尺幅创作中一气呵成,为观者提供了思绪驰骋的无限空间。
17世纪欧洲著名的“荷兰小画派”在画坛产生了巨大影响,这些画家有着扎实的写实功底,精于透视、擅长光与色的描绘,他们对鸿篇巨制不以为然,而是从身边细微的生活场景入手,于方寸之间苦心经营,描绘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场景,诸如人物肖像、乡村风景、日常静物等。画作尺幅小巧精美适合于家庭悬挂,用作城市富裕市民室内的装饰。“荷兰小画派”代表人物维米尔创作了诸多颇负盛名的作品,如《倒牛奶的女仆》,尺寸仅为45×41厘米,又如44.5×39厘米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这些洋溢着恬静安宁的美术作品尺幅虽小,却拥有直抵观者内心的强大艺术感染力。
小尺幅美术作品以小观大,其小是作品的尺幅,其大则是审美取向与画面的气度。美术家通常将所描绘的物象置于绘画这个有限的平面载体,这可见、可触摸、可计量的尺幅却能够基于心灵感受而呈现出绘画无限的广延。小幅美术作品的创作,充盈着无尽的艺术灵感与想象,它所产生的艺术力量不仅可以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充满温暖与享受,同时也能够带来深刻的思考。杜甫《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诗中有言:“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咫尺万里,就是小尺幅绘画的精神指向。小尺幅美术作品不仅能够呈现创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独特观察与想象,同时也有利于创作者迅速落笔记录下稍纵即逝的感受,从而更加准确地表达出美术家丰富的情感和内心世界。美术家通过对色彩、线条、空间、节奏和内心表达之间的关系,对表现对象进行分析与研究,于盈尺之间快速构建出完整、立体、和谐的艺术表达。事实上,小幅美术作品的主题往往因贴近生活而更加鲜活,其表现手法因直取大势而更便于直达胸臆,对材料与技法的灵活选用更易于画家心手相应。另一方面,对观众而言,无论是在美术馆的公共空间之中,还是在自己的居室之中,欣赏小尺幅美术作品的时候都能够明显感受到人与作品更为亲近的关系与氛围,观者不仅能够思考、发掘每一件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汲取精神的力量,同时也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得深沉的审美体验。
今天,美术家如何能够在创作主题上把握时代脉动,在思想内容上契合时代精神,在表现手法上凸显时代审美,值得大家深思。同样,美术家如何能够避免在创作中因贪大求全而顾此失彼也值得大家进一步探讨。广大美术家只有与时代同行,在创作中尽精微、致广大,具备在盈尺之间描绘人间真情、在分寸之内彰显艺术功力,方能以小视角、小切口进入创作,并在作品中折射出新时代的万千气象,唤起人民群众在美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更多的情感共鸣,不负时代,不负丹青。(黄华三)